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蚕专业化共育及在安徽省推广应用成效

2014-05-29陈宗庆童晓琪王美琴胡金娥胡禾荣黄德辉

中国蚕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岳西县小蚕蚕农

秦 凤 陈宗庆 石 凉 童晓琪 王美琴 胡金娥 胡禾荣 黄德辉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合肥 2 30009;2岳西县蚕桑产业发展局,安徽岳西 2 46600;3岳西县中关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岳西 2 46600;4岳西县店前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岳西 2 46600)

小蚕专业化共育及在安徽省推广应用成效

秦 凤1陈宗庆2石 凉1童晓琪1王美琴3胡金娥4胡禾荣4黄德辉1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合肥 2 30009;2岳西县蚕桑产业发展局,安徽岳西 2 46600;3岳西县中关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岳西 2 46600;4岳西县店前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岳西 2 46600)

小蚕专业化共育是适应当前现代蚕业生产的一种先进养蚕组织形式。介绍了小蚕专业化共育的特点以及在安徽省的岳西县、潜山县等地推广与普及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的经验,并结合现代蚕业粗放型生产的特点,总结了小蚕共育的相关技术措施和在安徽省主产县的推广成效,旨在建立一种高度专业化、组织化的小蚕专业化共育的新模式,为优质、高产、高效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小蚕专业化共育;联户共育;技术规范;安徽省;应用成效

小蚕专业化共育是适应现代蚕业集约化、轻简化、规模化生产的一种饲养形式。随着蚕桑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趋势的加剧,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不仅有利于消毒防病,增强小蚕体质,促进发育齐一;而且有利于解放蚕区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大蚕粗放饲养的安全性,实现蚕农增产、增收和增效。传统饲养方式的春蚕龄期经过,从蚕农领取蚕种到上蔟结茧一般约经过30 d,而小蚕专业化共育是由共育户负责领取蚕种集中收蚁,饲养小蚕到3龄第2次给桑,蚕农从共育户买回小蚕,单家独户饲养,约15 d上蔟结茧[1]。小蚕专业化共育,由于统一采取相对规范的技术措施,小蚕饲养的环境条件及营养条件得以保证,有利于增强蚕儿体质和抗病抗逆性[2],蚕发育整齐,提高了蚕农规避风险的能力,增加了蚕茧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近年来,安徽省各主产县在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小蚕专业化共育的特点、主要技术措施和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 小蚕专业化共育与传统联户共育的区别

1.1 饲养小蚕的主体不同

小蚕专业化共育的主体一般是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的养蚕技术能手;而联户共育[3]的农户之间是平等的饲养主体,社会化分工成分少,没有法律保护的契约关系。

1.2 合作的经济关系不同

小蚕专业化共育户与普通蚕农是商品经济中卖方和买方的供求关系,而联户共育的农户之间不存在买方和卖方的供求关系。

1.3 劳动的目的不同

小蚕专业化共育体现的是专业化劳动和社会化分工,共育户不仅承担着饲养小蚕的技术责任,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并以获得合理经济利益为目的;而传统联户共育是为自己或亲友劳动,不属于社会化分工的范畴。

1.4 产生的效果不同

由于小蚕专业化共育分工的细化,使得管理和服务要求更高,技术使用更规范,措施更到位。同时,有利于新技术、新成果的传播和推广,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增加蚕农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的必要性

2.1 是实现高效生产的重要措施

蚕桑生产从集体统一饲养,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家家户户分开饲养,一直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保持着传统落后的家庭生产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经营规模小,现代设施应用少,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得不到提高,加上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导致产业的比较效益逐步消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养蚕业向不发达地区或偏远山区转移,而成为典型“山区经济”的趋势愈加明显,目前蚕桑生产的特点:一是蚕区种桑养蚕的劳动力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提升饲养小蚕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比较困难,而且小蚕分户饲养,使小蚕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难以得到保证,给大蚕饲养带来一定风险。二是农民就业机会多,外出务工和发展其他产业的途径越来越多,专业养蚕户大大减少。三是比较效益下降。例如安徽省岳西县2013年的盒种收入为1 761元,养1盒蚕种要20个工,养蚕工值为88元,但现在农民外出务工,日均收入均在100元以上;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相对于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来说,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明显偏低,从事种桑养蚕的人逐渐减少,产业规模进一步萎缩。四是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和房屋结构的改变,给养蚕用房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带来一定困难。五是蚕桑产业面临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压力日益突出,对社会化分工的要求更为迫切,加快实现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生产是蚕桑生产发展的基本出路。因此,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是解决蚕桑生产中缺技术、缺劳动力、实现高效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2.2 是蚕桑产业转变生产方式的根本要求

小蚕专业化共育细化了养蚕分工,共育户全力养好小蚕,普通蚕农集中精力饲养大蚕,不仅降低了蚕农的劳动强度,缓和了劳动力紧张的矛盾,而且打破了长期以来家家户户订购蚕种和全龄饲养的传统养蚕模式。在新的生产模式中,小蚕专业化共育的饲养技术水平高、饲养环境好、蚁蚕损失少、蚕体健康、抗病能力强;同时,即可将绝大多数蚕农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又降低了对大部分蚕农饲养技术的要求,有利于大蚕粗放型饲养和蚕作的安全。

近两年来,蚕茧价格不断冲击最高位,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养蚕户数仍呈下降趋势,安徽省年均减幅约达10%;因此,转变蚕桑经济的发展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小蚕专业化共育是蚕桑产业转变生产方式的根本要求,大力推行小蚕专业化共育这样既经济又省力高效的养蚕实用技术,通过商品化运作、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生产模式的推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3 小蚕专业化共育的基本要求

3.1 小蚕共育设施与业主素质

一是共育业主必须建有与共育规模相适应的小蚕专用桑园和独立专用小蚕室;二是小蚕用具齐全,配备有消毒池、蚕沙池等消毒防病设施;三是有加温、补湿、温度计、消毒器械等保证小蚕共育质量的其他相关设备;四是小蚕共育业主应是愿意为大家服务,群众信得过,组织能力与责任心强,服从行业管理,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养蚕能手。

3.2 小蚕共育的时间

从催青室领种后蚕种补催青开始,收蚁后饲养至3龄起蚕第2次给桑后分蚕与出售小蚕。

3.3 小蚕共育的质量

主要包括蚕儿健康状况、盒种蚕头数和发育整齐度等,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壮、足、齐、纯”4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蚕儿活泼健康无病;蚕种装盒量28 000±500粒/盒,共育到3龄起蚕第2次给桑后分蚕与出售小蚕时,盒种蚕头数不少于26 500头;蚕的个体之间发育开差小、无品种间混杂。

4 小蚕专业化共育的主要技术措施

4.1 彻底消毒

蚕种到共育室5 d前及分蚕后,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彻底消毒。消毒前首先清理蚕室周围的环境,铲除杂草,疏通水沟,共育室内应打扫干净,清洗蚕具,待室内及蚕具晾干后再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液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并保持湿润30 min。消毒后要注意将蚕匾等用具晾干备用。

4.2 做好补催青及收蚁工作

春季蚕种领来之前,采用地火笼加温的共育室一定要试烧,控制好温度和收蚁时间,确保一日孵化率达到98%以上。收蚁当天感光不宜太久,防止蚁蚕觅食疲劳,春蚕收蚁时间一定要掌握在10:00前结束,夏蚕、中秋蚕收蚁时间一般在15:00至17:00,严格掌握收蚁和各龄饷食时间,促使蚕儿发育整齐,控制日眠,做到“十天眠三眠,眠眠在日中”。

4.3 控制好温湿度

小蚕饲养1~2龄全防干育,温度控制在27~28℃,相对湿度90% ~95%;3龄半防干育,温度控制在25~26℃,相对湿度80% ~85%。小蚕适宜在高温多湿、光线均匀的环境中饲养,要控制好小蚕共育室的温湿度,切忌超过28℃和低于25℃。

4.4 做到良桑、饱食

4.4.1 桑叶质量和新鲜度 小蚕必须选用新鲜适熟、老嫩一致的桑叶,加快蚁体疏毛和蚕体转色。要早晚采2次桑叶,不采虫口叶、污染叶、阴枝叶,做到松装不积压,保持桑叶新鲜。小蚕用叶最好随采随用,也可采用缸贮,但贮藏时间不要超过1 d。为防止家蚕中毒,每次采回的桑叶必须先进行试喂。

4.4.2 给桑次数和给桑量 小蚕用叶切成方块叶,切叶大小为每龄蚕蚕体长度的2倍见方为标准。小蚕期每天给桑3次,做到看蚕给桑,看桑给桑;蚕座要保持方正匀整,注意扩座、匀座和良桑饱食,同时又不浪费桑叶[5]。

4.5 做好眠起处理

小蚕就眠前,桑叶要新鲜,给桑要均匀,让小蚕饱食就眠,避免青头蚕饿眠。眠中要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振动,眠中温度比食中降低0.5℃左右。蚕未蜕皮前宜干燥些,蚕开始蜕皮后就注意补湿。当有95%以上的起蚕,部分蚕已蜕皮4~5 h为饷食适时,应及时饷食。饷食前要撒“防病一号”或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至少保持10~15 min;饷食用叶以偏嫩为宜,避免喂湿叶。

4.6 做好共育小蚕的分售工作

养蚕期间要分匾均匀,收蚁时除按盒(张)分匾饲养外,每次分匾也要力求做到均匀一致。一般在饷食前加网分匾,每匾蚕加2张网,除沙时把每匾蚕均匀地一分为二。

一般在3龄给桑2次后才能出售小蚕。分批收蚁的可分批出售小蚕。在运输小蚕过程中应避免日晒雨淋,避免接触不良气体,运输工具要宽敞,不能发生蒸热。

5 蚕茧主产县小蚕专业化共育的推广应用成效

5.1 岳西县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2010年以来,由于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的全面推广,岳西县小蚕饲养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蚕儿体质显著增强,全县年平均盒种产茧量都在45 kg以上;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推广水平居安徽省第1位。

2013年岳西县蚕业生产克服了春蚕历史上最严重的“倒春寒”冻害、夏期高温热害、秋季长时间高温干旱、桑树生长受阻、叶质下降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蚕茧生产丰产、丰收,全县养蚕量、产茧量、蚕茧产值、蚕农蚕业效益继续领跑全省。全县年发种量72 805盒,占全省的15%以上,生产蚕茧3 528.71 t,蚕茧产值15 237.61万元;年均盒种产茧量48.5 kg/盒,鲜茧平均收购价格43.18元/kg,盒种产值2 092.93元。到2013年底,岳西县有小蚕专业化共育室210个,共育蚕种62 321盒,共育率达85.60%,盒种产茧量48.9 kg/盒,比农户自养小蚕的盒种产茧量(45.9 kg/盒)多3.0 kg,增幅6.5%(表1-2),其中店前、五河、和平、青天、莲云等主要乡(镇)共育率达100%。最大的共育室坐落于五河镇五河村三元组,业主是崔用尚,该共育室是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专业化小蚕共育新技术新设施推广应用示范点,年共育蚕种1 198盒,其中春蚕1季共育蚕种506盒。

表1 2013年安徽省各主产县蚕桑生产和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推广情况

5.2 潜山县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潜山县重点抓桑园流转改造,尽量减少桑园抛荒弃养,努力促使桑园向大户集中,发展规模化经营,现有桑园4 533 hm2,其中投产桑园约3 333 hm2,全县有养蚕农户1.5万户。饲养10盒蚕种以上的大户保持稳定增长,春蚕全县饲养10盒蚕种以上的大户达200余户,同比增长1倍以上;全年饲养10盒蚕种以上的大户超过1 000户。2013年有小蚕专业化共育室200个,共育蚕种25 000盒,共育率占全县总发种量的61.27%,盒种产茧量48.0 kg/盒,比农户自养小蚕的盒种产茧量(46.0 kg/盒)多2.0 kg,增幅 4.35%(表1-2)。

5.3 霍山县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霍山县在紧抓技术服务,提升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掀起栽桑养蚕技术培训的高潮,开展以提高蚕茧质量为课题的技术培训、示范活动。加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实行技术人员联系户制度。2013年全县年发种量28 010盒,小蚕专业化共育室300个,共育蚕种8 000盒,共育率约28.56%,盒种产茧量49.0 kg/盒,比农户自养小蚕的盒种产茧量(46.5 kg/盒)多2.5 kg,增幅 5.38%(表1-2)。

5.4 黟县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黟县2013年发种量共22 800盒,生产蚕茧1 028.11 t,盒种产值1 719.07元/盒,蚕茧产值约3 919.48万元,自2013年开始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现有共育室3个(碧山、叶村、源川村),其中,碧阳镇碧山村90户蚕农中已经有60多户蚕农在小蚕专业化共育室购买小蚕。2013年黟县小蚕专业化共育蚕种422盒,占全县总发种量的1.85%,盒种产茧量50.0 kg/盒,比农户自养小蚕的盒种产茧量(45.0 kg/盒)多 5.0 kg,增幅 11.11%(表 1-2)。黟县通过建立小蚕专业化共育室,提高了养蚕的效率,形成了蚕桑养殖一体化,推动蚕桑产业向省力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

通过对安徽省主要蚕区的调查,农户实行专业化共育的小蚕普遍表现为蚕体健康、发育整齐、蚕病损失少,农户满意。小蚕专业化共育是一种新型的养蚕技术,具有“四省一高四有利”(四省:省工、省力、省材料、省财力,一高:高产,四有利: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提高效益、推广新品种、规模化生产)的优点,符合现代蚕业集约化、轻简化、规模化的生产要求。2013年安徽省拥有桑园面积4万hm2,养蚕户16万户,发种量44.5万盒,产茧量2.1万t;小蚕专业化共育规模占全省年饲育量的22.53% ,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在蚕桑产业比较发达或有一定规模的蚕区已普遍采用,比如主产区的岳西县、潜山县、霍山县的小蚕专业化共育已占蚕种饲养量的28.56%~85.60%,尤以皖西大别山蚕区更为突出,其经济效益也得到显现。

6 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的注意事项

近年来随着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的推广,使蚕区大部分劳动力得到充分解放,大蚕粗放型饲养技术也得以广泛应用,蚕农养蚕水平、生产积极性及大蚕生产安全性明显得到提高,蚕农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建立高度专业化、组织化的小蚕专业化共育新模式,是促进蚕桑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6.1 注重小蚕专业化共育业主的素质和培养

小蚕专业化共育业主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直接关系到蚕农的利益。因此,所有业主应是蚕农中具有丰富的小蚕共育经验和高度信誉的养蚕能手。同时,必须接受本地行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管理,不断提高防病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完善的共育档案,严格按小蚕共育技术要求规范操作,确保小蚕共育质量,保证提供健康的小蚕。

6.2不搞行政强行推广

小蚕专业化共育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政策引导、示范推动以及监管服务。推行小蚕专业化共育,不能搞行政命令,规模可大可小,不拘泥形式,不强求一致。

6.3 保证统一发种的蚕种质量及其催青质量

衡量小蚕专业化共育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是卖蚕时蚕头数足、发育齐、蚕体质强健无病。小蚕专业化共育对蚕种质量和催青技术要求高,要做到统一调种、统一催青,同一共育室最好只饲养1个批次的蚕种,蚕种一日孵化率最好超过97.5%,且蚁体要强健,禁止分发带病小蚕。

6.4 实行市场化运作

在推行小蚕专业化共育的过程中,共育室负责人与蚕农存在的经济利益关系,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运作,方可行之有效地推广。

6.5 不断总结先进经验

在推行小蚕专业化共育过程中,所有服务人员,在抓好示范点的同时,不可放弃自已的服务工作,要统筹兼顾,边实践,边总结,引进推广现代先进设施和好的经验与做法,以促进小蚕专业化共育工作的全面推行。

实践证明,小蚕专业化共育是为了适应当前蚕业生产形成的一种先进养蚕形式,小蚕专业化共育户不仅为蚕农提供了健康好养的小蚕,而且是科学栽桑养蚕技术的传播者,是蚕农高产丰收的重要保障,推动了蚕桑产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1]陈仕明.专业化小蚕共育技术要点[J].四川蚕业,2013,41(1):20-21.

[2]唐亮,石美宁,黄深惠,等.控温控湿防治白僵病技术在小蚕共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广东蚕业,2011,45(2):12-14.

[3]王叶元,钟杨生,林健荣,等.广东省小蚕共育不同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J].中国蚕业,2009,30(1):57-59.

[4]谈文辉.做好种茧育小蚕共育的技术措施[J].四川蚕业,2013,41(1):24-25.

[5]刘太荣.小蚕共育的经验与体会[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177-2 178.

S883

B

1007-0982(2014)02-0056-05

2014-01-21;

2014-03-21

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1301c063013);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蚕桑)专项[编号皖农科(2011)6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编号12C0602)。

秦凤(1982—),女,安徽全椒,硕士,助理研究员。

Tel:0551-62826576,E-mail:melissaqin@163.com

黄德辉(1964—),男,副研究员。

Tel:0551-62826576,E-mail:huangdehui1964@163.com

猜你喜欢

岳西县小蚕蚕农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躲雨
推动岳西县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探究
可爱的小蚕
岳西县拖拉机变型运输机监管现状及对策建议
也谈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技术措施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岳西县农机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