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趋势的性质”看“两个必然”的论断

2014-05-29陈巧玲兰宝

人民论坛 2014年11期

陈巧玲 兰宝

【摘要】文章从“趋势的性质”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衰落;通过实践考察,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和制度的微调延缓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进程。用历史的眼光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观察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关键词】趋势的性质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两个必然

所谓趋势的性质是指,一方面,某种客观事物内部存在着沿着一定方向发展并且一定会实现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同时存在的各种起反方向作用的因素又会阻滞、延缓并且部分抵消这种必然性,但是,起反作用的因素不可能从根本上取消这种必然性,它只能减弱必然性的作用,使必然性只有在一定情况下,并且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才会清楚地显示出来。①据此,运用“趋势的性质”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两个必然”的论断:一是理论分析,即由于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的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二是现实实践,即现实社会中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部改良,无产阶级政党的变质等因素的阻碍,延缓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进程;三是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分析现实中一些起反方向作用的因素会阻碍、延缓“两个必然”的进程,但“千古胜负取决于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社会主义最终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

理论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揭示,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而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正是一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从生产力来看是社会化的大生产,不仅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了,而且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的产品都社会化了,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却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这样,生产的社会化就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发生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时代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得到发展、提升了生产的社会化水平,而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相应变更。所以,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迫使资本主义的所有制相应地进行调整。早期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是单个资本家所有制,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后,资本主义工业化逐渐转向了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而要办重工业或者修铁路,单个资本家是力不胜任的,这就迫使单个资本家联合起来,成立各种股份公司,把资本集中起来使用,于是单个资本家所有制过渡到集团资本家所有制。到了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迫使集团资本家之间再联合,形成垄断资本家集团所有制。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后,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垄断资本家集团借助国家的力量,建立和发展了跨国公司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联盟,以便适应生产国际化的要求。但是从总的趋势来看,它进行内部调整和变更的余地越来越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资本社会化的最高程度,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却越来越高,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生产上具体表现为:一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二是个别企业生产、经营的计划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尖锐对立,因而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就必然会爆发,而且在经济危机期间,伴随着能源危机、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使国家资本主义应付危机的能力越来越弱,本身也陷入了严重困境。为了摆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困境,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主要也只能向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开刀。而这种摆脱困境的办法势必加剧阶级矛盾,使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无产阶级担当起“掘墓人”的使命,从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陷入困境之中,最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运用了“剩余价值”的理论考量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从而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赤裸裸的剥削和压榨,这也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严重的对立,而这种对立也必将导致无产阶级的革命。资本家组织源源不断的生产不是因为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生产,它生产的目的就是最大化的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也懂得如何去“投资”,他们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投入到再生产中,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人数量的骤增,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尽收囊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资本积累。资本家实现了财富积累,而工人却只有贫穷的积累,这必将导致两者阶级的严重对立,并引发革命,进而导致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替代。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狭隘地将之视为两个不相关联的阶段,相反它更是一种此消彼长、不断趋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要经历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全部质变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因素的增多,这就为新社会的产生创造条件。这也证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是更趋近于社会主义,而不是偏离社会主义。所以,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局,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结果,是从发展的本质和历史的角度审视下的必然结果。

实践考察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现实中资产阶级进行内部调整和改良,某些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出现了失误等等因素交互作用,使“两个必然”理论还没有变成现实,使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出现暂时的反复与曲折。

资产阶级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生产矛盾。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增高,资产阶级在不触动其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其生产关系作某些局部调整和改良,使单个资本家所有制发展为集团资本家所有制,又发展为垄断资本家集团所有制,再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逐步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使资本的社会化形式在资本主义范围内达到最高程度,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克服经济危机、缓解了社会矛盾,从而阻碍和延缓了資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程度。

资产阶级出台并实施系列政策,缓和阶级矛盾。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家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涉及到失业、最低生活保障,教育、医疗等,然而这种福利的实行仍然改变不了工人被剥削和压迫的境地,改变不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局面。虽然资本家提高福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水平,但是同资本家财富的增长却是相差甚远,少数人掌握着大量财富,公司高层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高达四五百倍。所以比起资本家财富的骤增,工人的收入增加是非常有限的。无论资本家为工人提供多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仍然改变不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这种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工人的地位在根本上还是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不管资本家将套在工人身上的锁链放的有多长仍然改变不了工人被剥削的本质。

资产阶级是有长期的统治经验和统治能力的,尽管这些调整措施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和劳资阶级矛盾,相对地延长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寿命。与此同时,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而社会主义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吸引力还不是很大。但这些现象只是暂时的,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看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生产力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相对较低,面对这种新形势,有些人信念动摇了,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已经失效了;同样,1989年以来连接发生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事件,使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主义前途产生了疑问,苏东剧变是否预示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呢?事实上,我们不能对历史发展趋势作简单推断,观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决不能只根据一些暂时的、局部的或表面的现象就作出判断,而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历史的眼光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观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事实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也正由于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都是相反相成的:财富的积累与贫困的积累同时并存;“资本的过剩”与“人口的过剩”同时并存,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不断地破坏自然;它是以往全部阶级社会中最具创造性的社会,同时又是最冷酷无情的社会;它的生产力越发展,矛盾越大。所以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尖锐的矛盾对立之中。那么解决矛盾的出路何在?如果只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做些调整,是无济于事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资本主义摆脱困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0世纪80~90年代发生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事件,使社会主义事业落入低谷,但始终改变不了世界發展的总趋势。苏联的社会主义让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看到了曙光,二战结束之后,许多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都建立了社会主义,但是由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和日益暴露的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病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垮台,这使得社会主义事业一度进入了低潮。于是西方的政治家欢欣鼓舞,认为苏联的解体预示社会主义的失败,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失败。事实上恰恰相反,苏东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因为背弃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导致的。这一事件其实恰恰说明了苏东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没有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没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脉搏。

苏东剧变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不灵了,社会主义失败了。苏东剧变后上台的极端民主派所推行的社会改革方案,造成这些国家经济混乱、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人们的怀旧情绪不断升温,纷纷推举左翼政党上台执政,一时间“不仅在匈牙利,而且在十几个国家—从乌克兰到保加利亚,从立陶宛到斯洛伐克,披着各式体面外衣的共产党目前正起着决定性作用”。“共产主义在欧洲没有寿终正寝”②。坏事变好事是辩证法,事实胜于雄辩是真理,从独立后的俄罗斯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政局动荡,加速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瓦解,政府的“休克疗法”更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俄罗斯经济未来十几年都处于低迷状态,再到塞尔维亚、波黑等国家建立在民族利益基础之上的多党制通过煽动民族情绪为各自的利益服务,以致政党之间关系紧张,国家事务不能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暴力冲突随处可见,给整个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008年的经济危机更是造成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危机。东欧的事例,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再一次用铁的事实、血的教训昭示天下:资本主义不是人类的真正未来,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资本主义是必然要灭亡的,但它的灭亡不可能是笔直走向坟墓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在人类的历史长河当中,阶级斗争、朝代更替抒写着人类的斗争史,而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势必要经过反复曲折的过程,资产阶级为了建同封建地主阶级经历了长期多次的斗争,势必也会遭到封建地主的负隅顽抗,所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同样会遭到顽强抵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不是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失败,更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局部或者部分的失败只是人类社会主义事业进程当中的一个曲折发展的阶段。事实上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不是很顺利的,都需经过多次反复。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社会更替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偶尔的暂时复辟也是难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这种挫折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③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趋势和走向是:从回升到复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2014世界社会主义黄皮书》指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有如下的特征:第一,共产党执政国家社会主义再造辉煌,这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主干和中坚力量。第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力量蓬勃发展。这是继社会主义国家之后21世纪社会主义最有希望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三南一北”地区。“三南”分别是南亚的印度、南美即拉美和南非,“一北”就是俄罗斯。第三,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奋力推进。这次金融危机,对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击最大,就持续时间之长、辐射范围之广,仅次于20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在危机期间出现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个是沉寂已久的群众运动和工人运动再次在欧洲各国兴起,另一个是“马克思热”。上述情况,为发达国家的共产党带来机遇。同时,该报告指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趋势和走向是:从回升到复兴。④

运用“趋势的性质”的理论看“两个必然”的论断,有助于我们分清两个不同的问题:资本主义是否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和资本主义何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前者要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理论依据,揭示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后者而言,社会主义最终要代替资本主义不仅取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程度,而且取决于现实中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如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向及其战略和策略等等,所以当今发达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目前还不能取代资本主义制度,但并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

(作者分别为陕西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文系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王国风,包愚勤,金韧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指导》,长春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15页

②王友明:“面对新挑战新变化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发展”,《国防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3页。

④社科院报告:“全世界有130多个共产党 总人数约1亿”,http://focus.stockstar.com/IG2014030400005044.shtml。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