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挑战,语文教师该做些什么
2014-05-30陆炳荣
陆炳荣
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对人才的类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高中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一味培养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的陈旧做法,取而代之以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更为强健的雄浑体魄、更有责任感的社会担当以及更为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来塑造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塑造离不了高中学科知识的全面创新,而作为其他学科基础载体的语文学科,无疑应当走在创新的最前列。这就对语文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一、语文教师应敢于直面时代挑战
作为当下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要直面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要直面的问题是:作为母语的语文学科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不上传统的强势学科——数学,甚至还不及英语与理化生。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重视语文,以饱满的热情学习语文,是语文教师必须承担的任务。
语文教师在提升本学科地位的过程中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客观预判未来语文学科发展的态势,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提前思考的问题。作为当下的语文老师,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坚决捍卫语文作为第一学科的地位,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母语是作为中国公民的第一要务,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同时,这虽然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也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的指引作为保障。令人感到欣慰的消息是,国家教育部正在修订并即将出台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对语文学科地位的提高无疑是个利好。新的高考方案确定了两门必考科目: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的高考分值将大大提高。英语将交给社会评价机构去组织等级考试,分值也将降低。其他学科则根据学生报考专业可以自主选考。新的高考方案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期待,语文学科也终将王者回归。
第二个要直面的问题是:随着一轮又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材越来越偏重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作为教授母语的基础学科,它本身具有语言工具性的特点,但在很多教材中对有关汉语语法方面的要求与介绍是少之又少。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固然重要,但现在很多学生只知道英语语法而不知道作为母语——汉语的語法,行文造句的时候往往病句连篇,不知所云。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作为国人,连自己母语的语法也掌握不了,笔者以为这是不应该的。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途径有二:一是可以通过编写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中学语文语法校本选修教材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以此与偏重人文性的必修教材同步并行,齐头并进,从而改变语文教学中厚此薄彼的局面;二是跟大学合作开发汉语言语法先修教材,供中学生使用。这一做法,既可以避免出现中学独自创设的选修教程得不到大学承认的尴尬局面,又可以使大学与中学学分互认,从而为学生进入大学铺设了一条高考体制之外的捷径。
第三个要直面的问题是:随着网络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新词层出不穷,传统的语文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如网络语言中,提意见叫“拍砖”,支持叫“顶”,强烈支持叫“狂顶”,有本事叫“有料”,倒霉叫“衰”,单身女人叫“小资”,单身有钱男叫“钻石王老五”,好看叫“养眼”,丑女叫“恐龙”,丑男叫“青蛙”,至于什么叫“尼玛”(“为什么”,也有“你妈”的意思,是一种极为委婉的表达轻微怒气的语气词,现在多为口头禅或者玩笑词,因为多个网站把“你妈”设置为禁言词,所以就出现谐音骂人用词)。此外,还有“坑爹”“给力”“无语”等,可谓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像2013年苹果5S的一款土豪金出来以后,又出现了把有钱人、爆发户叫作“土豪”。
除了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也不断见诸网络和报端,特别是在青少年人群中广为流传。前几年广为流传的有:“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别迷信哥,哥只是个传说”“元芳,你怎么看”等等。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我们原本看来是错别字的流行用语:怎么了——肿(zhǒng)么了;非常——灰常;有没有——有木有;等等。
2013年,《咬文嚼字》编辑部就评出了风行全国的网络流行语: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大V、奇葩等。而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周一到周五 ”“白天睡觉觉,晚上打闹闹,有事死翘翘”“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木讷这事,如果干得好,叫深沉”“且行且珍惜”等等。
网络流行语时代特色鲜明,假如不承认它,但它们却在广泛流行并使用;假如承认它吧,这些新词跟传统的语文教学又不相符合。这对传统语文教学无疑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在上文列出了数量如此繁多的网络用词与用语,就是要阐明一种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网络文化的推进,出现新的用词不可避免,但我们必须要正视由此而产生的一个大问题,即网络用词与用语的过度、随意泛滥,必然会对传统母语带来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这种快速兴起的事物,如果对其处理不好,就很可能出现网络语言压倒传统用语而喧宾夺主的后果,甚至会割断文化的民族之魂。因此,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用词与用语,就成为了新时代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但往往生命力不强,只能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流行。我们对网络语言正确的做法是,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办法,应该像对待文化遗产那样采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办法区别对待。形象、含蓄、有生命力并且禁得起时间考验的网络语言,完全可以与传统母语兼容并蓄,以丰富汉语言的词汇。因此,认同这些网络用语,也是语文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二、当下,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品质
(一)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
作为当下的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甘愿担当精神文化传播的大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过程。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知识和科学思想的直接传播者,假如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很难说会是一位好教师。台湾著名文化人龙应台女士曾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言下之意,文化是一只“无形而有力的手”,将秉性、素质各异的多个个体交汇成为井然有序的社会群体,而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就是教师。
每一个教学工作者想必都有以下感受:校园文化建设好的学校,走进校门,就会感到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这样的校园,能让每位学生感受到什么叫优质教育,并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升华高尚的人文修养,奠定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学习就是幸福,理解什么是人文关怀,感受教师的大爱无疆,从而让学生挚爱学校,并升华成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校园如人,校园人文社会气息的培养,离不了语文教师的学识、举止以及情操对校园文化的浸润与影响。
鉴于语文在众多学科中的基础地位,以及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知识和科学思想的直接传播者,我们完全可以设想:没有深厚文化修养的语文教师,很难说会是一位好教师。而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土壤,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十八大总结的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需要多掌握一些国学,吸收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如老子思想中的人法自然、无为而治中的自由价值、损补抑举的公平正义;老子和孔子思想共同倡导的民本主义;孔子思想中的人文主义、人才主义、人道主义;商鞅思想中的以法治国、制度创新、国家统一等观念。唯有如此,语文教师才能紧密自觉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进而融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担当着精神文化传播主要职责的语文教师,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也应起到主心骨的作用,以我们的深厚文化内涵,把学校建设成为积极向上的文化场。语文教师要营造“文化场”的生态基础:让学校成为良好的生态家园;要重塑“文化场”的管理思想,让学校成为师生成功的乐园;要升华“文化场”的价值追求,让学校成为放飞理想的文化圣地。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师要做传播精神文化的重要心灵导师。
(二)掌握识别与筛选信息的能力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大数据时代,我们的认知学习正面临全新的挑战。2012年,互联网产生的数据预计超过3ZB(10的21次方),我们每两天创造的信息就超过了从文明伊始至2003年所有信息的总和。
我们面临新的挑战性难题是:如何应对与日俱增的海量资源?网络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一是海量信息造成空前的“认知过载”。知识是以指数膨胀,但是个人的认知能力却十分有限,人类的学习能力、大脑存储容量以及有限的学习时间与知识总量的快速膨胀之间落差越来越大。二是获取有用知识的难度加大,搜索引擎难以解决目前严重的“信息过载”问题,所谓“人类被信息淹没,但饥渴于知识”,数据增长的速度和容量远远超出人类的认知能力。获取有用知识的难度加大,99%的信息对99%的人是无用的。三是知识老化与碎片化问题、快速老化问题。人类知识总量倍增速度已降至5~7年,部分领域仅为2年。知识老化的半衰期降为3~5年。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所获取的知识很可能是即将过时的知识。还有一个知识碎片化问题,你所获得的知识与特点主题相关的知识分布在不同数据集或应用中,且不存在明显关联。
面对网络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知识的重要性发生了转变,即知道从哪里获取知识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学习单一知识的能力转变为对碎片化知识的整合能力;发现不同知识、观点、概念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尤其重要;认知主体也发生了转变,即个体向群体转变;协同学习中,群体智慧比个体学习更重要。因此,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建立学习型组织显得尤其重要。
面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师应当时刻感到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客观存在,以及时代突飞猛进的压迫感。伴随着新要求产生的紧迫性,应当使语文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和学习模式,学会筛选海量信息,提升认知水平与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力军
深化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树立国家必修、国家选修、校本选修一盘棋的思想,并统筹规划,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打通,实现有机结合。
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旨是: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原则上由学校自行解决。教育主管部门把权力下放:把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把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把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
1.语文教师应具有开发选修课程的能力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双重要求,包括对必修课程的精心研究和对选修教材的编著能力。深化课程改革的主题词就是:减必修,增选修。具有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的能力,已经成为了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教材,而且还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改变单一的教书匠的角色,以端正的态度去开发选修教材。开发课程的能力跟教学能力是同等重要的,厚此薄彼、偏重一端不是新时代合格的语文教师。
把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建立并健全选修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必须认识到的正确理念。而语文教师开发校本选修课程,要遵循学校制订的下列流程:①学生问卷,了解学生兴趣及需求;②教师问卷,了解教师课程开发能力;③撰写课程纲要,在前两者分析的基础上,让相关教师开发课程;④学校审核,校学术委员会根据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对开发课程进行审核;⑤排入选课目录,审核通过的课程正式撰写课程提纲,并向全体学生公布,供学生选课。在以上流程的大框架下,语文教师要在自己擅长的文化领域内,将精深的知识储备以教材教案的形式呈现出来,提高自身,受益学生,从而成为学者型的中学教师。
2.促使语文教师课程开发力的提升
必须指出的是,语文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绝非闭门造车。学校要创造一系列条件,促使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具体举措有:
(1)请进来——专家指路。请专家作相关讲座,通过专家指路提升开发能力。
(2)走出去——组织教师外出教研,参加一些论坛等活动。还有校本教研,开展选修课程的开发研讨活动,课堂观摩、教学开放日、教研活动研讨等。
(3)措施激励——经费落实(学校满足教师开设校本选修课程所需要的物品),奖励优秀课程(奖励力度大),帮助教师将优秀课程的教材出版。
学校创设的条件与语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一定能增强并提高语文教师开发选修教材的主动性、积极性。無论是对学校、对学生、对教师而言,都可以形成多方共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