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魅力十足的数学活动课
2014-05-30王萍
王萍
最近我有幸聆听了一堂数学活动课——《周长是多少》(苏教版第5册),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数学活动课蕴含的无限魅力。
魅力之一:教师引导——醉翁之意不在围
情境回放:
1.学生合作用学具盒里的线围图形。
2.展示成果,组织交流。
学生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长方形、心形、圆形、五星。
讨论:要知道围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怎么办?
生1:用尺子量出长和宽各是多少,再算出周长。
讨论:要知道围成的圆形周长是多少,还能直接用尺量吗?(生摇头)有什么巧妙的方法?
生2:把这根线拉直,量一量这根线的长度就行了。
老师按学生的方法用学生尺测量围圆形线的长度。
发现:线比尺子长!
讨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生3:在线上做记号;
生4:把两把尺子接在一起量;
生5:把线对折几次后再量
……
3.合作测量,汇报结果
指名几组学生分别汇报围的是什么图形?周长是多少?
交流:从发言中,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6:围出的图形周长都是一样的。
追问:这说明什么?
生7:线一样长。
4.发现:用一样长的线,尽管围成的图形形状不同,但是周长总是相等的。
【感悟】这是一次“围”图形活动。可是细细琢磨围的背后,却能窥见“醉翁之意不在围”,在乎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从相同和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和研究周长问题。活动过程中,老师没有刻意去追求与点化,而是借着学生展示的成果,通过解决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数学问题,把活动的目的自然而然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应该算得上是一种——“醉翁之意不在围”的魅力。
魅力之二:学生发言——言已尽而意无穷
情境回放:
1.合作活动。
用12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个大长方形。
2.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依次指名说说每排拼了几个正方形?拼了几排?长是多少厘米?宽呢?周长呢?
3.思考
师:12个单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是48厘米,拼成的3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有满48厘米的吗?
生:没有。
追问:都是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的,为什么周长会有不同呢?
生1:从合并的边考虑,由于拼出的长方形把原来的一些边长合并了,少算了一些边长。合并的边越多,周长越短。
生2:从长和宽相差数变化考虑,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长方形的周长越短。
【感悟】这是一次“拼”图形活动。学生在比较长方形周长的过程中,第三次从相同和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和研究周长问题。虽然学生的言语不多,语言表达也不是很完整,但他们却从合并的边考虑,从长和宽的相差数的变化考虑,找到了引起周长不等的原因,为后面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埋下伏笔,这是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魅力。
魅力之三:信任——百花齐放春满“堂”
情境回放:
1.学生用巧妙的方法测算教材69页右边图形的周长。
2.交流方法。
生1: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周长是18厘米。
生2:把凹进去的短横线往上移,补成一个长方形,再加上两根短的竖线。周长是18厘米。
生3:把中间两根短的竖线接在长方形宽边的上面,然后把上面3根横线一起往上移,成一条直线,补成一个新的更大一点的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
……
【感悟】这是测算较复杂的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活动。学生第四次从相同和不同的角度讨论和研究周长问题。活动中,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找到了图形的特点后,他们乐测、会测、巧测,通过“移”“补”的方法,将图形进行合理转化,不仅获得了图形转化的经验,而且收到了百花齐放的效果,这是一种——“百花齐放春满堂”的魅力!
魅力之四:解决问题——水到渠成
情境回放:
1.教师表演:用一根繩子围着长方体绕一圈,发现:绳子不够了!
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绳子只有这么长,谁能运用今天学习的周长知识,把这些正方体捆起来!
3.讨论交流方法:
生1:把6个小正方体摆成两排,每排3个。
指名表演摆一摆。
追问:为什么改变了正方体的摆放方式就能够捆起来啦?
……(教室里沉寂了片刻)
生2:原来绳子绕一圈,算的是长6,宽1的长方形的周长。摆成两排后,算的是长3,宽2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生3:长和宽更接近了,周长变短了。
生4:合并的边变多了,周长变短了。
4.验证
指名表演,用原来的绳子再围一围,够了!教室里一阵欢呼!
……
【感悟】学生带着积累的活动经验,第五次从相同和不同的角度讨论和研究周长问题,获得了转换视角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魅力!
纵观本次数学活动课,学生经历的活动有五次之多,每次活动,学生动得彻底而不盲目,每次活动通过对核心问题——“周长是多少”,从相同和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和研究周长问题。可以看到,学生经历这样的数学活动课,积累了活动经验,发展了数学思维,提升了数学素养,品尝了数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