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翻译增词译法应用分析

2014-05-29曹艳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词类译法句法

曹艳艳

摘要:增词译法是常用的翻译技巧之一。由于英汉语言、思维模式与叙述方式的差异,增词译法的效用主要在于弥补词义非完全对应、弥补句法差异、满足译文语用和弥补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灵活运用增词译法才能使译文做到真正的“忠实”、“通顺”。关键词:增词译法;语言;思维模式;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148-03英汉翻译中的翻译技巧有很多,增词译法应用广泛,是其中很有研究价值的一类。顾名思义,增词译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添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从而使得译文在语言形式上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使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都能达到对等。从表面看起来,增词译法似乎是违背了“忠实”的基本原则,但实际上,增词译法所增之词、句虽然在原文字面上没有明显标示,但却是隐含在原文中,不增词句则不能真正地“忠实”再现原文,不增词句则是违背了译入语的语用习惯,是实际上的“不忠实”。从本质上讲,增词不增义。增词译法的合理应用使译文更忠实、更通顺。一、增词译法应用前提:英汉语言、思维模式、叙述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两者在词汇、句法结构上差异巨大。英汉思维模式和叙述方式差异显著。从总体上讲,汉语代词、连接词用得较少,动词使用频率高,倾向于具体化表达,动态感强,一词多类现象普遍。同时汉语注重整体性思维,表达主题突出,偏重于意合,流水句法突出,上下文的衔接靠的是文中思想内容的连贯,属于隐性衔接。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到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总的来说,英语中大量使用代词、连接副词、连接代词和介词,名词化倾向明显,属静态语言,一词多义现象突出。英语重个性思维,善于抽象表述,表达主语突出,遵循语法原则,词序相对固定,偏重于形合,注重显性衔接。

(一)英汉语言对比

1.词汇的对称性

现代汉语词汇绝大多数是双音节词。例如:头发、眼睛、椅子、慕容、诸葛、美丽、财富。英语的单词由音节组成,可以是单音节词,也可以是多音节词。英语单词长短不一,不存在对称性。考虑到汉语词汇的对称性,在英汉翻译中存在增词的需求。

2.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现象

汉语的词类由于没有系统的形式标记,一词多类现象比英语更为普遍。汉语需要根据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确定词类。如汉语中的“翻译”既可做动词,也可做名词,甚至可以表示“做翻译工作的人”。而在英语中相应的表达应为“translate”,“translation, translating”,“translator”,甚至有时也可指“interpreter”。从词类分布上看,汉语重视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实词的使用,较少使用表达逻辑关系的连词,代词、介词的使用也没有英语那么频繁,更没有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从词义来说,汉语词汇的含义通常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灵活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较小,一词多义现象远不及英语。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英语的词义在很大程度上视词的搭配关系而定。词的搭配关系不同,词的含义也就不同。英国语言学家艾利克·帕特里奇(Eric Patridge)说:“词本无义,义随人生”(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1]。因此,在翻译中,考虑到英汉词义范围有宽窄、词类有差异,增词译法不可避免。

3.重复与省略

汉语中重复现象普遍,英语中往往崇尚用代词、同义词、近义词或省略来代替重复。英汉互译中词汇的重复与省略在所难免。

如:We have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我们要分析〖ZZ(Z〗问题〖ZZ)〗,解决〖ZZ(Z〗问题〖ZZ)〗。

4.抽象与具体

汉语表达倾向于具体化,英语表达使用更多的抽象名词。具体化就是在表达中使用比较具体的单词、词组、句子。“在英语中抽象名词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但是,在将这些抽象名词翻译成汉语时,往往需要将它们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语言的表达。”[2]而具体化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增词。如:rehabilitation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视障人群的康复〖ZZ(Z〗问题〖ZZ)〗。All the people were exasperated by his fault-finding. 大家都被他那种吹毛求疵的〖ZZ(Z〗做法〖ZZ)〗激怒了。

5.形合与意合

句子内部连接或外部连接几乎都使用三种手段:句法手段、词汇手段、语义手段。用前两种手段连接句子的称为形合。用后一种手段连接句子的称为意合。汉语偏重意合,英语偏重形合。翻译中连接方式的转换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增词译法的应用。

6.流水句与竹节句法

流水句是一种在非句终句段也出现句终语调,语义联系比较松散,似断还连的无关联词语复句[3]。流水句法的特点:有大量的小句,无关联词语,强调按照时间的先后、逻辑的因果来表达。汉语中流水句法突出。英语中分句或短语之间需要各种连接词,这样的结构称为竹节句法。竹节句法的特点:依靠连接词,定语、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修饰、限定成分可以很多,时间和逻辑顺序相对灵活。英汉翻译中句法结构的调整必然影响词汇的增减。

7.动态与静态

汉语倾向于更多使用动词,动感较强。由于汉语动词本身没有时间、人称和数的信息,那么在翻译英文中带有此类信息的动词时就只能依靠增加词汇的手段,如“过去、现在、已经、了、过、们、许多”,等等。相比之下,英语名词化倾向明显,具有静态的特点。在英汉翻译中,进行词类转化时也会需要应用增词译法。如:

Every morning she would go to the park for a walk. 每天早上,她都要到公

摘要:增词译法是常用的翻译技巧之一。由于英汉语言、思维模式与叙述方式的差异,增词译法的效用主要在于弥补词义非完全对应、弥补句法差异、满足译文语用和弥补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灵活运用增词译法才能使译文做到真正的“忠实”、“通顺”。关键词:增词译法;语言;思维模式;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148-03英汉翻译中的翻译技巧有很多,增词译法应用广泛,是其中很有研究价值的一类。顾名思义,增词译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添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从而使得译文在语言形式上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使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都能达到对等。从表面看起来,增词译法似乎是违背了“忠实”的基本原则,但实际上,增词译法所增之词、句虽然在原文字面上没有明显标示,但却是隐含在原文中,不增词句则不能真正地“忠实”再现原文,不增词句则是违背了译入语的语用习惯,是实际上的“不忠实”。从本质上讲,增词不增义。增词译法的合理应用使译文更忠实、更通顺。一、增词译法应用前提:英汉语言、思维模式、叙述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两者在词汇、句法结构上差异巨大。英汉思维模式和叙述方式差异显著。从总体上讲,汉语代词、连接词用得较少,动词使用频率高,倾向于具体化表达,动态感强,一词多类现象普遍。同时汉语注重整体性思维,表达主题突出,偏重于意合,流水句法突出,上下文的衔接靠的是文中思想内容的连贯,属于隐性衔接。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到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总的来说,英语中大量使用代词、连接副词、连接代词和介词,名词化倾向明显,属静态语言,一词多义现象突出。英语重个性思维,善于抽象表述,表达主语突出,遵循语法原则,词序相对固定,偏重于形合,注重显性衔接。

(一)英汉语言对比

1.词汇的对称性

现代汉语词汇绝大多数是双音节词。例如:头发、眼睛、椅子、慕容、诸葛、美丽、财富。英语的单词由音节组成,可以是单音节词,也可以是多音节词。英语单词长短不一,不存在对称性。考虑到汉语词汇的对称性,在英汉翻译中存在增词的需求。

2.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现象

汉语的词类由于没有系统的形式标记,一词多类现象比英语更为普遍。汉语需要根据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确定词类。如汉语中的“翻译”既可做动词,也可做名词,甚至可以表示“做翻译工作的人”。而在英语中相应的表达应为“translate”,“translation, translating”,“translator”,甚至有时也可指“interpreter”。从词类分布上看,汉语重视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实词的使用,较少使用表达逻辑关系的连词,代词、介词的使用也没有英语那么频繁,更没有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从词义来说,汉语词汇的含义通常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灵活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较小,一词多义现象远不及英语。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英语的词义在很大程度上视词的搭配关系而定。词的搭配关系不同,词的含义也就不同。英国语言学家艾利克·帕特里奇(Eric Patridge)说:“词本无义,义随人生”(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1]。因此,在翻译中,考虑到英汉词义范围有宽窄、词类有差异,增词译法不可避免。

3.重复与省略

汉语中重复现象普遍,英语中往往崇尚用代词、同义词、近义词或省略来代替重复。英汉互译中词汇的重复与省略在所难免。

如:We have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我们要分析〖ZZ(Z〗问题〖ZZ)〗,解决〖ZZ(Z〗问题〖ZZ)〗。

4.抽象与具体

汉语表达倾向于具体化,英语表达使用更多的抽象名词。具体化就是在表达中使用比较具体的单词、词组、句子。“在英语中抽象名词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但是,在将这些抽象名词翻译成汉语时,往往需要将它们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语言的表达。”[2]而具体化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增词。如:rehabilitation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视障人群的康复〖ZZ(Z〗问题〖ZZ)〗。All the people were exasperated by his fault-finding. 大家都被他那种吹毛求疵的〖ZZ(Z〗做法〖ZZ)〗激怒了。

5.形合与意合

句子内部连接或外部连接几乎都使用三种手段:句法手段、词汇手段、语义手段。用前两种手段连接句子的称为形合。用后一种手段连接句子的称为意合。汉语偏重意合,英语偏重形合。翻译中连接方式的转换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增词译法的应用。

6.流水句与竹节句法

流水句是一种在非句终句段也出现句终语调,语义联系比较松散,似断还连的无关联词语复句[3]。流水句法的特点:有大量的小句,无关联词语,强调按照时间的先后、逻辑的因果来表达。汉语中流水句法突出。英语中分句或短语之间需要各种连接词,这样的结构称为竹节句法。竹节句法的特点:依靠连接词,定语、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修饰、限定成分可以很多,时间和逻辑顺序相对灵活。英汉翻译中句法结构的调整必然影响词汇的增减。

7.动态与静态

汉语倾向于更多使用动词,动感较强。由于汉语动词本身没有时间、人称和数的信息,那么在翻译英文中带有此类信息的动词时就只能依靠增加词汇的手段,如“过去、现在、已经、了、过、们、许多”,等等。相比之下,英语名词化倾向明显,具有静态的特点。在英汉翻译中,进行词类转化时也会需要应用增词译法。如:

Every morning she would go to the park for a walk. 每天早上,她都要到公

摘要:增词译法是常用的翻译技巧之一。由于英汉语言、思维模式与叙述方式的差异,增词译法的效用主要在于弥补词义非完全对应、弥补句法差异、满足译文语用和弥补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灵活运用增词译法才能使译文做到真正的“忠实”、“通顺”。关键词:增词译法;语言;思维模式;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148-03英汉翻译中的翻译技巧有很多,增词译法应用广泛,是其中很有研究价值的一类。顾名思义,增词译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添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从而使得译文在语言形式上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使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都能达到对等。从表面看起来,增词译法似乎是违背了“忠实”的基本原则,但实际上,增词译法所增之词、句虽然在原文字面上没有明显标示,但却是隐含在原文中,不增词句则不能真正地“忠实”再现原文,不增词句则是违背了译入语的语用习惯,是实际上的“不忠实”。从本质上讲,增词不增义。增词译法的合理应用使译文更忠实、更通顺。一、增词译法应用前提:英汉语言、思维模式、叙述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两者在词汇、句法结构上差异巨大。英汉思维模式和叙述方式差异显著。从总体上讲,汉语代词、连接词用得较少,动词使用频率高,倾向于具体化表达,动态感强,一词多类现象普遍。同时汉语注重整体性思维,表达主题突出,偏重于意合,流水句法突出,上下文的衔接靠的是文中思想内容的连贯,属于隐性衔接。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到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总的来说,英语中大量使用代词、连接副词、连接代词和介词,名词化倾向明显,属静态语言,一词多义现象突出。英语重个性思维,善于抽象表述,表达主语突出,遵循语法原则,词序相对固定,偏重于形合,注重显性衔接。

(一)英汉语言对比

1.词汇的对称性

现代汉语词汇绝大多数是双音节词。例如:头发、眼睛、椅子、慕容、诸葛、美丽、财富。英语的单词由音节组成,可以是单音节词,也可以是多音节词。英语单词长短不一,不存在对称性。考虑到汉语词汇的对称性,在英汉翻译中存在增词的需求。

2.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现象

汉语的词类由于没有系统的形式标记,一词多类现象比英语更为普遍。汉语需要根据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确定词类。如汉语中的“翻译”既可做动词,也可做名词,甚至可以表示“做翻译工作的人”。而在英语中相应的表达应为“translate”,“translation, translating”,“translator”,甚至有时也可指“interpreter”。从词类分布上看,汉语重视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实词的使用,较少使用表达逻辑关系的连词,代词、介词的使用也没有英语那么频繁,更没有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从词义来说,汉语词汇的含义通常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灵活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较小,一词多义现象远不及英语。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英语的词义在很大程度上视词的搭配关系而定。词的搭配关系不同,词的含义也就不同。英国语言学家艾利克·帕特里奇(Eric Patridge)说:“词本无义,义随人生”(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1]。因此,在翻译中,考虑到英汉词义范围有宽窄、词类有差异,增词译法不可避免。

3.重复与省略

汉语中重复现象普遍,英语中往往崇尚用代词、同义词、近义词或省略来代替重复。英汉互译中词汇的重复与省略在所难免。

如:We have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我们要分析〖ZZ(Z〗问题〖ZZ)〗,解决〖ZZ(Z〗问题〖ZZ)〗。

4.抽象与具体

汉语表达倾向于具体化,英语表达使用更多的抽象名词。具体化就是在表达中使用比较具体的单词、词组、句子。“在英语中抽象名词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但是,在将这些抽象名词翻译成汉语时,往往需要将它们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语言的表达。”[2]而具体化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增词。如:rehabilitation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视障人群的康复〖ZZ(Z〗问题〖ZZ)〗。All the people were exasperated by his fault-finding. 大家都被他那种吹毛求疵的〖ZZ(Z〗做法〖ZZ)〗激怒了。

5.形合与意合

句子内部连接或外部连接几乎都使用三种手段:句法手段、词汇手段、语义手段。用前两种手段连接句子的称为形合。用后一种手段连接句子的称为意合。汉语偏重意合,英语偏重形合。翻译中连接方式的转换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增词译法的应用。

6.流水句与竹节句法

流水句是一种在非句终句段也出现句终语调,语义联系比较松散,似断还连的无关联词语复句[3]。流水句法的特点:有大量的小句,无关联词语,强调按照时间的先后、逻辑的因果来表达。汉语中流水句法突出。英语中分句或短语之间需要各种连接词,这样的结构称为竹节句法。竹节句法的特点:依靠连接词,定语、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修饰、限定成分可以很多,时间和逻辑顺序相对灵活。英汉翻译中句法结构的调整必然影响词汇的增减。

7.动态与静态

汉语倾向于更多使用动词,动感较强。由于汉语动词本身没有时间、人称和数的信息,那么在翻译英文中带有此类信息的动词时就只能依靠增加词汇的手段,如“过去、现在、已经、了、过、们、许多”,等等。相比之下,英语名词化倾向明显,具有静态的特点。在英汉翻译中,进行词类转化时也会需要应用增词译法。如:

Every morning she would go to the park for a walk. 每天早上,她都要到公

猜你喜欢

词类译法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正反译法及其原则
“好”字译法种种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