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两面性”
2014-05-30李知慧
李知慧
[摘要]現在的很多孩子都表现出两面性,他们在学校和在家庭以及老师在场和老师不在场时的表现都不一样。而小学生的两面性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往往又是分离的,好比两个世界,这样便给父母和教师共同教育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教师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
[关键词]小学生 两面性 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表现出两面性,即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行为不一致。在学校时他们可能是勤奋好学的“三好学生”,可是到了家中可能就是任性懒惰的小少爷、小公主。学生的两面性会使教师和家长陷入无奈的困境中,同时还会对学校的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表现,会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若是教师和家长在缺乏信心和耐心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其批评、指责,严重时可能会采用一些过激行为,这样会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进而使学生的两面性恶化。为了促使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与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纠正,以实现教育的目的。
一、小学生的两面性与其父母的关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安全避风港湾,孩子与父母之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孩子依恋他们的父母,易于与父母交流倾诉,以得到父母的关怀和安慰,因此孩子在父母面前通常表现为撒娇和较强的依赖性。此外,小学生对其父母的态度和其在家庭中的行为还与其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有关。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温暖、接受型的父母比较容易且有效的将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传递给孩子,而他们的孩子则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力、独立性,进而降低两面性行为的产生。而那些性格冷淡、孤僻对孩子关系教师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会对他人产生异性的敌意,进而表现出较为严重的两面性。
二、孩子的双面性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小学生之间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小学生在刚踏入校园时对老师怀有敬畏和崇拜的心理,因此教师的话就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教育者自身的品格和信誉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过于简单化,只是将相关的道德概念和准则灌输给学生,忽略小学生对于道德概念的理解和评判,这样便产生了知行分离的效果。小学生虽然熟练地记住了概念,却不能有效的付出实施,有些甚至会一致相背而行。这样就很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学校和家庭的两面性行为。
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也是造成学生两面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常常对老师有这样一个评价,教师是一把尺子,用来度量学生的道德情操,教师是一杆秤,衡量着学生的美好素养等,便将教师比作是一种神圣的象征。而人们对于神圣的事物往往只有敬畏和服从,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然而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了距离,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副威严、深沉等形象,进而加大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距离。此外,教师的教育方法会进一步促使小学生两面性的形成。在每个学校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学生犯错后的处罚措施,之后还会把学生的错误公告出来。而这样的举措只会造成学生想方设法地回避自己的错误,掩盖事实的真相。教师都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若是发现学生差的一面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为此学生只会尽量做好表面文章,而将自己的真实一面隐藏起来,这样便进一步促使学生两面性的形成。
人作为社会和自然属性的综合体,其两面性可以从“扬善避恶”上直接体现出来。在外人面前总是表现出自己善良的一面,从而得到他人的赞扬,相反的,对于个人的缺点或劣势总不愿在他人面前暴露,而小学生正是出于这种自然转向社会属性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两种属性互相冲突的时期,他们的这中扬善避恶行为表现更为突出,便形成了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两面性。
三、正确对待小学生的双面性
小学生双面性行为表现过于严重时就会导致其形成不健康性格,对其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正确看待小学生的双面性。首先,教师和家长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只有教师和家长能够做到言行一致便能够为小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效仿榜样,同时还能够赢取孩子的尊重和信任。若是教师或家长犯错也应该及时向孩子解说和检讨。此外,在教学小学生时要把握好尺度对其进行道德和法律观念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要兼顾优劣势的心理,对待学生犯的错误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同时对其进行耐心的劝解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以避免小学生双面性的形成。
四、结束语
每个孩子都有它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教师和家长要善待孩子的各种行为并尝试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真心真情来引导孩子心理的良好发展,避免其家庭学校两面性的形成,促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玲.变脸——浅探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的两面性[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09,(05).
[2]余柏民.小学生的双重性格表现[J].教书育人,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