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区域性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建设
2014-05-30陈娟
[摘要]通过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内涵与意义的探讨,提出建设区域性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模式与实施措施。
[关键词]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
在第一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較大城市文化(群艺)馆馆长联席会议上,一系列文化部主导的更高层面的改革举措,使与会的近50位馆长精神振奋。而其中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话题,更是引人注目与思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总分馆制建设模式已在公共图书馆系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文化馆系统则尚属新生事物。然而,对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探究,已开始付诸实践。重庆市大渡口区和渝中区、深圳市福田区、嘉兴市海盐县等地的文化馆系统,在探索文化馆总分馆体系首先迈开了步伐。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意义何在?其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是怎么样的?如何才能建好文化馆总分馆体系?这些都是我们所思考的问题。为此,本文作一粗浅探讨,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内涵
在探讨总分馆体系建设之前,首先要对总分馆模式有个了解。
总分馆制最早出现于美国公共图书馆,是图书馆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联合服务模式。它变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服务方式为合作协调、联合作战的服务方式,从而适应以信息化为特征、以整体化为规模的社会发展需要,这种模式符合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基本性、公益性和便利性原则,因此,近年来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广泛地运用。
文化馆是我国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而设立的机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公共文化载体。其独特性决定了其体系建设没有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鉴,但也就是这种特性,使其可选择其他公共文化载体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区域性的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也就是通过合作协调与统一规划,将分散的、隶属关系不一的文化馆(站)组合成正式的、相对固定的、联系紧密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组织,构建一个以现代化网络组织和通信技术网络为依托,以地(市)的文化(群艺)馆为龙头、县(区)文化馆为骨干、镇(街)、村(居)文化站(室)为服务网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服务的原则,推进本地区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
二、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意义
文化馆构建总分馆体系,是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原则来考虑的,其意义在于解决存在的不足,实现公共文化均等性、基本性、公益性和便利性的要求。
1.有利于对整个地区的群文事业进行总体规划与建设
目前,文化馆系统实行的是按行政区划层层设馆并采用分级管理的体制,形成了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省文化(群艺)馆——地(市)文化(群艺)馆——县(区)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的六级结构。每个馆(站)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隶属关系不一,之间互不流通,保持着自我保障与发展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块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这种“单干”的管理体制,造成人为的藩篱,无法对整个地区的群文事业进行整体规划,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系统外部投入方面,一级政府办一级馆,各自说了算,难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同时,也存在资源重复投入,且庞杂分散的资源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浪费了现有的宝贵文化资源。
二是系统内部管理方面,各级馆站之间联系松散,业务规划、活动组织和服务规范难以贯彻落实。在举办文化服务活动时,往往只能面向本辖区群众,限制了资源共享。
建立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可以打破条块分割,将文化馆外部建设要素——人员、经费和设施按“领域合一”的方式,内部建设要素——产品、活动、服务和平台按“领域分离”的方式重新组合,构建起分馆业务接受总馆统一管理的文化馆网络体群,从而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服务原则下,实现整个地区的群文事业的整体建设。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总分馆的实践经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2.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每位公民都能公平享受到均等的服务
块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无法对整个地区的群众文化的服务布局和资源配置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因而产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其表现也有两个方面:
一是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目前,我国不同级别的文化馆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基层文化站(室)大多缺乏人员编制,文化程度、业务水平也往往偏低,无法在基层社区提供有效的群众文化服务。
二是服务供给的配置不合理。由于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基础设施、文化投入和艺术生产的能力与水平的差别,造成一个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衡。如城区的文化服务活动密、层次高,而农村的活动稀、层次低,达不到均等化。
要达到每位公民都能公平享受到均等的服务,这就要实行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实行总分馆制,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的整合和供给资源的流动,使资源向基层倾斜。重庆市大渡口区的总分馆体系,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不仅实行“双重管理、统一考核”制度,加强了各分馆、服务点的人员管理,而且派出专业骨干担任基层负责人,强化了基层队伍建设。在服务供给上,创新三大流动服务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差异互补,从而推进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3.有利于打通公共文化的“盲点”,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能否到达百姓身边发挥作用,关键在村和社区。由于历史原因,村(居)的文化服务往往被忽视,无论是文化设施还是人员配置都因缺乏保障而难以完善,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后环节的薄弱。实行总分馆制,把村(居)文化室纳入总分馆体系之中,有助于打通公共文化的“盲点”。在总分馆体系“三统一”的建设原则下,制定统一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与队伍建设标准,并有计划的部署落实。如厦门市在实施体系建设中,制定了《镇(街)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设备配置标准》,并由上一级文化馆(站)负责指导落实,推行文化协管员的“村用、镇聘、区管、市指导培训”的管理模式,夯实了村(居)文化室的基本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时空服务半径与方式的便利性奠定基础。
三、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模式
与公共图书馆不一样,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没有现成模式,只能从实践中去摸索。就目前的实践及借鉴其他文化事业经验来看,其基本模式是:在政府主导、多级投入、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下,构建起分馆业务接受总馆統一管理的文化馆网络体系,实行统一的机构标识、统一的业务规范,形成方便就近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的服务体系。
1.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经过组织设计形成的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之间固定的排列方式。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可分为偏平式与层级式两种架构。
(1)偏平式的组织架构
偏平式的组织架构,其管理层次少,信息纵向流快,组织成员易沟通与指挥。但其管理宽度较大,对下级管理容易疏忽,且横向阶层较多,加重了同级间相互沟通的困难,因此,较适合在规模不太大的系统运行。这种架构适合在以县(区)文化馆为总馆,基层文化站(室)为分馆的系统中运行。
(2)层级式的组织架构
层级式的组织架构,具有管理严密、分工明确、上下级易于协调的优点,适合在规模大的系统运行。但如果层次太多,各层级之间的意见沟通和交流受阻,协调、控制会较困难。重庆市大渡口区以区文化馆为龙头、镇(街)文化站分馆为枢纽、村(社区)文化室为基础的“总馆+分馆+服务点”的模式,就是这种架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巫志南提出“以地市级行政区划为单元,以地市级文化馆为中心馆,县级文化馆为总馆,镇(街)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点”的组织架构,可以说是一种典型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按这种架构,地(市)中心馆承担全地区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督促与评估。各县(区)总馆承担本区域群众文化工作的策划、组织、指导。各分馆、服务点根据总馆的计划,开展各种服务活动,从而形成上下协调的工作组织和长效、稳定、发展的工作机制。采用这种模式架构,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推进基层文化站(室)的建设。一是调动各区政府的积极性,确保办馆条件的落实。镇(街)、村(居)文化站(室)是由各区政府管辖下的镇(街)政府举办的,通过区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基层文化室建设,能够保障馆址、经费、人员等要素得到落实。二是发挥区级文化馆的优势,确保基层文化站(室)的持续发展。区文化馆与基层联系紧密,熟悉基层的具体情况,在指导基层文化站(室)开展服务工作有着“近距离”的优势。
2.管理体制
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管理,按照“多级投入、双重管理、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打破了过去的行政、经费和人员分层管理的体制,构建了一个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
在行政管理上,要突出“政府主导”的作用,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要参与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管理,形成协同管理。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由中心馆或总馆根据人口密度与人口生活流动规律,制定分馆、服务点的规划布局;按照各级投入情况,统一配置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按照统一制定的服务标准,组织开展服务活动。
在经费投入上,实行“多级投入、双重管理”。首先,制定地(市)、县(区)、镇(街)各级政府投入的比例,使经费落到实处。其次,分馆和基层服务点基建经费由县(区)、镇(街)政府投入、管理,而人头经费、运行管理经费和业务经费尽可能由总馆统一管理,可加强垂直管理体系的管理权威。
在人员配置上,实行“双重管理、统一考核”。首先,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考评标准,按照“每个镇(街)至少配备3名文化专干、每个村(居)至少配备1名文化协管员”的要求,落实人员编制。其次,实行总馆和镇街双重管理机制,由总馆统一负责人员考核,根据考核成绩确定人员聘用,以形成人员管理的激励机制。厦门市海沧区文化协管员的管理模式,就是这种统一管理的机制。
3.服务模式
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服务,实行统一活动规划、统一服务规范、统一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协作协调、资源共享。中心馆或总馆按照文化主管部门的总体安排部署,统一规划年度活动方案,明确总分馆活动项目,统一策划总分馆活动,并建立资源调配制度,从而确保各类群文活动、文艺辅导、作品创作、文化交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工作和职能,在统一规划下有序进行。在中心馆的主持下,各级文化馆合作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推进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实现文化馆以实体服务为主向实体服务与网络服务并重的转变。大渡口区文化馆创新三大流动服务:总馆向分馆和基层服务点流动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分馆和基层服务点向总馆流动服务,为总馆提供特色文化;各分馆和基层服务点之间互相流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差异互补,正是基于“三统一”服务模式之上而实现的。
四、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措施与策略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构建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关键,是如何把分散的、隶属关系不一、财政分级拨款的各级文化馆整合成整体性的网络组织。这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立法的形式,从法律层面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投入方式与比例,完善建设标准、管理模式和服务规范,为本地区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确保其长久持续发展。
2.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近年来已有重庆、深圳等城市正在探索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给业界以很好的启迪作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和特殊因素的制约,在实际操作上,其他城市行之有效的模式在本地还难以实施。因此,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本地情况,努力探索构建总分馆体系的途径。例如,在联合的形式上,可借鉴图书馆实践的联盟型、托管型的模式。前者是各文化馆(站)以自愿加盟、协议制约,共建共享、平等互惠的合作原则,共同推进总分馆体系的建设。后者是由基层政府与总馆签订协议,将其所属的文化馆(站)委托给总馆管理,从而以规范化的管理形式,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模式,类似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这些模式适应于目前各级事业单位“分灶吃饭”的体制。
3.加强各级文化馆(站)自身的建设
文化馆事业是一个统一活动目标的集合体,只有当社会上各种为公众服务的文化馆(站)在数量、质量、规模、发展速度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发展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时,才能构成完整的文化馆事业。因此,只有加强本地区各级文化馆(站)自身的建设,使数量、质量、规模、发展速度等一定水平,才可能整合成完整的体系。
4.加强横向协作,运用社会力量共同办好公共文化事业
文化馆应与文化企业单位、其他文化事业单位、社会文艺团队等服务主体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利用外部的资源创办分馆、服务点,或为分馆、服务店服务。在连接纵向垂直服务的基础上加强横向连接,构造“整体耦合”的跨边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参考文献
[1]巫志南.准确定位明确职能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第一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城市文化(群艺)馆馆长联席会议材料,2014.
[2]彭泽明等.文化馆总分馆制研究报告:基于重庆市大渡口区实践. http://www.docin. com/p-751016454.html
作者简介
陈娟(1963.6-),女,籍贯:福建福清,现职称:群文馆员,学历:专科,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