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中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2014-05-30唐雪贤
唐雪贤
一、问题缘起
2004年,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对本市高中学生性心理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34.7%以上的“学生情侣”存在拥抱、接吻现象,4.1%以上存在同居现象!
2007年,一项上海市高中生的性心理课题研究的调查显示,高中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表现得越来越开放。23.6%的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35.2%的学生会同意接受恋人提出的性要求,并且有42.9%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会发生婚前性行为,认同“性与婚姻应保持统一”的学生仅占46.5%。上述两项调查结果令人警醒,正如调查者所说:“传统的青春期教育往往只讲异性间的友情,回避中学生自然萌生的初恋爱情,这并不是科学的态度。”“不敢直面部分中学生业已萌动的爱情,也就不可能对这类少男少女间的爱情萌芽加以保护和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中学生的爱情是一个现实的、无法回避的教育问题,用不着抱什么神秘的态度,不是一讲‘性教育就有什么副作用,而应作为一个道德教育问题来研究,找到规律办事,正确引导。”因此,直面现状,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培养正确的爱情观是极其重要的。
培养学生正确爱情观的教学设想:
语文学科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形式也更为多种多样,因此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丰富而生动的教育资源,是我们语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得天独到的优势。如今的《语文》教材收入了不少表现爱情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致橡树》,其立意或许也在于要加强对少男少女进行正确爱情观的教育。教师只要能正确合理地指导学生来阅读欣赏这些爱情文学作品,相信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至纯、至真、至美的爱情观。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选择《致橡树》一课进行了教学尝试。
二、教学实践
1.第一轮教学实践——在比较阅读中预设讨论框架
在赏析当代中国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时,我特地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了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简爱有着倔强敏感的个性、充实丰富的内心,始终追求独立人格和自身价值。她长相不美,身材矮小,地位低微,却敢于当面质问罗切斯特,要求对她平等相待。其不寻常的气质和高尚的心灵深深吸引了罗切斯特,最终获得心灵契合的爱。借助这种比较文学的开阔视角,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升华。文中简爱的人生宣言“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深深震撼了每一位同学。通过这些中外作品的比较阅读、讲授,学生对爱情形成了初步的认知能力,知道在交往的过程中把对方看作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独立的生命个体,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爱情的尊重,更是获得美好爱情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预设了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框架: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具有相当的开放性,首先,教师是无法把握预设教学内容在40分钟里完成,预先设想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因为学生的意外思維(指与教师期望不吻合的思路)而无法控制;其次,是课堂教学过程一旦放开,很难驾驭,教师难以即刻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猜测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应对。
片段一: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的讨论
师: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
生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生2“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生1:“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女性的形象呢?
生1:“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这就是作者向往的爱情观,这就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坚贞的爱情。
生3:老师,“铜枝铁干”和“花朵”是什么意思呢?
在对第一轮教学进行课后讨论时,教研组的老师和我都有一种感觉——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还不够到位。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这是鉴赏诗歌的指导原则。
2.第二轮教学实践——在反复诵读分析意象中生成问题并引发讨论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齐读,男女生朗读,个别朗读,学生互相点评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注重教师范读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朗读时有有效的感性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感受教师的激情,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诗歌的感性认识,比一味地让学生朗读更能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再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将“象征手法”这一艺术手法点透。
片段二:在诵读、分析意象中明确真正的爱情观
师:爱不应该是怎样的?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师: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生:对“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爱应该是这样的。教师范读。
生: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师: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男女生齐读片断。
生4: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师: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男女生分读片断。
生4: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敏感和兴奋的状态,对问题的把握较准确,课堂效果较好。
三、课后反思
创造必要的思考空间,在本案例的实践中,除了教师每次提问之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外,还有两处特殊而必要的空白。第一处,是在导入部分,无论是设计朗读柳永的词, 还是设计对所唱歌词的反思,都需要教师有意无意留有至少20 秒以上的时间,让学生有咀嚼的空间。第二处,是在教师范读之后,不要急于让学生读,而是留出10 秒钟的空白, 因为成功的范读会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诗歌中,得到独特的审美享受,教师切不可急着叫醒“着迷”的学生。另外,最后的课尾设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来设计的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但是由于学生对这方面感受不深,除了重复文中的观点外,基本上没能说出新的内容来,学生出于羞涩,不想也不谈自己真实的想法。再加上时间不够,最后只好草草结束,这样就使得这个环节显得有效性不强,变得可有可无。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中,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要慎重考虑其有效性。
四、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本的资源信息还不能深入解决问题时,可以有机地结合相关的容易理解的材料,来启发学生解决问题,这时是根据学情使用的材料,是在教学动态中灵活利用而不是教师预设的固定不变的材料,这样使用材料效果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