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合作、交流在高中化学解题训练中的应用

2014-05-28刘晓春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4年5期
关键词:解题高中化学交流

刘晓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强调,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起来。而传统高中化学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课堂中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解题训练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课堂的延伸,是促进学生从知识到技能过渡的重要环节。在解题过程中应用开放、合作、交流的模式,让学生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合作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对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将具有积极意义。

一、开放、合作、交流模式概要

在以往的高中化学解题训练中,教师多是在课堂中布置作业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后再讲解。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教师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同时,因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来布置作业,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在完成不了教师所布置的作业时就会出现抄袭现象,从而让作业的作用落空。开放、合作、交流的解题训练模式则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参与到解题过程中为核心,旨在为学生创设开放的解题氛围、开放的题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在“开放、合作、交流模式”中,开放是基础。所谓开放不仅是解题的环境需要开放,还需保障在题型设计上遵循开放性。即在解题训练中,学生从以往的“自己完成”转变为“合作完成”,解题环境开放。同时,在题型设计上,教师通过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从而引出发散性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其次,合作是核心。在解题训练中,学生需要合作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思考意见及其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同的合作小组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选择最后策略进行。提倡合作的解题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最后,交流是基本手段。在解题训练过程中,从问题分析到问题解决,教师都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将自己的意见或观点表达出来,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

二、开放、合作、交流模式在解题训练中的应用

在高中化学解题训练过程中应用开放、合作、交流模式,要注重在引导学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从而达到“由一到多”的训练效果,即在引导学生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知识间的建构,从而促进学生掌握一种方法、解决多个问题。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向学生明确要求,即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分析。如“(MCE 1999-24)用惰性电极电解M(NO3)x的水溶液,当阴极上增重a g时,在阳极上同时产生b L氧气(标准状况),从而可知M的原子量是 ”的解题训练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分小组析题,小组学生先自主分析问题。在学生自主分析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疑问或结果进行交流。如可用方程或方程组法的问题来解决此问题,阴阳两极的电极反应(阴极:4Mx++4xe4M;阳极:4xOH--4xe2xH2O+xO2↑。)小组交流后问题所涉及的本质就凸现出来,此时学生在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关系式:4M——xO2↑

4y g22x L

a gb L

如该题中设M的原子量为y,就有如上图的关系式。学生解决后集体交流,总结出根据质量守恒和比例关系,依据题设条件设立未知数,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是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

其次,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解题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而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法,所涉及的知识点等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如“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A。1;B。3;C。5;D。6”的问题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奇偶数”规律的认识或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特殊元素性质的认识。如果让学生单独完成,一些学生不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奇偶性规律,利用其他方法解题得出错误答案,通过小组分析,由于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原子个数之比为2∶3,则可断定一种元素处于奇数族,另一种元素处于偶数族,奇数族原子序数为奇数,偶数族为偶数,奇数与偶数差值是奇数,很容易得到D答案,然后总结奇偶法。

三、应用开放、合作、交流模式的一些策略

应用开放、合作、交流模式不仅要求训练过程讲究开放性,还要注重在问题设计上注重开放性,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来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开放性问题在条件上多变,解题方法也可多样化,对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如“在标准状况下,67。2 L甲烷与22。4 L氧气混合。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这一问题,教学中教师可将其变为“(1)在标准状况下,3体积甲烷与1体积氧气混合。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2)在标准状况下,3 mol甲烷与1 mol氧气混合。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3)在标准状况下,甲烷与氧气的体积比为3∶1。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4)在标准状况下,甲烷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5)在标准状况下,甲烷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3∶1。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通过不同的变式来引导学生在合作解题中总结出共同的方法。在开放性问题设计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条件变化来提出问题,从而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在高中化学解题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传统“单打独斗”的模式,而以“开放、合作、交流”的模式来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引导学生在开放的解题环境中通过合作来完成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这样才能稳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题高中化学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交流平台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交流平台
巧用比妙解题
拾级而上 顺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