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过度娱乐的背后发现人性温暖——《南方教育时报》一则图片报道引发的思考

2014-05-29文/黄

中国记者 2014年2期
关键词:时报时效开学

□ 文/黄 浩

(作者是南方教育时报社编委、新闻与文化中心负责人)

2013年5月,在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深圳报业集团和市职业摄影协会举办的第四届美丽深圳摄影年赛上,《南方教育时报》记者欧伟拍摄的《四胞兄弟》,在参赛的14700件作品中与本报的另一件作品同获优秀奖。这本不是一个特别突出的奖项,但对作为当初安排记者专门采访四胞胎家庭、并在《南方教育时报》试刊第一期头版推出图片报道的编者,我却感到一丝特殊的欣慰,也重新有了一些思考。

2012年底,由深圳报业集团主办的华南地区惟一一份教育行业新闻报《南方教育时报》创刊。2012年9月10日,《南方教育时报》推出试刊号第一期。试刊期间,正值深圳市中小学校全面开学和全国第28个教师节。9月7日,在编辑封面报道的时候,本人对深圳宝安一家四胞胎入学的消息产生了兴趣。

这则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在全市小一新生大军中,出现了一队特殊的4胞胎学生。为便于老师和同学区分这4个小朋友,孩子的妈妈按数字顺序“1、2、3、4”在孩子的头上理了个“数字头”。这个开学报道的花絮,逗乐了不少市民。但我在思考:这条有些娱乐化的报道背后,到底还有些什么样的故事?于是我立即决定派出记者再进行采访,主要想了解这个特殊家庭的背景和怎么在就学已成难题的当下如何就学的,力争在试刊第一期推出。

四胞胎的上学故事

中午11点多,记者在校门外守到了四胞胎——蒋云龙、蒋云啸、蒋云翰、蒋云霖还有他们的妈妈谭超云。由于刚刚放学,记者在征得同意后跟他们一同回家。果然,在后面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以前报道中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4胞胎是深圳众多非深户的家庭之一,且父母双方还不在一地一城打工——母亲在深圳带孩子做小工,父亲在东莞的工地上做工。6年前,4胞胎在深圳妇幼保健院出生,谭超云是高龄产妇,且属早产,大人和孩子缺少营养,4个孩子的出生使本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当时,深圳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伸出了援手,捐钱捐物,帮他们渡过了难关。令人感动的是,在孩子成长的6年来,社会并没有忘记这个特殊的家庭,深圳一家企业每月资助定量奶粉达两年;就连孩子的名字“龙、啸、翰、霖”,也是社会热心的人士所起。2012年,已到了入学年龄的4兄弟,由于是外地户口,且深圳公办学位极其紧张,也无法负担起民办学校昂贵的学费,所以没能在临时住地申请到公办学位,依然是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当地教育部门为4兄弟争取了4个公办学位。

9月7日中午,记者在4胞胎家庭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寻常而又特别的生活片断:孩子们无忧无虑,喧闹欢腾;母亲乐观自信,从容不迫。他们的午餐只有白饭和一大盆猪肉青菜汤,全家共睡一张硕大的板床,但他们心态积极,跟任何普通家庭没什么区别,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期望。下午2时许,妈妈喊了一声:“1234,上学了!”记者跟随他们一起出门,在校门口附近,拍下了这张后来被我选用做首期《南方教育时报》封面报道的图片(图1)。在200多字的图片文字报道中,我们对这些细节进行了具体介绍。

一个报道,两种评价

我想到和没有想到的是,报纸出街后,我们居然收到两种完全对立的读者评价。

第一种来自社会读者,特别是教育界读者。他们在接受我们的读报调查时,普遍认为头版的这则图片报道较有代表性地体现了深圳人的爱心和城市的文明程度,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一扫多年来行业报的机关面孔,尤其是正值开学时段,各报大多都在应景式地报道领导检查开学工作,而恰恰作为教育行业报,反而有了“烟火气”,让人感到亲切。总之对这份新诞生的报纸,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和鼓励。

正当我们为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而充满喜悦之际,另一种来自同城媒体业内的批评,则令我们陷入尴尬。在试刊评报会上,不少媒体同行,大多认为我们在“炒日报的冷饭”,认为不符合时效性原则。

面对同行的质疑呢?在我看来:

第一,对于一份周报来说,如果以日报的编辑标准来衡量,也许,我们的每篇报道都不符合新闻时效性原则,或者说我们根本没办法做到日报的时效。所谓时效,也只是相对概念,否则,如何评价当前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的绝对时效?传统媒体一味强调时效,优势本来已渐不再。

第二,我们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介入程度是不同的。日报的记者第一时间报道了现场所见所闻,报道新闻事件的主体是学校的开学,对这件事件的处理大多只是当作花絮,或者说是客体对待。我们则作了主客体的调换,把一个特殊家庭儿童小学生涯的开始作为主体事件。为此,记者更深入地走进采访对象的生活当中,因此,我们有比第一手现场信息之外更多个现场或更丰富细节的呈现。

第三,基于对同一新闻信息源的不同价值判断,必然产生不同的处理结果与传播效应。“四胞胎上学”新闻经各报抢先报道后,确实在社会引起很多人的阅读兴趣,但最后基本成为市民读者茶余饭后的调侃谈资,成为盛大开学季期间的一场全民性的“娱乐发现”。然而,我们还揭示了另一面更能打动人心的信息补充:深圳市民持续6年对这个家庭无偿的资助与支持,以及四胞胎一家真实的生活。

第四,《南方教育时报》在创刊之初,就确立了 “教育民生,教改先声”的办报宗旨,其中,把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新闻信息放在首位,在选题上必须服务于这一宗旨。因此,在对“四胞胎上学”的新闻选点上,我们做了较突出的处理,某种程度上,比其他报纸只是作为一则“花絮”的报道处理,更能接近事件背后更真实的社会影像。

当然,在整个事件尘埃落定之后,我们也进行了总结与反思,特别是,当作品在5月份的这次关于体现城市人文精神亮点的作品评选中胜出之后,虽然我们有种得到公正评价的喜悦,但更多地是也让我们发现了新闻时效适度性的不足与版面条件的局限。

如何给“旧闻”延长保鲜期?

我们考虑的是:如何给“旧闻”延长保鲜期而不让人觉得“已经知道了”?如何让人在原有兴趣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兴奋点?如何在版面设计上更合理地呈现更多的事实,而不让人产生厌烦?在时效性原则面临技术挑战,如何重新建立起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行业性媒体在与综合性媒体、新媒体的市场共舞当中,如何凸显自己的角色影响,保持在行业的优势话语权并最大限度拓展至社会边界?等等,我们都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疏理。当然,最终还是要回到这则报道本身,来客观分析我们的得失。

第一,我们的报道仍嫌笼统,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虽然刻意把它放在了封面位置,但我们真正希望表达的信息未能体现,过于含蓄,所以会让一些人先入为主地认为“已经知道了”“是一条搞笑的新闻”;第二,既然是周报,但由于过去长期在综合性日报工作的思维定势,潜意识中,还是在对时效的追求、对新闻事件内涵性的延展上理解不够彻底,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开学的时间”,而忽略了时效价值的转移:对他们的家庭生活细节的呈现,从而借力打力,趁这一话题余音未了,正好实现读者对同一事件背景的话题转移,也就是说,它已经是一条独立的、完全全新的新闻,因而在处理的时候,原来的一些新闻元素,必须要全部推倒重来。

因此,在涉及到报纸针对一些关键性后续报道的时候,我们有了新的技术考量。比如,在随后的版面架构设计上,根据周报的特点,我们分别设计了“深水区”和“图片记”两个专门板块。其中,“深水区”主要考虑为对热点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调查采访式报道,篇幅为两个版以上,必要时做成多点式、多版面的专题报道。为平衡长篇报道阅读的节奏和新闻的现场感,这个板块可以考虑与封面的图片报道全面联动,为后面的空间开一扇凸窗;另外,教育时报专门开辟了生活气息浓厚、新鲜热辣服务性强,使新闻当事人和读者更近距离接触的“图片记”专版,力争打造出一种适合于周报的新的“新闻时效”空间。在创刊一段时间来的实践与探索之中,我们的预期基本实现。

猜你喜欢

时报时效开学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开学啦!
开学了(2)
J75钢的时效处理工艺
潮流时报
一种新型耐热合金GY200的长期时效组织与性能
环保执法如何把握对违法建设项目的追责时效?
基于活动营销的专业报盈利模式之探索——以《平安时报》为例
X80管线钢的应变时效行为研究
开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