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2014-05-30高柱
高柱
[摘要]案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地理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课堂的有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它是新课程及其背景下的“三生教育”内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新课程背景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不但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过程的学法指导,还关注学生学习、掌握和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引导。对课堂教学本身而言,案例教学是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
基于现行地理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正确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和“三维”目标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汲取现实生活中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带学生进入预设的或特定事件的“现场”(课堂),并通过角色感受,分析案例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十分必要,更有利于学生今后能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再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二、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
1.案例教学的实践性
人的认识和感知过程是从对具体地理事物的认知、理解,从而抽象到概念,再到理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案例或素材,大多来源于课程以外,部分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一些特别典型的案例,不仅来自于学生对周围地理事物的留心观察、搜集和整理,也来源于教师、家长,有的甚至来自于社会环境,所谓“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到处存在。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体会、感受和实践选取作为教学案例,既生动、具体又鲜活,它通过教师的合理组织与科学调控,可使学生在案例的认知过程中,深入地体会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地理理论的实践性。
2.案例教学的多元性
一方面,出自于学生的案例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和“原生态”的;另一方面,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学法指导者、设计者,教师课前同样担负案例素材的发现者、探索者任务。这必定决定了案例素材的多元性。
3.案例教学的互动性
来自于学生的大多数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并未加以详细整理归纳。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对众多“原生态”的案例素材的互动讨论,明晰了认知,并在指向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最终达成共识。因此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
4.案例教学的延伸性
首先,课堂教学局限于40多分钟,而且教学活动中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势必导致案例教学向课堂外延伸;第二,对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的巩固,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课后的思辩、作业反馈等,也必须在课外进一步扩展,促进了案例教学的拓展。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功能
1.能在具体情景下教学,体现设置情景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些(指情景素材)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这种“亲身接触”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来源于多渠道多途径的情景素材,大多数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是学生在特定情景下感悟到和探究到的。
2.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能在教学中激活课堂
信息源与信息展示的手段较多元化,能强化和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首先,教师或学生自我展示的无论是素材或是案例,内容包括不仅了文字、图形、表格、数据、声音、影像等形式多种的材料,也可以是文章、统计图表、场景照片、即时录像等。第二,信息可能来自家长、教师、学生,也可能来自社会其他人员等。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按设计者——教师预设的问题去提取、消化和处理有效成份,并通过思考、讨论等活动将有用的信息转化为新的知识。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直接的感官活动,带着好奇与问题,在思索中进行观察判断、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最后,通过诸多内、外在心理活动。
四、案例教学的一般教学程序
教学中获取新知识的一般程序:
1.出示或展示师生事先准备好的情景或背景资料(引导阅读与感知)
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由学生出示或教师展示课前收集整理选择的案例。可简要分为几个步骤:发放给学生“学案”;教师运用媒体显示案例;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描述案例;分配角色,由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2.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感知情景或背景(自主探究)
在学生已融入案例情境时,先由教师及时设疑,要求学生剖析解惑。设疑后教师巡回检查,基本了解学生自主探究,而后个别指导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思路,关注学生把握审题等。
3.由学生质疑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合作学习)
在学生分析、探究,获得一定个人见解后,教师随即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记录于“学案”相关位置,随后让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4.课堂上师生、生生进行探讨获得初步意见或结果(交流互补)
在小组总结发言与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调控,再次组织小组延续与深入的讨论,以解决有争议的或矛盾的问题。随后把以上问题梳理出来,由教师记录在案,之后教师有针对性的总结评价与提示,或布置由学生在课后另找时间和机会进行再探究。
5.在师生“去伪存真、求同存异”的有效前提之下,形成一个或几个共识(总结)
这个阶段是在教师的总结评价后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情感已得到升华,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了调整与完善。不难想象,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自主探究式学习。它是新课程及其背景下的“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会學习”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教师教学用书.
[2]常锡光.校本研究行动策略.云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