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垃圾”的语义来源
2014-05-30陈源源
陈 源 源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垃圾”一词较早出现于宋代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一书中,卷十二《河舟》:“寺观庵舍船只,皆用红油,滩大小船只往来河中,搬运斋粮柴薪。更有载垃圾粪土之船,成群搬运而去。”此后,明清吴语文献频现“垃圾”一词,有时也写作“拉圾”。其写法不定,还有“拉闸”、“拉杂”、“瘌洒”、“拉撒”、“擸”、“拉飒”、“搕”等多种书写形式,主要有“秽杂之物”、“柴余”、“细碎之物”、“肮脏不洁”等意思。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垃圾”作名词指“脏土或废弃物”,作形容词“比喻失去价值的或有不良作用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页764)。“垃圾”的语义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本文主要考察“垃圾”的语义演变问题。
(一)“垃圾”与“柴草”。乾隆十五年(1750年)序刊本《昆山新阳合志》:“柴余曰拉撒。”“拉撒”是“垃圾”的记音,“柴余”是劈柴后剩下的一些小树枝、小碎片等。广西南宁农历四月初八有“食拉撒”的习俗,“将野菜与米同磨,再做成粉团饼饵食用。民谚‘四月八,食拉撒’。‘拉撒’实为‘垃圾’方言。”(潘其旭、覃乃昌1993:394)这些称作“拉撒”的饼饵就是用野菜做成。在其他语言中,“垃圾”与“草”、“树枝”经常用同一个词,英语 litter“[总称]废弃物;(供动物睡眠或遮盖作物以防霜冻的)褥草,厩肥;(森林中的)枯枝落叶层”,trash“废物,垃圾;断枝;落叶;残渣;甘蔗渣,甘蔗枯叶”,weed“杂草;野草;废物”。黄树先师已提到野草与垃圾的关系,认为“草和尘土在人们看来,都是无用的垃圾”,并举古代文献、现代方言、藏缅语、印尼语、法语等为证,列普查语muk“野草,垃圾”,滇南彝语pɤ21“垃圾;草,秸秆;残余”,印尼语rerumputan“各种野草,垃圾”,法语balayures“扫成堆的垃圾”,balayures de mer“被海浪冲上岸的海草”,西班牙语paja“稻草;草毛,草屑;废物,无用之物”,desbrozo“垃圾;剪掉的树枝”(黄树先2012:133)。另,古诺斯语tros“垃圾,落下的叶子或小树枝”。西班牙语broza“残叶;烂草;枯枝;废物,渣滓,垃圾;杂草丛,荆棘丛”,desbroce“垃圾,污垢;修剪下来的树枝”(张莉2012:77-78)。
(二)“垃圾”与“尘土”。民国十九年(1930年)排印本《嘉定县续志》:“擸,俗谓尘土秽积也,读若勒飒。”“擸”是“垃圾”的另一种写法。20世纪20年代,吴语区的金坛西冈、江阴、常州、无锡、苏州、常熟、昆山、宝山、周浦、吴江盛泽、嘉兴、杭州、余姚、黄岩、诸暨王家井等地“垃圾”仍有“脏土”的意思,字形写作“垃圾”、“垃屑”、“落朔”等(赵元任 2011:189-190)。现代北京、青岛、大连等地仍把“垃圾”说成“脏土”,“北京口语说‘脏土’,不用这两个字,只在书面上见到这两个字,如‘脏土箱’写成‘垃圾箱’之类。”(李荣1982:113)北京“倒垃圾”叫“倒土”,用“土”来指“垃圾”(周振甫1956:17)。老青岛人把垃圾一律称之为“脏土”。与之有关的也以“脏土”名之,如垃圾箱叫“脏土箱”或“脏土箱子”,运垃圾的车叫“脏土车”,捡垃圾的叫“扒拉脏土的”(王铎2006:339)。2009年7月24日《新商报》 有一则题为《公园门前喷水池游客当成脏土箱》的消息,讲的就是游客在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把饮料瓶、烟头等垃圾随意丢在门口喷水池内,使得喷水池成了垃圾箱。标题的“脏土箱”其实就是“垃圾箱”的方言说法。梅县方言“垃圾”lap11sep11指脏土或扔掉的破烂东西(黄雪贞1995:248)。现代安徽阜阳方言把装垃圾用的簸箕称为“土簸箕”。其他语言中,“垃圾”、“尘土”往往是同一个词,英语dust“尘,灰尘,尘土,尘埃;灰,垃圾”。日语ごみ(塵·芥)“垃圾,脏土;尘土”。法语ordure“垃圾,污物;[古,书]灰尘,赃物”。西班牙语suciedad“灰尘,垃圾”。缅语hmuik“垃圾,灰尘”(黄树先 2012:133)。
(三)“垃圾”与“粪便”。清代高铨《蚕桑辑要》卷上《压条》:“用竹木钩子攀住,俟叶头向上而条长即埋入土中。黄梅时浇粪一次,若以羊拉飒铺上更妙。六月浇一次,八月浇一次,可以断其母而新根自长。”“拉飒”是“垃圾”的记音,“羊拉飒”就是羊粪。现代江淮官话区合肥、西南官话区桂林、腾冲“粪草”指“垃圾”(许宝华1999:6323),民间有“粪草粪草,庄稼之宝”的俗语。中原官话山西吉县“粪坪”是“堆放垃圾的空地”(许宝华1999:6323)。晋语山西襄垣话“粪操”fəŋ42ʦ33指“垃圾”(许宝华1999:6324)。又“垃圾”,汕头话说“地粪”(林伦伦、谢立群1995:135),长汀说“擸”la6sa2,也说“粪草”peŋ5ʦhɔ3(罗美珍等2004:131)。福建福州、厦门、宁德“粪扫”指“垃圾;秽土”(许宝华1999:6323),闽南语(洪乾祐1992:227)、吴语温州话(游汝杰、杨乾明1998:308)“粪扫”也指“垃圾”,又写作“畚扫”。这个“粪扫”①在佛经文献中,“粪扫”除了可做定语、指“丢弃的”之外,也可作名词,指“垃圾”,如“作粪扫想”即“认为是垃圾”,“粪扫中”即“垃圾堆里”。“单言‘粪扫’,多指垃圾而言。”(李维琦1999:146-148)的“粪”本是动词弃除的意思,“粪扫”本为动词,引申为弃除扫除的东西,即我们所说的“垃圾”,与粪便可能没有关系。但将字形写作“粪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心目中认为粪便与垃圾有一定关系。试看其他语言材料,英语muck“粪肥;污秽物”(黄树先 2012:375),法语 ordure“垃圾;粪便”(黄树先 2012:376)。dreg“残渣,渣滓”,“Here comes the cow’s dreg!”翻译成“牛粪来了!”日语ごみために鹤“鹤立鸡群;鲜花插在粪堆上”。法语salet“垃圾;〈婉〉粪便”。
(四)“垃圾”与“污秽之物”。清代曹晟《夷患备尝记·事略附记》“又人有担秽物者,俗称捉垃圾,皆西乡人也。”乾隆三十八年序刊本《吴门补乘》:“吾苏亦有之,如谓积秽物曰垃圾,音腊闸。”同治《苏州府志》卷三《风俗》:“广中俗字最多……吾苏亦有之,如谓积秽物曰垃圾,音腊闸。”闽语福建厦门话“垃圾代”lap32sap32tai22指称“秽迹”(许宝华1999:3085)。试看德语Unflat“污秽,垃圾”(黄树先 2012:376)。葡萄牙语 ciscalhagem“大批污物;垃圾”,ciscalho “污物;垃圾”,cisco“污物;垃圾”。法语ordure“垃圾,污物”,salet“脏东西,污秽物;垃圾”。西班牙语suciedad“脏物,秽物,灰尘,垃圾,污迹,污痕”。
(五)“垃圾”与“细小”。浙江绍兴籍范寅所著《越谚·形色》:“垃圾子,音粒率纸,矮小瘦实。”民国十八年(1929年)排印本《崇明县志》:“物碎曰拉圾。亦音力屑。”现代吴语“垃圾分”指“面值小的钱;小钱”(吴连生等1995:260)。在记“垃圾”一词时,《义乌县志》用“乱屑”lɯɯɣ(1987:596)。客话江西瑞金名词“垃圾”laʔ6ɕieʔ5记作“垃屑”,闽语福建寿宁名词“垃圾”lɔʔ5sɔʔ5记作“垃”(许宝华 1999:3085),福建福州称“垃圾”为“粪”pouŋ213sɔ213(许宝华1999:6324)。记录者选择“屑”、“”这些字反映了“垃圾”有细小的特点。试看英语litter“废弃物,被胡乱扔掉的东西(尤指废纸等杂物);(猪、狗等多产动物生下的)一窝(仔畜)”,litterbag“废物袋(汽车等处用以盛放果壳碎纸等的小塑料袋或小纸袋)”。scrap“碎片,零屑,小块;废料,废物(尤指废金属);[口]小东西,小不点儿(对个子小的人或体型小的动物的爱称)”。dust“灰,垃圾;少量,微粒”。德语Abfall“残屑,余渣,垃圾”。
(六)“垃圾”与“肮脏”。“垃圾”与尘土、柴草、粪便等有关,在人们眼中,是丢弃之物、污秽之物,于是引申为“肮脏不洁”的意思,在文献中写作“拉闸”、“拉杂”、“落索”等。《山歌》卷七《私情杂体·吃樱桃》:“吃樱桃,话樱桃,嫌奴奴拉闸手鏖糟,小阿奴奴金盆洗子银盆里过,白罗帕子转三遭。”“拉闸”与“鏖糟”对举,就是“肮脏”的意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有拉杂如粪壤者,有溷浊如泥滓者。”在这里,“拉杂”是个形容词,“肮脏”的意思。清光绪二十四年《杭州府志》:“不净曰垃圾。”《颜氏家训·治家》引谚语“落索阿姑餐”,其中“落索”犹今杭州方言“勒色”(记音字),谓肮脏,又指垃圾。“落索阿姑餐”即弄脏阿姑餐,意思是(媳妇给)婆婆吃的饭不干净(王云路2010:465)。20世纪20年代吴语丹阳、昆山、吴江盛泽、嘉兴、杭州等地“垃圾”仍可表示“脏”的意思(赵元任2011/1928:187-188)。现代嘉兴方言“垃圾”也还有“脏”的意思(俞光中1988:197)。台湾客家话“垃圾”有“肮脏”的意思(徐兆泉2001:298)。德语Schmtz“垃圾,脏物,污物,尘垢;肮脏,卑鄙”schmtzig“肮脏的,不干净的”。法语sale“肮脏,龌龊,污秽;脏东西,污秽物;垃圾”。西班牙语suciedad“肮脏,污秽;脏物,秽物,灰尘,垃圾”。
(八)“垃圾”与“品质低劣”。吴语上海方言“垃圾”用来“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许宝华1999:3085)。上海人把知识不多、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人或者不务正业、品行不端的人叫作“垃圾”或“垃圾货”(刘业雄2003:133)。南昌话“鼻涕”指“很差劲的人,垃圾”(陈政2005:38)。我们常说的“垃圾食品”就是营养成分很低,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食物,“社会垃圾”是那些危害社会的坏人。英语 trash“垃圾;社会渣滓,败类”。法语 salet“垃圾;〈俗〉卑鄙的行为,不正当的行为;〈俗〉卑鄙的人,不正派的人”。西班牙语 suciedad“脏物,秽物,灰尘,垃圾;【转】(良心上的)不洁净;【转】卑鄙言行,下流言行”。
我们认为“垃圾”的核心意义是“废弃物、污秽之物”。这一核心意义是由“柴草”、“尘土”、“粪便”等这些具体的意义发展而来的,因为柴草、尘土、粪便都是被人们所扔掉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一般都是杂乱细小的东西,垃圾就发展出了“细小”的意思。垃圾一般都是污秽之物,由此又引申有“肮脏”的意思。一般情况下,被扔掉的垃圾都是不再使用的或者没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垃圾”有“无用”的意思。另外,质量较差的东西、品质不好的人价值不大,和垃圾的无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垃圾”也可用来指品质恶劣的人、质量较差的东西或食物。
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新西汉词典》组 1982 《新西汉词典》,商务印书馆。
[日]波多野太郎 1968 《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卷六),(日本)横滨市立大学。
曹晟 1968 《夷患备尝记 事略附记》,(台北)文海出版社。陈用仪 2001 《葡汉词典》,商务印书馆。
陈振尧 2005 《新世纪法汉大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陈政 2005 《五彩之旅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冯梦龙 《挂枝儿山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洪乾祐 1992 《闽南语考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黄树先 2011 词义发展论说,《汉语学报》第3期。
黄树先 2012 《比较词义探索》,巴蜀书社。
黄雪贞 1995 《梅县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李荣 1982 《音韵存稿》,商务印书馆。
李维琦 1999 《佛经续释词》,岳麓书社。
李宇明 2010 《全球华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林伦伦、谢立群 1995 海丰话与汕头话词汇差异说略,《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刘业雄 2003 《穿越霓虹 穿越梧桐:触摸上海话》,上海人民出版社。
陆谷孙 2007 《英汉大词典》(第2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罗美珍、林立芳、饶长溶 2004 《客家话通用词典》,中山大学出版社。
潘其旭、覃乃昌 1993 《壮族百科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
潘再平 1999 《新德汉词典》,译文出版社。
钱乃荣 1992 《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宋文军 1987 《现代日汉大词典》,中国商务印书馆、日本小学馆。
王铎 2006 《青岛掌故》,青岛出版社。
王云路 2010 《中古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
吴连生等 1995 《吴方言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吴自牧 《梦粱录》(《风土志丛刊》第46册),广陵书社2003年版。
徐兆泉 2001 《台湾客家话辞典》,(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许宝华、宫田一郎 1999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义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1987 《义乌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
游汝杰、杨乾明 1998 《温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俞光中 1988 嘉兴方言同音字汇,《方言》第3期。
张莉 2012 《类型学视野的英语核心词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赵元任 2011/1928 《现代吴语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2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
周振甫 1956 《通俗修辞讲话》,通俗读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