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歌曲钢琴伴奏应遵循的原则
2014-05-29郝光
郝光
摘要:钢琴伴奏者在儿童歌曲伴奏时需要重视基本原则、诀窍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关注在歌曲中所扮演的角色。基于此,归纳统整为语韵和低音线条的强调、儿童歌曲演唱和钢琴声部之间平衡的解决、角色扮演三大要点,并分别加以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钢琴伴奏的质量。关键词:儿童歌曲;钢琴;伴奏;原则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135-02一、语韵和低音线条的强调1语韵的配合。钢琴大师常告诫声乐伴奏学生:“弹奏歌词而非音符”(Play the texts not the notes),歌词为第一优先;“弹在母音上而非子音”(Play the vowels not the consonants)。其原因在于音乐上的重拍并不等于语言的重音,而且并非每一位作曲家均将语韵、曲调及伴奏做妥善的配合,所以儿童歌曲钢琴伴奏者需非常谨慎,在弹奏时眼睛需同时注视着歌词和伴奏部分,而非仅是伴奏部分。另一个重点在于伴奏的写作部分(包含音型、节奏或旋律),常常是先行引出歌曲所要唱的旋律,或是回应了歌曲的歌词。即使该段为钢琴独奏,钢琴伴奏者仍必须完全模仿歌词中的语韵重音、语法及语气。2低音线条的强调。对于习惯弹奏钢琴独奏曲目的演奏者来说,右手的弹奏部分大多为主要旋律,需要被强调,当他们刚接触到钢琴伴奏时,这种弹法将受到严重的质疑。在声乐伴奏法里若无任何特殊原因,“低音线条的强调”远大于右手的伴奏素材。理由为作曲家多半将主旋律交由儿童歌曲演唱来演唱,伴奏在左手的部分常常和儿童歌曲演唱的旋律有着对位、呼应,也可能是问答的关系。更重要的,它代表和声的进行,有时更是确认速度的重要指标。而右手的部分大多是重复弹奏儿童歌曲演唱的旋律,或为块状和弦、分解和弦、琶音,大多数是发挥色彩的功用,其重要性不如左手之低音线条。二、儿童歌曲演唱和钢琴声部之间平衡的解决1音色。要达到与儿童歌曲演唱间的平衡,多数人先想到的是“降低音量”,而不是“改变音色”;但“降低音量”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却极有可能制造了下一个问题——支撑不足。虽然有相当多的声乐曲在钢琴伴奏的部分,写作极为简单,有可能只是在每个重拍上或每小节配上和弦,或是谱上简单的旋律线条,只要是音色处理不当,均有可能演变成音量过大。演奏者不应只专注于小心翼翼地控制音量,而应想象该呈现什么样的音色。同样是弱音(piano),代表月光、微风、流水声、脚步声或低声细语等等不同的意象,均需弹奏出不同的代表音色。所以弹奏声乐伴奏时,在触键上是相当讲究的,多变的音色不仅增添了整曲的色彩,更能引导儿童歌曲演唱进入诗词情境。2音域。最基本的原则为:当儿童歌曲演唱的音域越高时,越是需要来自钢琴的支持(support),即为音量的帮忙,尤其是左手低音的部分。这道理如同盖高楼一般,越高的大楼就需要越深的地基,整体结构才会稳固。简言之,在儿童歌曲唱至较为激昂高亢的高音时,伴奏需给予足够的音量,让儿童歌曲演唱时较有安全感;相反地,当儿童歌曲所演唱的音域较低、不容易传出时,钢琴伴奏需注意音量的掌控,切勿掩盖儿童歌曲演唱的声音。3声部的选择。延续音域的讨论,若钢琴与儿童歌曲演唱两者的音符均在同个音域,力度也相同时,这时要达到彼此间良好的平衡,只有一个选择,即为弹奏另一条不同于儿童歌曲演唱的旋律线或音符,而非同样的旋律。有时可能会加强低音,也可能是中间的声部,避免因过度强调儿童歌曲演唱的旋律,而造成声部间失去平衡。笔者认为,该原理如同演奏弦乐四重奏,四个不同乐器各司其职,找出自己的定位,而非强出头,避免因此掩盖了主旋律的风采。例如叙事性歌曲《半屏山》,伴奏最高声部的旋律均和儿童歌曲演唱相同,此时绝对不宜加强高声部的旋律,左手的旋律线会是最佳选择,如此一来能让左手的旋律线与儿童歌曲演唱的旋律相呼应,如同对位般,不同旋律相互交织,增添歌曲的色彩。4速度。当遇到速度极快的歌曲或乐段时,儿童歌曲演唱者想要将歌词清楚地表达出来,比慢板的歌曲难度提高许多。同时,伴奏者的音量常常也会在此时,不自觉地随着快速音群的跑动而渐强,更在无形中造成声部失衡,也间接增加儿童歌曲演唱时的困难度。所以越是快板的歌曲,越是需要注意音量的控制,有时可能无法与谱上所写的音量记号相符。笔者根据自身弹奏的经验,在弹奏快板歌曲时有一心得,若是在弹奏时无法清楚聆听到儿童歌曲所演唱的子音时,那么伴奏者应适度调整音量。例如:《小金鱼》整曲的伴奏部分均是由十六分音符组成,且需以甚快板(Vivace)的速度来演奏,同时又需将气氛维持在宁静的氛围,儿童歌曲演唱也不宜将音量过度放大。在种种的要求之下,该曲伴奏的困难度很高。5踏板及琴盖。大多数的钢琴家在弹奏独奏曲时,会非常注意延音踏板的使用,但或许是在弹奏声乐伴奏时,同时有太多的注意事项,而延音踏板的正确使用往往最先被忽略,其实延音踏板的使用若不当,会直接造成两大影响:一为和声的清晰度,二为音量过大,间接造成音色不当的改变,以及歌词不易被清楚听见。接下来为柔音踏板的使用,除非作曲家在谱上刻意标示,笔者认为尽量不使用为好,柔音踏板的使用常常是为了做音色的变化,但绝不使用它来降低音量,音量的转变应由弹奏者以手来控制。“保持琴盖的全部开启”对于很多儿童歌曲演唱是相当排斥的,大多数儿童歌曲演唱者的直觉反应为“钢琴的音量将会过大”,但事实上伴奏者若控制不当,即使琴盖全部掩盖,钢琴的音量也会过大。相反地,只要伴奏者控制得当,开启琴盖将会有以下几点优势:使琴声更为清楚;音量的变化幅度将可增大;音色的变化将更明显,这些优点能帮助儿童歌曲在演唱时,音准较为准确,也会因钢琴弹奏者明显且丰富的音色变化,而激发儿童歌曲演唱者更多的想像力,让演唱的诠释更有说服力。其实只要踏板运用得当、音色巧妙的搭配、音量的适当控制、声部的正确选择等,与儿童歌曲演唱的完美搭配将不会是一件难事[1]。三、角色扮演1前奏。在所有声乐曲目中,歌曲开头由儿童歌曲演唱独自出现、或儿童歌曲演唱与伴奏同步出现的比例,只占了所有曲目的10%。大部分的歌曲,开头都会先由钢琴演奏一段前奏。而前奏最大的功用在于营造歌曲气氛,帮助儿童歌曲演唱准备进入其音乐氛围中,这种导奏有可能是反映出儿童歌曲演唱的内在情绪,或触发演唱者内心的感受,更可能是象征某种特定的场景。前奏有可能极短,如伴奏《摇篮曲》的前奏需让听众先沉浸在夜晚皎洁的月光下的情境中。前奏弹奏的成功与否,不仅能测试出钢琴弹奏者的功力,也是能否让儿童歌曲演唱顺利进入歌曲情境中的关键。2间奏。间奏可能是串联两个不同情境的重要桥梁,在一段间奏之后,儿童歌曲演唱者的情绪或身处的场景常有很大的转折;另一方面,间奏也可能是延续或加强前段的作用。因此,欲使听众明显感受出间奏前后音乐气氛的不同,在速度、音量、音色上做变化是有其必要的。3尾奏。歌曲的尾奏如同是一场戏剧的最后一幕,如何能让观众屏气凝神,期待台上即将发生的任何事物是最困难的。在不同情境的儿童歌曲中,曲终将有各种不同的意境,也许是欣喜欢乐,也许是具有激励作用等。钢琴弹奏者如何能让这些景象成功地烙印在听众的心中,或是在音乐结束时,让大家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将是弹奏尾奏最重要的课题。四、儿童歌曲钢琴伴奏的基本技能的教育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要让学生懂得掌握钢琴演奏技巧是弹好钢琴伴奏的前提条件。例如,在钢琴弹奏过程中多样性的手指触键;合理运用踏板的程度,演奏的速度以及节奏等,这是儿歌钢琴伴奏的必备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渗透,尽可能通过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通过引领,让学生熟练地弹奏 24 个大小调的和弦、琶音、音阶,熟练地掌握和弦连接八度技巧并能快速移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让学生在所掌握的技能和技巧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反复练习手、眼的配合,反复构建和声的编配,在心里构想,在键盘上弹奏,用耳朵听辨,在钢琴教学中渗透伴奏技巧[2]。
掌握多变的触键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懂得丰富多彩的音色是通过不同的触键方法实现的,通过训练使学生获得手掌、手臂、手腕和手指的相互配合能力。伴奏对手指触键的方法及音色的要求非常细致,让学生知道伴奏不仅要兼顾自身的音乐效果,而且还要更多地兼顾合作者。让学生通过手指和手腕的变化,达到最佳伴奏的效果。熟练运用踏板。踏板的恰当运用,使钢琴演奏更加富有生气,充满了生命力和表现力,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踏板。例如,在作品上标记踏板的踩法,加深对儿歌的理解等。面对不同的琴和场合,善用听觉去调整等;不同的音乐风格,踏板的使用也各不相同,弹奏连贯优美的旋律时用切分踏板;弹奏情绪坚定饱满的歌曲时,踏板要收放干净,就连使用踏板的长短及深浅度上,我们都要考虑到作品的风格及钢琴上音区、音色的不同。
把握速度,控制好节奏。速度和节奏是音乐中的基本要素,儿歌也有不同风格、不同节奏的类型。因此,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既要控制好自己的速度和节奏,也要兼顾表演者的节奏。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有意地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儿歌进行欣赏,并利用实训的方式进行巩固。参考文献:[1]王丽敏.钢琴即兴伴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学时代,2009,(2).[2]王艳梅.浅论艺术歌曲[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