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作凸显纸媒“深读优势”——以《楚天都市报·深读周刊》为例
2014-05-29张仕武束继泉
□ 文/张仕武 蔡 青 束继泉
(作者分别是《楚天都市报》副总编辑,《深读周刊》主编、记者)
及时跟进,找准热点新闻的第二落点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现具有重大传播价值独家新闻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通过对同一新闻源深度开掘,则完全可能会有独到发现。《深读周刊》立足全国范围内的热点新闻,及时关注,适时介入,采写了许多独到的第二落点新闻。
2012年底,“众多硕士生报考哈尔冰环卫工”成为全国媒体持续关注的热点新闻。当媒体讨论“硕士生为编制当环卫工是否值得”等话题、质疑招聘硕士环卫工为噱头时,2013年1月23日,《深读周刊》记者前往哈尔冰实地探访,采写“上岗半月硕士环卫工是否真的扫大街”的第二落点新闻。通过记者凌晨3点在冰天雪地的跟踪采访,《深读周刊》刊发了《争议声中,硕士环卫工悄然扫大街》一文。记者亲眼所见所闻的事实,胜过一切纸上谈兵,全国各地网络媒体转载后,议论声、质疑声戛然而止,有关硕士环卫工的新闻就此降温。
热点新闻事件中,如何寻找新闻的第二落点,做出与众不同的新闻?《深读周刊》注重“向前多看一眼、多跨一步”,不仅报道新闻,还力求提出建议,解决问题,触及本质。2013年春节前后,河南周口平坟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深读周刊》记者正月十五前往周口地区几个重点乡镇实地探访,客观推出了有关“平坟圆坟拉锯战”的最新报道,提出了建设村级公墓并提供配套服务的思路。这个第二落点新闻,本着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避免了人云亦云的批判声,具有较强的建设性。
同样,在黄浦江“死猪漂流”事件中,《深读周刊》记者避开上海这个新闻发生地,前往舆论指向的黄浦江上游——浙江嘉兴地区实地探访,用大量事实说明了大规模养猪地区下决心打一场全民环保战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最后,记者把报道视角放在传统养猪地区何去何从上,并提炼出“变废为宝”“退猪还田”的科学发展出路。
由此可见,只有新闻第二落点与读者的兴奋点和关注点吻合时,才可能做出权威、可读、生动的新闻,才算找准了第二落点。
立体呈现,挖掘重大事件的幕后新闻
《深读周刊》在热点新闻的追踪上,始终把视野瞄向全国。而对于发生在全国各地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新闻,则以“湖北元素”作为切入点,挖掘不同视角的幕后新闻。
2013年5月中旬,深圳万泽地产送礼清单被网络曝光,这一新闻引起全国媒体广泛关注,但基本上属于“炒剩饭”,没有实质性的新内容。《深读周刊》记者偶然得知万泽地产一名副总经理正带队在武汉寻找该公司过去的一名员工,于是开始关注这一事件。记者几经周折,联系上了该公司正在苦苦寻找的人——曾任该公司办公室主任的左某。左某因被万泽地产怀疑为送礼清单的“爆料人”,遭受万泽地产来汉人员的电话和短信威逼,不得不东躲西藏。记者与左某秘密接触,并通过电话采访万泽集团相关人员进行佐证后,刊发了《跨省追查“爆料人”》这一独家新闻。
报道见报后,再次引起全国媒体对这一事件的高度关注。荆楚网头条推荐后,搜狐网、大楚网先后以“弹窗+首页头条”形式予以重点推荐。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新闻网站纷纷转发跟进。该报道披露首日在腾讯微博阅读量达45万人次,新浪微博转发超过5000次。众多热心网友纷纷跟帖高度关注此事件。“万泽送礼门”真相就此大白于天下,此前的猜测和争辩等,至此均没有了任何实质意义。
《我到越南娶新娘》刊发后,一直以来关注和询问电话不断。越南新娘纷纷嫁到中国,是最近两年媒体较关注的事情,但很多媒体只是把关注点放在越南新娘身上。《深读周刊》推出的报道,重点写了一名宜昌打工仔在越南相亲、结婚的经过,让读者首次知晓了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新鲜事”,看完就会感叹“原来越南新娘是这么娶过来的”。第二篇配套报道则以《融入湖北山村的越南女》为角度,关注了几名嫁到红安和松滋的越南女性的生活状况。前两篇报道写的应该是比较正面的内容,第三篇题为《逃跑的越南新娘》的报道,则揭开了越南新娘产业链存在风险、中介联合多方骗人等幕后真相,劝导国内大龄男青年要理性面对跨国婚姻。
此外,《上千湖北人“横”漂追梦》《新洲“流氓燕”被拘始末》《悲伤父母苦等儿死因》等揭示真相的报道,均是记者实地探访、调查采写而成。这些新闻发生地虽然在外地,但新闻的主角与湖北密切相关,因而增加了家乡读者的关注度。
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开端,或许只是一个单一的新闻,但随着事件升级或持续推进,很多相关联的或者幕后的东西就会不断显现,这需要记者有敏锐的跟进和捕捉能力,挖掘和提炼读者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立体呈现。
深入调查,见证社会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深读周刊》设置的栏题中,“纵深” 是当期的头条,一般刊发组合报道,即同题材报道以两至四篇的形式呈现,往往成为当期最受读者青睐的内容。如《酒托女钓鱼术》《模特这碗饭》《郎君镇的留守女人》《谁是下一个李娜》等头条报道,均通过记者近距离的采访调查,见证了现实生活中一些特殊群体的酸甜苦辣。
创刊首期,《深读周刊》便推出三个版近万字的《武汉“拆二代”生活调查》,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因拆迁而一夜暴富的城中村农民子女的真实生活状况,有赌场一掷千金重新成为穷光蛋的反面典型,也有借钱生钱创业成功的励志代表。报道推出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纷纷跟进,以不同视角聚焦武汉“拆二代”。这组报道的推出,对全国各地城中村改造中的“暴发户”们的生活与创业,起到了较好的警示和引导作用。
当网络上“婚外情调查”的广告满天飞时,人们对“私家侦探”这一职业充满了敬畏与神秘感。“私家侦探”究竟怎样开展工作?他们的身份是否合法有效?带着一系列读者感兴趣的问题,《深读周刊》记者接触了武汉多名“私家侦探”,以讲故事的形式推出了三个版《卧底婚外情》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每年3月的艺术高考,均会牵动很多艺考生及其家长的神经,社会各界也十分关注。《深读周刊》2013年3月15日显著地推出三个版的《艺考“马拉松”》报道,记者现场调查采写了发生在来自全国各地艺考生和家长们身上的故事,读来令人心酸,让人产生强烈共鸣。《深读周刊》按照“故事+思考”的“深读模式”,在第三篇报道中提出了“艺考捷径日渐收窄”的结语,以此提醒热衷于艺考的学子们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盲人炒股,幽暗中的财富追求》《精神病房的90后护士》《最后的保龄球馆》《机翼下的小村》等报道,均通过记者的足迹,边调查边讲故事,带给读者一些生活酸甜苦辣的感悟,或者有关人生的一些启迪性思考。
体验采访,揭秘百色人生的真实故事
作为专门生产深度报道的平台,如何践行“走转改”? 《深读周刊》提出了“身动才能生动,深入带来深读”的采访目标,要求记者尽可能深入新闻现场、接近采访对象、掌握第一手素材,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体验式采访。
在采写《夜江城的赶场艺人》一稿时,记者跟踪不同层面的艺人近10人,看他们如何卖艺、如何奔波、如何生存,很多生动感人的细节,均是“身动”和深入的结果。整个采访历时半个多月,记者为真实掌握一名吉他卖唱女的生存状况,骑着自行车陪她环东湖10多公里。另一篇写《地下通道吉他声》的报道,记者事先“隐身”采访多天,然后再亮明身份跟踪采访,写出来的报道细腻感人,真实动人。
深入现场,深入心灵,贴身采访,贴心交流,客串角色和互换体验,是《深读周刊》记者经常运用的采访手法。2013年初的全国两会,当安徽洗脚妹刘丽出现在两会新闻发布会现场时,洗脚妹这个职业一下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深读周刊》以此为新闻由头,派出记者到多家洗脚城体验洗脚妹生活,客串洗脚妹角色,最终推出《我是洗脚妹》组合报道,因亲切感人、真实可信受到读者的高度评价。很多洗脚妹看到报道后与记者联系,感谢《深读周刊》对洗脚妹这一行业的关注与理解,让她们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和劳动的光荣。
2013年3月29日推出的头条《远方的疼》,记者一路护送被拐13年的青海小伙子回家,往返坐了52小时的火车,行程将近4000公里,读者即便不看文章也会先感动一番。有读者曾经评价:《深读周刊》的很多报道之所以能引起共鸣,主要在于其选题与现实生活结合得很紧,能够触动人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
《深读周刊》除上述报道形式和选题内容上的突破外,还特别注重语言的风格和图片的运用。很多报道文字清新、细腻、流畅,看似随意实则韵味无穷,哪怕是略显灰色的题材,也给人一种轻松阅读的美感。文字的技巧,也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标题上面,如《远方的疼》《卧底婚外情》《低保户名下“三台车”》等,或婉约温情,或一目了然,或暗藏玄机,大多简短,便于阅读,吸引眼球。
信息碎片化、新闻快餐化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优势,通过全新闻、深新闻等策划手段应对冲击,立稳脚跟,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楚天都市报》打造的《深读周刊》这个平台,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