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演唱在借鉴流行演唱元素中求发展
2014-05-30曹俊玲
曹俊玲
【摘要】学院派演唱与流行演唱作为歌唱艺术的演唱方法,在许多方面有着联系与区别,本文通过对二者的分析与比较,指出了学院派演唱与流行演唱之间的共融、共通,为两者带来了新生。并在训练方法的技术转换上说了自己的观点。点出了流行演唱在融入学院派演唱方法后,声音更科学,更有持久力;而更着重阐释了学院派演唱在借鉴流行演唱元素中获得的优势,以及通过学习、借鉴、融合来寻找自身演唱特点,赋予歌唱的真正魅力。
【关键词】学院派演唱;流行演唱;融合;发展、优势互补;训练方法
绪论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我国音乐学院里相继开设了流行演唱专业,成为音乐学院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自此音乐学院的舞台上多了一种接地气的、掏心掏肺的演唱。与其对应的就是长期占领统治地位的学院派演唱,这里所指的学院派演唱,是当今我国九大音乐学院里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是在借鉴西洋传统唱法优点的基础上,吸收我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歌、戏曲、曲艺等精髓而形成的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追求嗓音甜美、脆亮、有很好的舞台形象和音乐表现力,注重声、字、情、腔的融合一体;美声唱法指的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采用混合声唱法。要求声区统一、母音一致、吐字清楚、声音连贯、声情并茂、有声部之分、并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适用于严肃的、戏剧的、宏大场面的表现;流行演唱具有大众性、通俗性、时尚性,善于抒发个人内心情感。声音上追求自然、松通、真挚,不需刻意的追求完美的音色,也不需要传远的音量。不论流行演唱还是学院派演唱都存在着优势和不足,如何使两种演唱相互借鉴、融合、达到优势互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流行演唱与学院派演唱的异同点
学院派演唱已然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声音训练体系,高位置的声音听起来是集中自然、圆润饱满,具有穿过乐队的能力,并在气息、发声、共鸣、语言上有严格的规范,达到声音稳定、共鸣丰富、收放自如的艺术境界。而我国的流行演唱起步晚,直到80年代才慢慢发展起来,对于声音要求没有这么严格。尽管两者在各个方面存在着许多共性,但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的。
1.声音要求的共融性
流行演唱讲究个性,音色变化上差异很大,有多兀性、时尚性的特点;学院派演唱追求共性、统一、完整。但两种演唱从声音的结实、柔和、松弛、圆润、灵活自如、音色的纯净透明上的要求显然是一致的,只是在声音的亮度、宽度、厚度之间各自要求的程度不同。不论哪种演唱要想有较好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都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达到高度自然的演唱。没有一个流行歌手愿意把自己的声音变得含糊不清,更没有学院派的同学让自己的演唱变得很木讷,缺少质感。还记得电视剧《东边日出西边雨》中的主题曲《爱情》这首歌吗?是由刘欢和幺红分别演唱的。刘欢为男声通俗版、幺红为女高音美声版,他们唱得细腻圆润、自然通透、潇洒自然、浑然一体,有如艺术歌曲一般。虽然他们的艺术形式不一样,但他们对声音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两种演唱在声音的要求上是可以共融的,他们的演唱也分别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
2.气息运用的一致性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无论哪种演唱都不能脱离了气息的支持。在气息的运用上,流行演唱与学院派演唱是不矛盾的,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学院派演唱需要强烈的气息和声门的阻抗作用,来达到戏剧效果和戏剧冲突,使声音和气息不脱节。好比气息是海洋,而声音是条船的道理,船的航行是离不开海洋的,反之船离开海洋是不能行走的。流行演唱则不需要气息与声门过大的压力,只要声气平衡就可以了,但两者都要求有较深的气息支持,只是在力量上是渐变的,可见二者在气息运用方面是及其相似的,可根据作品的要求来随时调整即可
3.喉头位置的不同
两种演唱在歌唱时喉位是不一样的,学院派演唱要求喉咙打开、喉头下降挡气、咽管拉长、贴住后咽壁像抛物线一样由后向前传送出去;而流行演唱喉位普遍偏高、无需将喉咙打开的太大、咽管短、自然亲切,把握住风格是关键。
4.共鸣腔体使用的差异性
在学院派演唱中,歌唱发声是通过气息冲击声带,由声带振动后通过共鸣腔体加以扩大和美化。因此要想获得好的声音,必须身体的各个部位有机配合、整体歌唱,那么声音效果一定是高位置集中和自然圆润的。三个声区共鸣使用是不同的,低声区主要以胸腔共鸣为主;中声区以口腔、咽腔共鸣为主;而高声区则以鼻腔、头腔共鸣为主,通常在音乐厅里演唱是不用麦克风的,而是靠自身共鸣腔体的震动来传送悦耳的声音。流行演唱是可以使用麦克风的,因此对共鸣的要求相对较弱,低声区和中声区尽量使用自然声演唱,到高声区超过了人声的自然音域可用些共鸣腔体的支持,也要选择鼻腔、头腔靠前的位置,不像学院派演唱听起来那么立体、那么管状感,反之共鸣化地声音太多会显得音质不清楚,它寻求一种比较空灵的感觉。二者在共鸣腔体的运用上,学院派追求整体歌唱、上下协作;流行演唱保持了自己的特性,只在局部加了少许的共鸣腔体的支持。二者应在相互学习、借鉴的过程中相柔并济、取长补短,使流行演唱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些共鸣,在没有麦克风的情况下也有较好的音量。而学院派在唱高音时,一味追求大音量显得发傻,也需借鉴流行演唱中相对自然的状态来表达,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阳春白雪、缺乏观众交流,形成孤芳自赏的尴尬局面。
二、学院派演唱借鉴流行演唱带来的优势
流行演唱与学院派演唱在融合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对方带来了优势和便利,也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效果。他们巧妙地把学院派唱法中的圆润、明亮、有整体共鸣的声音和流行唱法的以情为基相结合,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1.切换自如的演唱技巧
学院派演唱注重演唱技巧,声音上有着高度的规范,使用混合声,讲究整体歌唱;流行演唱注重直与平、自然发声、崇尚口语化、偏重情感的把握和宣泄。如何将二者的演唱技巧切换自如是需要我们台下用功的。例如《我的深情为你守候》(陈道斌词、栾凯曲)这首歌,通过第十四届电视大奖赛美声组推出的优秀作品。此曲为简洁的二部曲式结构,叙说着一种峥嵘岁月的咏叹和热血儿女的赤子深情。歌曲的旋律带有通俗化的处理,A乐段一进唱就在较低的自然声区,演唱中应适当加入流行演唱的技巧,使声音亲切自然、如泣如诉的表达,甚至可调整真、假声比例,贴住胸腔、多用些真声,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紧接着进入B乐段的高潮,最高音到小字二组的降B,应及时调整声腔结构的使用,深吸气、打开喉咙、放下喉头、整体歌唱,将高音站得稳稳的。这种声音可使美声演唱向大众化和通俗化倾斜一些,更能让老百姓接受。所以当我们将二者的演唱技巧同时交替、轉换使用,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歌唱语言的互补及运用
明代魏良辅在他的《曲律》中提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这里的“绝”是指歌唱当中的方法和技巧。他将“字清”列为三绝之首,是指歌唱者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是观众接受和产生情感交流的关键。学院派演唱要求a、e、i、o、u五个元音的音色及明暗程度基本一致,发音准确、声音稳定,要求声音和语言两者是一个完整的结和。流行演唱的咬字、归韵比较接近自然、亲切的说话,还可说成是音乐状态下的说话。其实无论哪种歌唱,都要求吐字清晰,让人听懂。比如很多学院里的学生在演唱意大利歌曲时经常为了共鸣丰富而失去了语言的特性,清、浊音不分,没有逻辑重音。这时,如果能吸取流行演唱语言自然的规律,就会大不一样了。另外,流行演唱的歌手在中、高声区时咬字太白、太直,也会造成声音难听、喊叫。这时借鉴学院派演唱在过渡声区时的“掩盖”的方法,来改善这一问题也是挺不错的。因此掌握好各种语言特性,进行互补使用会给二者都带来益处。
3.真实情感表达,提升作品感染力
演唱不是单纯炫技,而是“传情”,表达感情才是最终目标。古代对歌声传情的描述是“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将声音的“传情”表述得非常生动。学院派演唱的情感表达是庄重严肃、温柔含蓄、矜持有度;流行演唱的情感表达则是大胆张扬、热情奔放、掏心掏肺、形式各异。最近这几年在江西、山西、广西、浙江等电视台纷纷举办了“红歌会”、“歌从黄河来”等全国性海选、打擂、挑战的电视栏目。吸引了大量热爱歌唱的人们的参与,不仅成为广大电视观众特别喜爱看的栏目,而且成为许多歌手成名走红的好机会。学院派的学生也参与其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一部分学生演唱水平不错、音质很好,但过于强调基本功而忘记内心情感的表达,不能打动评委,以至于在海选中就被淘汰了,而一些没有经过科班训练的业余歌手的真情表达反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见在这一方面上学院派演唱要勇于吸收借鉴流行演唱那种掏心掏肺、接地气的情感表达,才能被广大老百姓接受和喜爱。无论美声、民族、流行或者戏曲等,都应在熟练掌握各种演唱技巧之后,通过提高生活阅历,领悟情感的真谛,形成情景交融,提升作品的感染力,来达到歌唱的最高艺术境界。
三、学院派演唱在借鉴融合中走自己的特色
学院派演唱和流行演唱在一个平台上吸收、借鉴、融合,形成优势互补会对处理作品有着莫大的好处,甚至还可在其中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及声音特色。
1.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
随着人们对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电视荧屏不段丰富的需求,多种艺术形式将通过借鉴、组合、交叉的形式吸引观众的眼球,“民通”、“美通”、“民美”等形式应运而生。祖海曾经是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主攻民族声乐,出道后唱了很多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带有流行音乐元素的歌曲,代表作有《为了谁》、《好运来》,尤其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天竺国公主唱的《天竺少女》这首歌,不仅要求甜美脆亮的声音,还要有舞蹈形体和充满魅力引诱的情感表达,若只会演唱不会表演和煽情那就差多了。她将民族演唱、流行演唱与舞蹈相结合,做到三方面融汇贯通、缺一不可才能表达出一个活泼聪明、柔情妩媚的天竺国公主的形象。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也为她确立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再如谭晶也是音乐学院毕业,她的歌声里总能听出流行、民族甚至戏曲的味道,这种巧妙的融和显得戏路很宽、独一无二,深受老百姓喜爱。所以经过融合寻找适合自己的歌唱风格,走自己的路,为自己定好位,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2.兼容多种演唱风格
许多学院派演唱的同学在考上音乐学院之前,嘴里一直都是哼唱着流行歌长大的,苏芮、毛阿敏、斯琴格日勒都是他们崇拜的偶像,在学院学习的课余时间里还要听很多流行歌,那么两种或多种艺术交织在一起远比单一的要好。比如在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唱法最后一轮的决赛中(必须演唱新作品),空政文工团的王莉选唱了由樊孝斌作词、印青作曲的《蓝色爱情海》,这是一首通过赞美人间纯洁甜美的爱情,来热情呼唤真诚和关爱的抒情歌曲。歌曲的旋律并非炫技,而是实实在在、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再加上她带有流行演唱味道的朦胧倾诉,恰当的把学院派演唱和流行演唱巧妙地结合,抓住作品的魂魄,把简单的爱情上升成亲情、友情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打动了评委和观众的心,力压群芳获得了金奖。而其它选手的声音也很好,却忽略了音樂的最高境界是“唱情”。另外王莉还是空政文工团的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她又成功地将“民美”巧妙的结合起来,得到了众多专家的一致好评。这不正是由于她能够兼容多种演唱于一身的优势,唱出自己风格的结果吗?同时也使此曲也得到了广泛的传唱。
3.在共性中学习、在特色中成长
声乐演唱是老百姓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有独唱、重唱、合唱、对唱、表演唱等,还有高、中、低三个声部及男女声之分,可谓品种繁多、各具特色。学院派演唱在经过严格的训练后,声音规范、共鸣丰富、共性的声音较多,听起来声音基本一样缺乏个性音色,没有自己特点,而每一位歌唱家都是有自己的特点和成名曲的,才能被听众记住。因此我们在练习中不能傻学傻练,要不断借鉴、吸收、融合,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唱出特色,才能成为人民的艺术家。
结论
有人说音乐能陶冶情操,那么歌唱则是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无论哪种唱法,都是让观众听到美妙的声音。20年来学院派演唱与流行演唱在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中得到优势互补,不仅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歌唱家,还使许多演唱者可能兼容两种更多演唱形式,创造了奇迹。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认为:不论什么唱法都应当经过科学的基本功训练,然后再去了解和掌握各种唱法所特有的规律,并且体现出它本身的个性,才能使演唱方法得到提高和发展。综上所述,学院派演唱和流行演唱都有自己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基础,既有相同也有差异。学院派演唱在声音、气息,混声共鸣、语言和传情达意上对流行演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流行演唱也为学院派演唱来了生机和活力。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曾经说过:“无论是哪种艺术,都是为了传情。谁能够把情字唱“活”,谁就真正唱进了歌词的情境里。”因此我们不排斥任何唱法,一种事物孤立的谈发展都是很困难的,只要是好的就学习借鉴来丰富自己,并在不断的融合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演唱风格和演唱特点,才能有更完善、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洪《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之比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2]汪明洁、梅学明、张庆朗编著《声乐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出版。
[3]李纯《当代流行唱法的文化探析》[J].《山花?上半月》2008年第13期。
[4]张钱《20世纪中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及三种唱法的探讨》《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
[5]赵健《流行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之比较》 《艺术教育》 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