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体育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2014-05-28赵丽峰
赵丽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63-01
国家对学校体育非常重视,场地器材、师资、经费等都得到了极大地完善与提高,但喜欢上体育课的人数反而减少。特别是部分女同学经常出现逃课现象,从而出现课堂无精打采,课外生龙活虎的尴尬局面。反思原因,主要是传统体育教法、模式制约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学生厌倦体育课。当前是追求“个性”的时代,特别是独生子女,这要求体育教师不能简单的理解“个性”,而要从人格发展角度去分析。随着教改的实施,广大体育教师应切实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乐”上体育课。
一、优化更新教学观念和意识
体育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标准》,必须从思想上打破常规的教学理念,扭转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主动学习中去创新,开创体育教学新局面,使学生从“厌学”变为“乐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加强中专学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提高中专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使中专体育向“三维体育观”(生理、心理、社会体育观)不断发展,中专学校体育应该把以前以追求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授,转变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中专学校体育要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优化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人才的总要求,它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订,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运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由于中专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特殊要求,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层次性。传统的体育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体育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在制订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运动参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学阶段目标。
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优化课堂氛围
兴趣来自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个性因素多会制约表现方式。好动的学生对任何体育活动都可能感兴趣;而好静的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就会较弱。对于特别好动,上体育课集体意识单薄的学生,可以根据其活动兴趣,培养他们为同学服务的意识。适应后,这些学生组织纪律性与活动能力都会有明显提高。现在的初中生好奇心与求知欲都较强,因此体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多样化。多选择竞争性强、富有趣味的体育运动项目,运用不同教法并注重引导,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并着重体验体育学习带来的无穷快乐。
四、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具有权威性的,教学的中心当然是教师。而新课程理念却改变了这一观念,把学生当作活动主体,教学效果只有通过学生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尊重他们主体感受,并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整体教学的角度上,逐步以学生整体发展为其导向,用整体活动来促进其个性发展,不再由学生随意放纵。优秀体育教师应该首先表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充分认识上,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发掘上,对教法的合理运用上,而不是一味利用教学舞台进行自我表现。体育教师应转变思想,抛开传统模式束缚,课堂上要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从增进健康目标出发,做到认真分析教材,细致研究教法,尽量适应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并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启发式、创造性学习。
五、将德育渗透到中专体育教学中
体育课是将智慧、体质、意志和道德品质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教师应以“育人”的目标为出发点,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和学生身体的心理素质,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锻炼,持之以恒地将体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优化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测评是体育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体育教学效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优化教学评价体系,要求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师生多元;重过程评价、发展评价,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成长历程;主张全方位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从静态评价结果转向动态评价整个过程;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