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瓯绣的产业化路径、现状与艺术价值渗透形态*

2014-05-29杨军明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针法刺绣温州

杨军明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一、瓯绣艺术概述

瓯绣是温州地区传统刺绣艺术,已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内涵也极其深厚。瓯绣名称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其产于瓯江流域,故称瓯绣;但也有学者认为,1962年温州市政府才将“温州刺绣”正式命名为“瓯绣”。所以,在1962年之前,应该叫作“温州刺绣”,1962年之后才能叫“瓯绣”。

九百多年以前,温州地区在服饰中已经用融入了刺绣工艺,绣制技艺达到了相当水平。建国初期,在瑞安仙岩寺慧光塔出土了一块方形双面绣经袱,上面的鸾凤图案绣艺技巧熟练,针脚整齐,图案生动。后来经过研究确定,经袱出自北宋景佑元年至庆历三年(1034-1043)之间[1]。此后,又发现了一块1723年(清康熙61年)的瓯绣寿屏,是有人送给瓯邑侯(温州府台)郭天元做寿礼的。从上面所绣的人物、楼阁来看,绣法和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瓯绣针法灵活多变、人物形象呈现传神,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多维的整合,瓯绣针法主要有:齐针、缠针、八字针、排排高等二十几种针法。[2]瓯绣所绣制出来的绣品构图精巧、造型准确;画绣结合、以虚衬实;针法严谨、绣理分明;运针灵活、修面生动、色彩鲜明。

瓯绣作品可以分为装饰用品与生活用品两大类,以装饰用品为主。装饰用品一般会绣制人物、山水、走兽、物品、风景等,尤以人物见长。生活日用品一般选用“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为题材。装饰品着重色彩和渲染,日用品则清新淡雅为主。具体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国韵祥和(2010,邹绳珠)

图2 红楼梦·十二金钗图(1979,温州瓯绣厂)

二、瓯绣产业化路径历史溯源

瓯绣产业化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刺绣时期、以作坊为生产单位的刺绣时期、以工厂为生产单位的刺绣时期、以门面为组织中心的刺绣时期。前两个阶段以生产日用品为主,装饰品为辅,而第三、四个阶段主要是生产鉴赏性艺术品。

(一)家庭刺绣时期

瓯绣是温州社会妇女传统的家庭副业,它最早产生于民间心灵手巧、善于刺绣的家庭妇女之手。当时,刺绣品种一般为衣服、锦肚、小儿帽圈、妇女鞋面、围涎、枕头、荷包等;题材也只有花鸟鱼虫之类。在1853年(清咸丰三年)温州开始设立专业的绣铺之前,都应属于家庭刺绣阶段。本时期的刺绣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血缘为纽带组织生产,绣品主要是自用,销售渠道也有限。

(二)作坊刺绣时期

1853年(清咸丰三年),温州开始设立专业的绣铺,直到1949年解放前,都应属于作坊刺绣时期。这个时期的专业绣铺里的绣工多以绣官袍、龙袍、寿屏、枕套、被面、衣料及庙宇应用的绣品为主,内容有人物、花鸟、山水等。1916年(民国5年)温州设立刺绣局,温州城区府前街、五马街、打锣桥等处,均设有刺绣社,瓯绣最盛时有艺人五百余人。温州扶秀女塾中专设刺绣一科,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素质的绣艺师。如早期工艺美术家蔡墨笑、金静芝。在1917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瓯绣获得优秀奖,也获得了其国际声望。在1922年兴办的“美艳绣庄”,温州刺绣艺人林森友改进了瓯绣生产,瓯绣转变成主要供欣赏的艺术品。抗日战争爆发,温州三度沦陷,瓯绣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艺人们纷纷改行,或离开温州躲避战火,往日繁荣的瓯绣市场一落千丈。

这个时期的瓯绣技艺也从本土的经验发展到吸收众多绣法(主要是湘绣和顾绣)之所长,形成独特的针法技艺,其作品清新淡雅,简洁而又不失韵味。

(三)工厂化刺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温州市政府于1954年成立了第一和第二刺绣合作社。1958年,两个合作社合并,成立温州市美术刺绣生产合作社,专业刺绣人员及农村绣娘达到两千多人。1959年,温州刺绣在全国工艺美术大会上被评为第五名,瓯绣跃升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1960年,温州瓯绣厂为了完成承接国家级礼品及重点展品的任务,成立了展品组,瓯绣从此向高层次艺术品方向发展。1962年,温州市政府正式命名温州刺绣为“瓯绣”,瓯绣发展到顶峰。文化大革命期间,瓯绣开始日趋衰落。

在本时期,瓯绣厂已将瓯绣的加工流程划分为绣稿、原料、加工、销售等不同的生产环节,可以说,已经是产业化的真实形态,相当于现代化工业的流水线生产。在技艺方面,绣品内容得到了丰富,技法也在不断地创新改革,瓯绣艺人们成功试制出了高难度的乱针绣、双面绣等新绣法。

(四)门面式刺绣时期

改革开放后,温州瓯绣厂改制,生产陷入停顿,只有少部分职工及瓯绣爱好得还在从事个体的创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一些个人在市区开设门面,出售瓯绣,商品的来源主要是自己绣制及委托、收购乡间绣娘绣制商品。近年来,出现了部分瓯绣精品,它们在绣制技法上继承了传统精髓并加以创新,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瓯绣艺术的生命力、包容性和创新性,本时期,瓯绣最大的特点是作品精良,题材广泛。

三、当代瓯绣产业化现状

(一)消费总量偏少,销售渠道单一

瓯绣过去一直以海外市场为主,但近年来,海外消费市场几乎萎缩,仅有少数温籍华侨以礼品的形式带到国外。当前,瓯绣消费市场主要温州地区,客户群较狭小,销售总量较少。购买者也多为一些政府机构和企业,作为公务或商务礼品赠送。家庭消费所占比重极少。目前,瓯绣的销售渠道单一,在温州市,只有几家专卖门店销售瓯绣,大商场、旅游景点、网店等其他销售渠道中鲜见其踪迹。

(二)生产规模小,产品良莠不齐

温州瓯绣现有生产规模主要以原温州瓯绣厂改制后的三个门面为主,再加上一些在家里从事少量瓯绣作品制作的老艺人也通过一些熟人的渠道从事瓯绣销售。原来一些有着瓯绣加工传统的村(镇),随着老绣工年龄、技艺老化等原因,加工数量也甚少。总体来讲,瓯绣的生产、销售呈现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这些均让瓯绣难以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同时,由于现有瓯绣技师的技艺水平不同,造成了市场瓯绣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市场上还存在着将苏绣等外地刺绣冒充瓯绣出售的现象,这对瓯绣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

(三)从业者收入微薄,大师、精品难现

大多数瓯绣从业者工资收入偏低,绣工每天绣制时间达十几个小时,但每月的报酬也仅够糊口。即使是瓯绣大师绘制一幅精品,费时往往在半年以上,但其售价最高不过万元,仅仅是一个基本的生活成本的收入,其创作和生产热情很难提高,从而导致真正的瓯绣正品产量极其低,精品不多。由于种种原因,瓯绣行业缺乏既能引领技术革新,又能懂得商业运作的大师级领军人物,这极大地制约了瓯绣这一传统艺术发展的高度和深度。

面对瓯绣发展的现实,只有将其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使瓯绣在产业化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但如何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它的传统艺术价值,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四、瓯绣产业化与艺术价值渗透

关于瓯绣的发展模式,业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培养、扶持大师,走精品化、艺术化的路线,产业化会毁了瓯绣”,另一种观点认为“瓯绣应该从市场里找出路,产业化是其唯一的出路”。二者的截然对立,其实是对瓯绣的深深伤害。

在产业化视角下,瓯绣具有潜在经济价值,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瓯绣转化为生产力,使其在产业化实践中得到传承与保护,实现传统技艺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并协调发展,以实现保护带动发展、发展促进保护的目的。但要避免仅以经济角度去理解瓯绣,容易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与肤浅化,从而使产业化过程中出现以经济利益的驱使而破坏艺术价值的现象。

在艺术价值的视角下,瓯绣能够折射出瓯越族群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深深蕴藏着所属区域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其历史传承价值与区域文化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紧密相连,往往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但其艺术价值的传承与创新都面临断“炊”的现实困境,从而使珍贵的传统文化处于灭绝的危险。所以,瓯绣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与艺术价值的渗透这两个命题。

艺术价值在瓯绣中的渗透是产业化的前提。瓯绣之所以跻身于“非遗”之列,就是因为其工艺、技艺独特,难以模仿和复制,体现了人类智慧与手工的完美结合。瓯绣追求艺术价值的渗透,就是要将其核心技艺、蕴涵的核心文化价值得到完整性的保护和提升,创作出优秀的艺术品。如果是为了迎合市场而不提升技艺,提升文化艺术价值,导致传统技艺的简约化、粗糙化、趋同化、品质的粗劣化,那瓯绣的产业化就没有了艺术价值的基础。

产业化又是瓯绣艺术价值渗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政府与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瓯绣的保护与传承,但这种被动的保护很难阻挡得住瓯绣在强大的市场大潮冲击下的式微势头。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瓯绣只有实现其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获得资金、人才的支持,才能拓展它传承的载体形式、传播空间、宣传途径与提升艺术价值渗透的能力。

瓯绣由于其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坚持产业化发展的原则下,必须坚持艺术价值的渗透,建立起瓯绣产业化进程中的艺术价值评估机制、创新机制,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瓯绣艺术价值提升的发展空间。

五、产业化背景下的瓯绣艺术价值渗透形态

以瓯绣为代表的温州地区民族民间工艺,均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价值,所以在瓯绣的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深入挖掘它的文化价值,赋予它更深的艺术内涵,做好艺术价值的渗透,使其更具有产业化的文化蕴涵基础。瓯绣艺术价值渗透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工艺价值渗透形态

瓯绣制品色彩鲜艳夺目、绣面生动光亮、绣画结合巧妙、主题突出、构图简练、针法繁多、做工精细,尤以人物刺绣叫绝,极具收藏价值和艺术观赏性,在国家政治外交、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其艺术欣赏品已成为当代瓯绣的主要品类,其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在今后的发展中,瓯绣艺术应该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元素互相渗透,大胆创新,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这样才能创造出深深触动人类情感的艺术作品。工艺价值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来实现:

题材创新。瓯绣的的题材选择主要是花鸟、山水、人物为主,现代又拓展到器物等主题,今后,我们还可以向历史事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等主题发展,通过这些题材,可以形象地展现当时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与感情、生活劳作方式和艺术创作成就。

文化内涵创新。瓯绣不仅仅要考虑到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更应该考虑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所以,瓯绣的创作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作品文化内涵的开发,发掘瓯越文化、研究刺绣文化、发展瓯绣文化的价值,突出作品中的人性化元素,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到瓯绣设计当中,丰富作品的文化意蕴,提升作品的文化价值。

技艺创新。瓯绣艺术的针法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多元化的创新发展趋势。比如,在瓯绣作品“国韵祥和”中就采用了创新针法:隐针法、交错法。这些针法以丝线为色彩、以针代笔,巧妙的利用丝线的光泽绚烂对青铜器的多色与阶色、方与圆、曲与直艺术创作等要素作出精心处理,体现出灵活多变、运针带情、出针入卷的针法技艺。[3]

绣稿的创新。一幅好的瓯绣作品不仅需要高超的绣艺,更需要好的绣稿设计。好的设计绣稿直接关系着最后瓯绣作品的品质。一定要加大力培养本土的瓯绣绣稿设计师,并提升设计师的设计水平,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设计出优秀的瓯绣作品。

(二)学术价值渗透形态

由于瓯绣在国内的影响较小,普及面不大,国内学者对瓯绣的学术价值的挖掘较少,从能查找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只有几位温州籍人士对瓯绣研究有所涉猎,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瓯绣的发展和技法、瓯绣创新的探索方面,但其深度和高度还远远不够。瓯绣是当代中国较重要的绣种之一。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理论体系、针法技巧逐步发展完善,但现阶段处于一个理论研究不系统,不全面,文字资料严重缺乏的局面。我们要在研究层面不断拓展与深入,出版众多的技法绣法书籍,保护瓯绣技艺对于研究中国的传统刺绣技艺与工艺美术理论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学者对瓯绣进行研究,发掘学术价值,可以加强其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基础。

(三)民俗学价值渗透形态

古时温州少女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刺绣传统,瓯绣在过去传统的民俗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生活中的服装与被袱、床帐等就是鲜活生动的瓯绣作品,这些民间绣品,一直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与水乡生活气息,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瓯绣,对挖掘和研究温州古代及近代的民风、民俗有着重要意义,从而升华和丰富瓯绣技艺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瓯绣在长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映出了瓯越族群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仅从经济角度考虑的产业开发,容易导致对瓯绣的误读与肤浅化。要想解读瓯绣文化的本质,需要对温州的历史民俗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在本区域自身的文化体系之下,从艺术价值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

[1]浙江博物馆.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出土文物[J].文物,1973(1):48-50.

[2]张国民.瓯绣针法及其特点[J].中国工艺美术,2006(3):26-29.

[3]邹绳珠,王如畅.用瓯绣艺术再现古代青铜文化[J].艺术评论,2010(9):71-72.

猜你喜欢

针法刺绣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