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演员的角色创造
2014-05-28韩明
韩明
摘 要 演员是演出艺术的中心,根本任务是将演员的形象同他们扮演的舞台角色整合起来,鲜活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那么,演员如何创造出鲜活的舞台角色呢?本文从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塑造等三个层面来作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角色理解 角色体验 角色塑造 角色创造
中图分类号:J8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21-02
一、角色理解
角色理解是角色创造的前提,理解人物最直接的依据是剧本,演员对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
借用英国十九世纪演员麦克雷蒂的说法就是:“去测定性格的深度,去探寻他的潜在动机,去感受他的最细致的情绪变化,去了解隐藏在字面下的思想,从而把握住一个具有个性的人的内心的真髓。”
演员通过分析剧本,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生活、素养的提高等方面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要将爆发力和张力无限扩大。话剧《暗恋桃花源》,“暗恋”与“桃花源”两出戏同台演出,算得上那个时代的经典。从第一版搭架到2006年版纪念,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倒不是“暗恋”,而是“桃花源”田雨饰演的老陶角色,李立群老师最初创造的“老陶”角色看上去“老陶”人高马大、声壮气粗,有些不太像是被老婆欺负和性无能的人,其实“桃花源”反讽色彩非常浓烈,而田雨就恢复了这种近乎荒诞的反差感。随着他被再次赶出家门,去寻找永远也找不回来的“桃花源”,最后的一声长叹时,落寞之情油然而生。这是田雨对老陶角色的理解,同时他也给了自己很多的设计。“老陶”角色的创造者和最重要的扮演者李立群说:“田雨是最适合演老陶的人”。这份相当高的评价无疑是对田雨的肯定。
二、角色体验
深刻理解角色的下一步是角色体验,感受特定情境中的人物语言、人物心理、人物形象的特征,这要靠演员的真实、诚挚的情感和真正的热情,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演员体验角色的情感,我认为应该动情,将思想、灵魂、感情通过理解人物特征、外部形式传达给观众,从而感染观众。往往自己有感受是不够的,要让观众有所感受,不能单纯模仿体验。比如“激动”一词,表现方式多样:迅速地走来走去、两手发抖、飞奔、流眼泪、雀跃等等一般化的情感感受,这是外部体现,并未内心体验,很容易造成枯燥乏味,若想塑造出有个性,典型的形象,需要进一步细致的进行角色体验,体会具体的情感活动。“激动”是开心的事情还是伤心的事情呢?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原因而激动?内心的情感变化怎样?此时此刻人物怎样表达激动之情?比如梅兰芳在表演《贵妃醉酒》中有三个“卧鱼”的动作,卧鱼这个身段本身没有什么目的而言的,他把它改成蹲下去嗅花,这就非常形象地完成了他对角色的那种醉态和人物复杂心理的体验。英国十八世纪著名喜剧演员盖利克说过:“只有‘富于情感的演员才能抓住观众”。
三、角色塑造
演员最终的任务是在舞台或者荧屏上塑造活生生、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需要在真实感人的剧本创作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再创造,既离不开角色内部与外部情景的创造、观察事物和准确表现人物的能力,也离不开演员的生活素养、思想素养、艺术素养以及专业技巧,这些决定着演员塑造角色能否成功。
盖叫天讲:“表演起来,就要真演戏、发于内,形于外,出于自然,形成自然的身段,任其自然,不可矫揉造作,但也要靠脸部有深厚的基础功夫,才能把复杂的内心活动通过眼神眉宇之间,如实地、有层次地表达出来。”这里说到表演分寸,不能太过或是不足,演员的演技如何,也在于对表演分寸的把握,用莎翁的话理解:“接受你自己常识的指导”,合乎“自然的常道”。
表演艺术家陈强在他的塑造下成为荧屏上最经典的“坏人”,从《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到《红色娘子军》里的南霸天,从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入手,在塑造人物的时候,特别重视“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能通过一两个精心设计的动作和“多音的面部表情”,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复杂感情充分揭示出来,使人物形象演得深受观众喜爱。老艺术家黄宗洛,在大半辈子的表演生涯中,他诠释了“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这句话,他曾说过:“经验告诉我,这类无足轻重的过场人物,大都没头没尾没家业,经常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活像半空中掉下的神人!咱玩活儿的可不能马马虎虎地蒙着来,遇事就得刨根问底,对所扮演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必须找到合情合理的生活依据,待到形象十分具体,栩栩如生时才敢亮相。”为了出演《茶馆》中的松二爷一角,他身穿长袍马褂、腰带上挂了十三件零碎、蓄指甲、练兰花指,可见他的表演之所以打动人,不仅在于注重表演技巧和外部体现,又精细地感受和塑造人物形象,成就了黄宗洛最具代表性的舞台形象。
在演员表演过程中,角色创造是表演的“最高任务”,演员要想创造出鲜活的舞台角色,唯有注重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塑造的完善结合,才能深深地打动观众。
参考文献:
[1]王淑琰,林通.影视演员表演技巧入门(修订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
[2]张耀杰.戏里戏外[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