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预算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2014-05-28周曙光

会计之友 2014年13期
关键词:财务制度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周曙光

【摘 要】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是优化高校预算管理的外部因素,管理环境的变化是优化高校预算管理的内在动力。从实践效果来看,高校预算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制约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文章结合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从预算环境、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监督、预算绩效评价、决算管理等环节,提出探讨性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预算管理; 财务制度;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3-0124-03

一、优化高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外部因素: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从2000年开始,公共财政体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非税收入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陆续实施。高校预算管理作为公共财政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同步改革与优化,重视财政改革的导向作用,使高校预算管理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相衔接。改进与创新预算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预算管理水平,为财政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参数。

(二)内部因素:高校内部管理环境的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经济活动多样化的局面逐步形成,预算管理的内容和方式越来越复杂。高校管理环境的变化,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高校预算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1.经费来源多元化

政府是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由于财政资金的稀缺性,高等教育确立了政府和学生共同承担教育成本的原则,即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以学生缴纳费用为辅,接受社会捐赠、助学基金为补偿的多聚道经费投入机制。由此,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其中:财政拨款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学费、住宿费等事业收入是高校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科研经费、社会捐赠、助学基金以及其他资金收入是高等教育经费的有益补充。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可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2.经济活动多样化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大任务。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逐步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过渡,高校不再仅仅局限于从事于教学、科研活动,经济活动日益多样化。例如:设立校办企业、对外投资和资产出租出借活动频繁;扩展学校规模,加大新校区建设;向银行举债筹措资金,且金额较大等。高校经济活动的多样化,要求预算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二、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1994年《预算法》颁布以来,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受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和高校管理制度的制约,高校预算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

(一)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缺少有效的宣传,部分高校对预算管理的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预算只是在走形式。广大教职工甚至领导干部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错误地认为预算管理只是简单地“分钱”,导致财权与事权没有形成有机结合。此外,教学部门、科研单位、管理部门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被动地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不利于调动理财的积极性。

(二)预算编制准确性不高

预算编制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覆盖面广,需要校内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由于财务人员只是临时参与预算编制,对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了解有限,基础数据准确性较差,预算项目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往往造成项目规划与资金供求相脱节,导致预算缺乏全局性、持续性和长期性,使得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三)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高校预算编制普遍采用增量预算法,这种方法主要以上年度的实际支出为基数,采取“基数+增长”的方法编制。虽然增量预算法操作起来简单方便,但由于基数本身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容易形成刚性支出,“滚雪球”式的预算项目金额逐年增大,固化了资金的分配格局,不利于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导致各部门缺乏增收节支的积极性,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下降。

(四)预算编制与执行脱节

预算方案一经批准,就具有权威性。然而,由于高校缺乏完善的预算控制系统,预算执行随意性大,预算项目追加和调整频繁,经费执行偏离预定轨道,存在“预算归预算、执行归执行”现象,加剧资金供给矛盾,严重影响预算管理的权威性。例如,在预算执行中频繁调整预算,甚至有些项目先支出、后立项,然后再追加预算,使得资金流向与预算控制脱节,削弱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五)缺乏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强调的是责任和效率。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只注重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环节,忽视了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理论上讲,预算项目在实施之后,应当评价是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也没有实施应有的奖惩措施,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三、《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关于预算管理的规定

2012年12月,财政部、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以下简称《制度》),《制度》中关于预算管理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预算管理办法

预算管理办法是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具有指导性。《制度》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该办法遵循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基本要求,并结合高校预算管理的特点,不仅适应了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还满足了高校预算管理的要求。endprint

(二)完善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程序

开展预算管理工作,首先要明确预算编制的原则、程序和方法,规范调整程序,使各个预算管理的环节都有章可循。《制度》完善了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程序,例如:预算方案由学校财务部门提出,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审议通过后,才能上报教育主管部门,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最后报财政部门审批;如果预算方案有较大调整,应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三)增加决算管理的内容

决算是预算结果的反映,为促进预算管理绩效化,需要加强决算管理工作,形成预算与决算的互动机制。《制度》对决算管理进行了规范,要求高等学校编制年度决算,并及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由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审批;加强对决算数据的审核与分析,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此外,为便于决算分析,《制度》完善了四个方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其中预算管理指标包括预算执行率、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

四、高校预算管理的优化路径探索

如何优化高校预算管理模式,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笔者根据实践中的体会,结合新《制度》的要求,从预算环境、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监督、预算绩效评价、决算管理等环节,提出探讨性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预算环境

1.健全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

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必须有健全的组织体系。高校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应当由三部分组成,即决策机构、组织机构、执行单位。预算的最高决策机构是预算管理委员会,由其全面负责预算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委员会之下,设有预算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与监控、考核与评价、报告等相关工作;执行单位具体负责制定本部门的预算草案,执行经预算委员会批准的预算方案。

2.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是高校现代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健全高校预算管理制度,首先要制定相关标准和要求,确立预算管理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使预算管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预算一经通过后,就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追加或调整,对于确需追加或调整的,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方可调整预算方案。

3.增强预算管理意识

预算管理涉及面广,要使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需要增强预算管理意识,相互协作、紧密配合。第一,学校领导要明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大力支持预算管理工作;第二,预算管理委员会要做好牵头作用;第三,预算管理办公室要通过宣传、培训、会议通报等形式,增加预算透明度,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第四,各执行单位负责人和经办人员,要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业务学习,提升预算管理技能。

(二)预算编制环节

1.做好基础工作

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涉及领域广泛,做好基础工作是预算编制的重中之重。首先,核实各项基础信息,基础信息既是编制预算支出的主要指标,又是财政部门核定财政拨款的依据,为使预算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必须对各项基础数据逐一核实,确保准确性;其次,预算编制人员应当深入学习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导性文件,准确把握预算口径;再次,分析前三个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变动趋势,为编制预算提供参考;最后,结合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先考虑急需项目,做到保证重点、兼顾一般。

2.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按照公共财政预算口径,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以及对附属单位的补助支出。其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是主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别的经费支出,应当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针对基本支出和一年内的项目支出,可以采用零基预算法,首先研究、分析和判断预算项目的必要性,再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程度,结合学校财力状况,确定预算数额,从而避免基数预算法造成分配不均的弊端。对于跨年度的预算项目(如新校区建设),可以采用滚动预算法。滚动预算法从动态的角度,把握学校近期发展目标和中长期战略布局,实现对预算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并能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加以调整,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指导性、控制性。

(三)预算执行与控制环节

1.利用校园网络实施动态监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在高校得到普及。高校可以借助于校园网络优势,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实现预算信息的实时监控、统计分析和网上查询。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是以财务部门为中心的网络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实时跟踪预算执行进度,掌握和控制预算执行情况。一旦出现超预算或无预算开支项目,就会立刻显示预警信息。(2)统计分析预算执行情况,通过网络系统将分析结果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3)针对不同级别的人员设置一定的访问权限,在其权限范围内可以网上查询预算执行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2.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

预算管理办公室应设置专门人员,负责分析预算执行情况,重点分析预算差异的性质和原因,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预算控制提供目标、方向和重点。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和分析结果,定期撰写分析报告,并上报给相关校领导。

3.规范预算调整程序

预算方案一经通过后,就必须严格执行,原则上不予调整。对于确需追加或调整的项目,必须严格遵循预算调整程序,经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后,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方可调整预算方案。预算调整程序包括分析、申请、审议、批准等环节,必须严格遵循。

(四)预算监督环节

1.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是内部监督的主体,能够独立监督和评价高校预算管理情况,是实现预算目标的保障。审计部门应监督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及时发现缺陷和漏洞,并提出改进建议,确保预算管理合法、合规。endprint

2.加大外部监督力度

政府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投入者,由于监督“缺位”,政府与高校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加强对高校的预算监控,是解决两者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既是高等教育办学的主体,也是重要的外部监督力量。教育、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当联合行动、相互协调,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定期对高校预算管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以便及时、准确把握财政资金动向,合理配置财政资金。

(五)预算绩效考核与评价环节

预算绩效考核与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为了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必须构建责权利相一致的绩效考评体系。根据高校内部机构设置情况,参照《制度》和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有关指标,可以设置以下评价指标:预算收入执行率、预算支出执行率、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资产创收率、三公经费比率、科研经费产出率、仪器设备利用率等,并根据各项指标的性质,确定所选评价指标的权重。

预算绩效考核与评价工作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可实行“月度预考核、季度兑现、年终清算”的办法,评价各部门预算执行效果。同时,绩效考核结果要与经济利益挂钩,对预算执行情况好的部门,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预算执行情况差的部门,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如警告批评、取消评优资格、扣减下一年度预算指标等,情节严重的,还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决算管理环节

决算是对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反映。做好决算分析的重要性在于总结经验,把握高校总体收支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预算超支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由于决算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报表,因此决算工作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和财务部门共同参与。高校应当完善决算分析指标,强化对决算分析结果的反馈与运用,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形成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S].2012.

[2]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2.

[3] 康显荣.高校财务制度创新与全面预算管理及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 王卫星.内部控制——基于高等院校的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财务制度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基于高校新旧财务制度接轨问题的思考
新财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问题思考
食品行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海南旅游村镇财务制度建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