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2014-05-30宋月平孙菊平周金英邸卫英刘丹高娟
宋月平,孙菊平,周金英,邸卫英,刘丹,高娟
(1.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保定 071000;2.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超声诊断室,河北 保定 071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发病率逐渐上升,目前已成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病因涉及动脉硬化、血管畸形、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1]。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颈动脉易损斑块不可预测地突然破裂是脑梗死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个蛋白酶家族,在细胞外基质(ECM)降解中起关键性作用,该组酶为锌离子依赖性蛋白酶,可通过消化斑块纤维帽成分使斑块纤维帽变薄,从而加速斑块破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MMP-9水平的不同,来探讨MMP-9水平与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颈动脉硬化组为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检查发现颈动脉硬化,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0~60岁,平均(52.6±3.8)岁。经超声检查证实存在颈动脉硬化,且近1年内无脑血管病病史,头颅CT和/或MRI证实无脑梗死。正常对照组为同期门诊体检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0~60岁,平均(53.8±4.2)岁。既往无任何病史。两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颈动脉硬化组分为易损斑块亚组14例,稳定斑块亚组18例,无斑块亚组16例。
1.2 方法
1.2.1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应用logiq7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2 MHz探头,患者取平卧位,头歪向一侧,探头沿颈动脉走向,自下而上进行连续的纵、横切面扫描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分别于双侧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1 cm、颈动脉窦部及颈内动脉起始段1 cm处测量,以管腔内膜交界面到中膜与外膜交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内中膜厚度(IMT)。正常IMT≤0.8 mm,将IMT>1.0 mm作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标准。当IMT局限性增厚>1.2 mm,局部隆起,向管内突出,定义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局部呈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的软斑为易损斑块;局部呈高强回声伴或不伴声影的硬斑为稳定斑块。
1.2.2 血清指标测定
所有入组者均于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3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血清,放入-20 ℃冰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MMP-9浓度。人血清MMP-9的ELISA试剂盒购于上海卓康科技有限公司。
1.2.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各组血清MMP-9水平比较见表1。颈动脉硬化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颈动脉硬化组中,易损斑块亚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P<0.05),稳定斑块亚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
表1 各组血清MMP-9水平比较(s)
表1 各组血清MMP-9水平比较(s)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稳定斑块亚组比较,★P<0.05;与无斑块亚组比较,●P<0.05。
组别 n MMP-9/(ng/mL)颈动脉硬化组 48 106.66±14.79▲易损斑块亚组 14 163.56±18.90★稳定斑块亚组 18 92.43±15.78●无斑块亚组 16 72.89±10.08正常对照组 20 71.68±14.35
3 讨 论
MMPs是一个蛋白酶超家族,最早在1962年被发现,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在人体内有30多位成员,均为锌结合蛋白,并且依靠钙离子维持稳定性,故称“金属蛋白酶”。其主要功能为降解细胞外基质(ECM),使细胞外基质重塑,故称“基质金属蛋白酶”。激活的MMPs对细胞外基质成分有较高的亲和力,几乎可降解所有ECM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使纤维帽变薄、破裂,这一点成为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3]。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作为基质金属蛋白酶类中分子质量最大的酶,是降解Ⅳ、Ⅴ型胶原最主要成员之一。胶原纤维的降解降低了内皮细胞基质膜的完整性,使纤维帽变薄,并促使中膜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及斑块的破裂[4-5]。
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易损斑块的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1],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脂质在血管内皮下沉积导致的,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及炎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6-7]。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动脉硬化斑块在由稳定向不稳定发展过程中,会相应地在血清中出现炎性标志物的表达,可以根据此类标志物水平的高低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8]。
本研究发现,易损斑块亚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稳定斑块亚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提示MMP-9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因此,MMP-9可作为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血清学检测指标[9-10]。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脱落形成栓子是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机制之一,血清MMP-9作为炎性因子,贯穿这一过程,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一个血清学指标。
[1]STOLL G, BENDSZUS M. 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 novel insights into plaque formation and destabilization[J]. Stroke,2006, 37(7): 1923-1932.
[2]LOFTUS I M, NAYLOR A R, BELL P R, et al. Plasma MMP-9-a marker of carotid plaque instability[J].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1, 21(1): 17-21.
[3]李富军.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及临床相关性研究[D]. 沈阳: 中国医科大学, 2007: 1.
[4]ARMSTRONG E J, MORROW D A, SABATINE M S.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part Ⅳ: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nd biomarkers of platelet activation[J]. Circulation, 2006, 113(9): 382-385.
[5]ZEBRACK J, ANDERSON J L. 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and infe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evolu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urr Cardiol Rep, 2002, 4(4): 278-288.
[6]韩铁鹏.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研究[D]. 北京: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2010: 1-75.
[7]熊光润, 王庆海, 王桂祥, 等. 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 8(7): 691.
[8]张东平.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D]. 重庆: 重庆医科大学, 2009: 86.
[9]何晨, 袁晋青. 炎症因子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 32(5): 680-684.
[10]李娜, 木胡牙提. 心房颤动与白细胞介素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 32(5): 71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