APP下载

中国画依然须传统

2014-05-30洪丹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中国画

摘要:绘画是一种意识形态,先要意识改变,才可能有态的变化。中国画回归传统,首先要精神先回归传统,回归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想。中国的绘画不只是单纯的绘画,而更是一种哲学。当下中国画坛最严重的问题就在于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画家要多读书,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才能创作出有文化内涵的绘画作品。

关键词:中国画 继承传统 文化内涵

古代的中国绘画,虽有朝代的更迭,有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异,但是总的来说其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从笔墨技法到精神内涵,都有着中华民族自己纯粹的思想文化标准(虽然其间中国也受外来佛教文化艺术的影响,但最终佛教文化艺术被中国化,渐渐发展成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相应的绘画理论的发展也可以看出清晰的继承脉络。从六朝谢赫提出“六法”之后,绘画的理论再也没能超越之,其他画论总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开拓,即如宋郭若虚所说的“六法精义,万古不移”。即使清初石涛提出的“我自有我法”,看似反传统,但实是一种反向的继承,这从石涛的绘画艺术中也可以看出,他的画依旧是有笔墨内涵与精神的纯粹中国画,而没有反掉传统绘画。

而到了近代,中国画坛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守旧者”、“改革者”、“革命者”、“调和者”等彼此争论不休。从康有为的“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到梁启超、吕溦等人的革“四王”之命;从徐悲鸿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到李小山的“穷途末路”;其后吴冠中更是提出惊世骇俗的“笔墨等于零”等等。这场争论使中国传统的绘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否定。巍巍中华的绘画,居然遭受如此的否定。国画家在其中的道路之曲折,思想之迷茫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无论外界如何混乱,有两个人不理外界的争论却埋头于传统中国画的学习当中——齐白石、黄宾虹,最终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画的泰斗。无论是哪一个派别的,都不敢对这两位大家的艺术有异义。当今画坛上充斥着“新国画”、“新文人画”、“抽象水墨”、“当代水墨”等等五花八门的各种画派,就是很少见到纯粹的传统中国画。这些引起了笔者对当今中国画发展的思考。中国画的出路究竟在哪?中国画的标准又是什么?

(一)在近现代,传统的中国画受到打击与否定

在近现代,传统的中国画受到如此的打击与否定,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由于否定中国旧的社会制度,从而否定了中国的文化艺术体系。中国人由于否定、推翻了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应该说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制度,从而否定了一切的传统文化,认为传统的文化都是糟粕,是腐朽的,是跟不上时代的,必须打倒。艺术当然包括其中。其实,真正优秀的艺术是属于“全时代”的(不知是否有人用过此词),即是无论放在哪个社会、哪个时代都是优秀的艺术,没有时代的隔膜。优秀的艺术品有时代的印记,体现的是时代的精神,但并不只是在这个社会或朝代才被认为是美的,而是在什么时候都是美的。真正优秀的艺术是有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是真、善、美的结晶。社会制度可以瞬时改过,但是文化不可以。制度是外在的,是人们管理集体的一种方式;而文化却是慢慢形成的,是根深蒂固的,是民族的一种印记(当然其中也有糟粕,但是糟粕在发展的过程中早晚会被淘汰)。例如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范宽的绘画,在哪一个朝代都不可能被完全否定,都是不可逾越的高峰。

另一方面就是受“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中国的绘画低于西方的绘画,在思想上产生了一种文化艺术自卑感,进而发展成一种洋奴的心理,对西方的艺术亦步亦趋。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确实比中国发展的快,有些人受此影响,便认为西方的绘画就高于中国的绘画,西方的绘画就是时尚的,中国的绘画就是落后的、腐朽的。不错,绘画创作的繁荣与社会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如清中期扬州因盐商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而出现了“扬州八怪”;近代上海因经济的发展而有了“海上画派”的出现。所以就让人们产生了一个误解,认为经济发达的地区绘画艺术的水平就高。实际上,绘画的品位高低与经济的发展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是与其民族的文化思想水平有关系。不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的绘画就高级,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的绘画反而较低俗。如前面所提到的“扬州八怪”以及“海上画派”的绘画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中的格调并不高,属于雅俗共赏的作品,有市井气。西方社会发展发达于中国,但并不代表西方的艺术水平就高于中国,优于中国。更何况中西绘画是属于各自两个不同的思想文化系统。根本就无法比较之。中西文化各自分流,源头也不相同,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统,审美与品位也大相径庭。绘画是属于意识形态的,意识形之于态,意识不同,态如何能同呢?简单举个例子,中国人特别重视想象,而西方人重实见。假如同样要求描绘山中的楼台,西方人一定特别详细地把楼台描绘出来,而中国人或许画的并没有楼台,而只是画出隐隐约约的灯火,即如詩句所写的“远有楼台只见灯”一样。这就是中西方审美的区别,不能说谁高谁低吧?

(二)只有纯粹的中国传统绘画才能真正赢得世人的欣赏与尊重

人都有好奇的心理,只有那些自己不曾见过的东西才显得更有吸引力。模仿西画的画作,中西结合的画作,作者的出发点是想得到西方的肯定与欣赏,但结果却是徒劳无功的。西方人真正喜欢与想得到是具有神秘东方色彩的、中国古老的绘画。英国的苏立文先生说过,“事实是,欧美公众几乎没有见过传统国画以外的中国绘画”,“西方公众期待中国艺术家以中国风格作画”。越是去讨好别人的人总不可能得到别人真正的尊重与赏识。一个对自己没有自信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魅力,一个对自己民族的艺术不尊重的画家也是不可能得到别的民族真正的尊重的。

有些画家为了使中国艺术能与世界接轨,实际是希望得到欧美的肯定,总是给中国民族的艺术冠上西方艺术的各种流派或主义。例如有些“大师”为步趋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而给中国的书法冠上“抽象艺术”的称号,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在国际上“合法化”,才能有存在的理由。有的甚至还搞出了“现代的书法表演”,可笑至极,无知至极。书法本来就是一门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甚至比绘画的发展还要早,这个是有历史事实记载的。(王微的《叙画》中有“而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可见在当时画家的地位是不及书法家的地位的。)何须“合法化”,何须冠以“抽象”的头衔,更何况中国的抽象与西方现代的抽象是完全不相同的两回事。西方当代的抽象是完全没有形象可言的,完全可以说是胡涂乱抹。而中国的抽象依旧是有形象的,例如中国的书法、写意画等等,寥寥几笔便把山的形象表现出来了。它是有具体的形象,但是形象不像西方那样的写实,所以是抽象的。

(三)中国传统绘画自身是可以创新的,无需借助西方的绘画

好的艺术作品要能体现时代的精神,故艺术需要与日月同新。另外,人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只有常有新意的东西才能真正吸引人们的眼光,才能满足人们内心的欲望。中国画也一样,必须要有所创新,要能体现时代的精神,才能真正为人们所欣赏。而有的人认为中国绘画的历史一成不变,没有创新可言,或者认为已经发展到了极致的程度,无法再继续创新了,或者认为中国的绘画属于旧的中国,无法表现新时代的中国了等等。其实,中国绘画自身的系统是可以进行创新的,并不需要借助西方的艺术或精神。

首先,中国的绘画史虽一脉相承,但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在变化中的,从技法到精神内涵,都有所变化。拿山水画来说吧,山水画的技法从隋唐先勾勒再赋色,到五代两宋各种皴法的出现,从青绿山水发展到水墨山水。从隋唐李思训古典山水,到五代标程百代的荆关董巨,到南宋马夏的“一角半边”,到元代的高逸文人画,到明代的派别林立,到清朝的“四王”、“四僧”,是一直在发展着的。另外,近现代的潘天寿先生绘画的笔墨技巧与画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息完全是纯粹的传统中国画,说明中国画也能画出形式感来。但是他的画一看便知道是现代的,而非古代的,而潘天寿先生在艺术上是主张“拉开中西距离”的。还有吴湖帆先生的《庆祝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吴湖帆先生能用古老的笔墨技法表现当时最为先进的东西,可见中国绘画的变现能力之强大,而非像有的人认为的无法表现新时代。绘画能否表现出时代的精神与气息,最终落实到画者的思想与认识之中。对中国画要有所思考,要有自己的认识。

(四)如何回归中国画的传统

绘画是一种意识形态,先要意识改变,才可能有态的变化。中国画回归传统,首先要精神先回归传统,回归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想。中国的绘画不只是单纯的绘画,而更是一种哲学。当下中国画坛最严重的问题就在于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西方的苏立文先生认为“中国20世纪艺术革命内涵中最深刻之處,不在于新媒介和新风格的采用,也不在于从程式化到写实主义的改变,而在于质疑——许多人是彻底地抛弃——中国传统信念”(来自于其《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可惜国人却不自知。中国古代是个文官统治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文官统治的国家。在古代中国,没有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是不入流的,格调不高的。中国的艺术不能没有文化内涵。特别是自宋代之后,更是处处体现文化内涵。而中国人内心最尊重的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而并非尊重有钱人或者达官贵人。这其实是中国人对文化追求的一种潜意识表现,说明了中国人需要文化,热爱文化,渴望文化,不愿意落后、迂腐。中国的画家要多读书,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才能创作出有文化内涵的绘画作品。

第二要回归传统的笔墨技法。中国绘画源远流长,早就形成了自身的绘画语言,要画好中国画必须深入学习古人形成的笔墨语言,就像一个人要想写一篇汉语文章,必须先要会写汉字。受西方现当代的艺术思想潮流的影响,认为抛弃任何绘画技巧也能创造艺术,中国画家吴冠中甚至提出了“笔墨等于零”,他自己的绘画中确实也是没有笔墨可言,但是他的画作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能在中国画中立得住脚吗?纵观中国绘画历代的大家,哪一个不是对前人传统作过深入研究的?如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就连清初最叛逆的石涛都是深懂传统绘画艺术的。要想在中国绘画上有所创新,画家需好好在传统的绘画上下工夫了。

中国绘画的发展已经混乱了许多年,现在是回归传统的时候了。中国画家自己首先要看得起自己、看得起自己的民族文化,才可能真正的强大起来。

作者简介:

洪丹璇,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2012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浅谈对传统紫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