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三种境界
2014-05-30项先银
项先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笔者认为,不仅做学问和成就大事业这样,高中政治课教学也经历着这三种境界,这也是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一、望尽天涯路:初悟境界
教师初登讲台,正如初学种庄稼者一样,会模仿老农民种庄稼的做法,除草、松土、播种、施肥、管理、收获,经常搬用别人成功的播种的经验,甚至连播种时间、播种的农作物品种、播种方法都受到了有经验的农民影响。中学政治教学上也如此,初教者往往会模仿有经验教师在备课、教学的组织、语言、开讲、提问、结课、板书、教态、机智、作业、辅导、评价等方面的做法,模仿有经验教师的一笑一颦。初教者虽然在大学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学过了众多的教育理论,但在课堂上师生交流显得生硬而不充分,有些内容预设过于宏观,与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一定的距离,不注重课堂生成,造成教与学分离。此时的课堂教学处于初悟的境界,课堂教学主要是模仿别人,下载现成教案,把类似的教学设计堆满了案头,精心选出符合自己要求的教案细节,迷信网络资源的“偏方”,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象,这种方式未必能对课堂教学“对症下药”,日积月累,教师自身也“积劳成疾”,在一片迷茫中失去了自我。
笔者就曾对一位新教师进行随堂听课,一学年下来,发现她十分注重教材知识的落实,根据课时的进度,用沾满粉笔灰的手指一页一页地翻看教案。上课则面面俱到,完成教学计划是脑海中第一要事,注重预设,师生交流显得生硬而不够充分。有时一紧张,会把一些内容讲溜掉,形式单一、死板,板书写得满满的。她力求上课要把教材和教案“背”下来,把知识点讲得准而全,便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她平时也虚心好学,很注意听课,但有时她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他人的教学方法上,把别人的整个教学过程乃至板书的内容都记在自己的脑海中。有一节课,她依样画葫芦,照搬了其他老师的课例,结果效果不佳,课时只完成了一半。这样的教学,纵然内容上毫无纰漏,但只是知识的简单照抄照搬,满足于转借和移植,少了一丝教学灵气,易出现公式化、形式化倾向,从一定意义上讲,还是处于教与学的分离阶段。这一做法往往会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受到淹没或销蚀,甚至出现自我迷失的境况。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通过必要的模仿,也能够使教师在短时间内掌握课堂教学常规、熟悉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应教学的基本需要。因为模仿是教学的起点,起点一定要高才有发展前途。所谓“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如果起点处即“法乎其下”,那么何以有“得”?所以,初执教鞭者切忌盲目模仿,以免误入歧途,正像模仿老农民种庄稼的做法,光有形式,不得实质的东西,收成很少。鲁迅先生就曾讲过批判地吸取别人优秀成果,如食用牛羊,弃其蹄毛,留其精粹。也如蜜蜂酿蜜一样,花粉的状态虽然消失了,但精华却保存着,并转化、再造为另一种物质——蜜。因此,我们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教学亮点的同行作为模仿学习的对象,注意与自己的教学个性“潜质”相一致,做到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虽然教师的教学没有摆脱模仿他人教学风格的影子,但就像我们练习书法,开始要先描红,然后再破帖,自成一家。此时,教师的教学境界处于描红临帖阶段,即初悟的境界,但这个境界已经潜藏着个人教学风格发展的种子,甚或已在不经意间萌生出了幼稚嫩弱的新芽。
二、消得人憔悴:悟中境界
教了三五年书,甚至更长时间,教师像种庄稼者有了自己的播种经验,可以独立地完成各种播种环节,对农作物的各种习性也都有所了解,基本上摆脱了模仿的束缚,进入了悟中境界。在这个境界,教师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能够比较熟悉教学内容,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驾驭课堂教学的秩序和调控课堂氛围;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教学措施富有针对性,能够将别人成功的经验通过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学上主观追求与独立意向比较鲜明,开始树立自己的教学形象,并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形象进行审视,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在学生心目中占据怎样的位置?与自己的教学理想有何差距?哪方面潜质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准备怎样改善、修正或重塑自己的个人教学形象?正像种庄稼者已经有自己独特的播种思想,在选种、农作物的习性、施肥、多种经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创新,收成大增。
随着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自身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和研究,发现原来的模式和别人的经验有很多不适合自己的地方,这时自己有一种破格的欲望,有一种改革课堂教学的冲动。正如于漪老师在《爱的事业》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还觉得自己在‘功底‘视野‘开拓‘驾驭四个方面存在着不足,教学之路是一条艰辛的路。”这正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境界的真实体现。在笔者自身从教20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听课,参与评课,听同行的课,听不同学科的课,关注细节,对不同教师在教学上处理教材、启发引导、注意“留白”、师生互动、良性循环等独到之处感触深刻,反复咀嚼;欣赏他们的教学风格,领悟他们特有的教学思想、文化素养,兼得各人之所长,融合重組,浑然一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想和教学风格。
例如,笔者听了一位有十多年教龄教师执教的一节课,课题是《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现在借用该课的教学片段来领悟这一教学境界。课前,教师进行场景布置和角色敲定,把本班教室模拟成本县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让学生们扮演成县人大代表、县人大主任、县长、县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记者、工作人员等角色。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教师说:“今天,我们在教室举行一次重要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县各地,由你们来担任代表。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一信息告诉我们要探究的课题是什么?”顺势引导出课题,请模拟人大代表的学生说说代表资格是怎样产生的?继续请模拟县长、法院院长和检察长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出“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知识。接着,由县人大主任模拟者阐述“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地位”等内容,再用“抢答”的方式来巩固“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知识。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记者的采访,通过记者对模拟代表提问:“你怎样为老百姓说话?”同学通过分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解决了“肩负着人民的重托”这一内容。最后环节,学生齐唱国歌,升华了学生的情感。纵观这节课,我们不难发现,该教师沉入教材,读懂、读透教材,又让学生模拟角色,找到了极佳的教学切入点;情景材料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编织,真正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留给人的是一种“清水出芙蓉”的自然清新美。该教师是用心去琢磨了课堂教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种教学特点和教学气派。因此,一名好教师的课堂一定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是别人模仿不了的。或者说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因此,做一名有特点的教师才会成就有特色的课堂。你可以是典雅细腻的、亦庄亦谐的、情理交融的、实中有活的或者是演导兼顾的……但每个老师都不一样。
三、灯火阑珊处:彻悟境界
走过了跌跌撞撞的初悟境界,又经历了阵痛与幸福相伴随的悟中境界,从各种喧嚣中沉淀下来,一切尘埃落定,蓦然回首才发现,课堂上其实真正适用的还是返璞归真后的平静。此时,教师进入了第三种境界。他们对教学内容已经烂熟于心,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稳定的表现,使教学带上了浓厚的个性色彩,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他们曾经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让教学内容和形式独特而完美地结合起来,已经理解并能做到教学形式终究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真正成为塑造人们灵魂的艺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经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浑然天成,自成一体。那种属于个人所独有的东西已开始内化了,表现为教学由不随意性转化为随意性,即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越来越少刻意追求的痕迹,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欣赏、同事们的赞同,并具有了社会影响力。这里,笔者借用《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教学片段和同行的点评,来感悟这一境界的教学真谛。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了《宰相刘罗锅》主题曲《清官谣》“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秤杆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你就是定盘的星……”学生进入情境后,在揭示“‘老百姓与‘定盘的星”蕴含的信息中导入新课,切入“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这一课题;再由同学们朗诵,“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產……”让学生顺着这段话的意思,进行句子衔接。同学们分组讨论,由《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说起,说出了“哪一部影视作品的素材不是由人民来提供的”“哪一部文学作品不是由人民创造的”“哪一次社会变革不是由人民来推动的”等话题。然后请学生进行分类,学生把“庄稼——吃,房屋——住,商品——用”归类为“物质财富”,引出“人民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等必需的生活资料”。接着,教师顺势切入“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把“人民创造文学作品”归类为“精神财富”,引导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人民推动社会变革”引导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再接着,教师用《清官谣》歌词进行设问: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有关内容。在结课环节,伴随着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片尾曲《故事就是故事》的背景音乐,在学生朗读“要成为故事中的好人和做好事,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声中,把本课的情感和人生意义的教育推向高潮。这节课,随堂听课的高老师是这样点评的:整堂课下来,项老师以歌曲开头,教学过程又围绕歌曲展开,又以歌曲结尾,前后呼应,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没有“做作”的痕迹,更多了几分“随意”,就是这几分“随意”,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也淋漓尽致地展示出项老师的亲和魅力和教学功底。
正如钟启泉在《教育机智:教学艺术的核心要素》中说的那样:“大凡优秀教师总是集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于一身的。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步步逼近教学艺术的境界,看来要做三件事:第一,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生活中思维活跃的主体;第二,通过观察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创造的范例,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技巧和机智,并运用这些技巧和机智驾驭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第三,展开教学分析活动,提高教学分析的理论水准。”
有人总结琢玉大师李博生做玉的三个阶段:开始用手做玉,后来用心做玉,现在用意做玉,这是其由匠人到艺人到大师的成长历程。从琢玉大师的成长历程也可以理解为高中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从“望尽天涯路”到“消得人憔悴”再到“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提升,也将是一名高中政治教师从“初悟”到“悟中”再到“彻悟”的潜心修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