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化助推教育均衡发展
2014-05-28杨昌福
杨昌福
近年来,恩施市坚持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指导,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切入点,依托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助推教育均衡发展,在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在“建”字上下功夫
注重规划,科学建设。2013年,恩施市确立了包括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内的工作思路,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台了《恩施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2013—2017)》。
统筹兼顾,分类建设。全面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2013年组建了恩施市VPN教育虚拟专网,凡具备接入条件的学校均实现了宽带网络全光纤接入,5所规模超过2000人的学校100M接入,9所1000人以上的学校50M接入,40所500人以上的学校30M接入,73所规模较小的学校20M接入,规模在100人以下的35个教学点10M接入,完小以上学校互联网接入率96.4%。全面推进教学资源“班班通”建设。建设“同步课堂”,2013年为龙凤镇2所初中、10所小学、6个教学点建立了“视频同步课堂”30间。建成资源服务器,各学校可获取“优课数字资源库”“课内网教育资源平台”“中国电信翼校通资源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武汉凯锐资源平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等相关资源。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鼓励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利用“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提高城乡对口支援学校教师网络教研水平,引导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拓展学生学习领域,目前已有1700多名教师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15000余名中小学生完成网络学习空间账号注册。
量力而行,分步建设。按照“城市包围农村”策略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实现城区学校“班班通”设备全覆盖。通过城区学校改扩建工程,为舞阳中学等学校配备了多媒体“班班通”设备405套,标准化计算机网络教室10间,电子阅览室4间,教师办公用计算机624台。实现农村学校“班班通”全覆盖。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本级财政投资3000万元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了多媒体“班班通”设备1004套,标准化计算机网络教室53间。实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通过“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为55个教学点配备了多媒体“班
班通”设备55套。
立足创新,注重效益,在“用”字上做文章
以训促用,确保会用。抓骨干培训。2011年开展了电子白板基础应用培训和“优课数字资源库”应用培训,2012年开展了电子白板应用技能和“WIN7,Office2010”应用培训,2013年开展了“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课内网资源平台”等教育资源库应用骨干培训。抓应用骨干。根据学科和学校特点,在各个学校培养教学应用骨干,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应用。全市通过“教育部携手助学项目”和“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1200余名教师取得了国家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级等级证书,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应用。抓普及培训。组织专班深入到学校,指导学校技术骨干和应用骨干组织本校教师开展校本培训,保证教师会用。2012年以来,全市共开展普及性全员培训40余次,为教师会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用促用,确保用好。围绕“开齐课程”抓应用。针对农村学校缺少师资、开不齐课的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音乐、美术”视频资源,开齐小学音乐、美术课程的实施方案》,破解了边远农村学校开齐课程难的问题。围绕“视频同步课堂”抓应用。利用“视频同步课堂”,解决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缺乏音乐、美术师资的难题,探索优质小学与教学点之间“同时备课、同时授课、同时作业”的“1+1”应用模式。发挥“国培”的影响力,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育信息化“国培”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应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挥市级培训的作用,广泛开展以教育技术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性培训、竞赛活动,以赛促用,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2013年,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说课竞赛活动,推进了电子白板的应用。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把信息技术应用与“课内比教学”紧密结合,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整合。
以用促效,确保用活。各校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围绕“深度融合”用活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市一中“235”教学模式正在发挥着其高效的优势;小渡船中学在合理吸纳、借鉴外地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提炼并生成了“学—教—练”的课堂模式;市实验小学的“361”快乐课堂目前已成为全市高效课堂建设培训基地,发挥着引领、培训的功能。
立足长远,加强监管,在“管”字上出实招
制度管长效。近年来,恩施市先后制定了《恩施市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指导意见》《恩施市教学常规管理规定》等教育信息化管理文件,分别从制度建设、应用考评、岗位职责、教师培训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既考虑到制度建设的严肃性,同时又兼顾其学术性的特点,内容上既有规定动作,也有发挥自主性的自选动作,评价方面还有相应的激励办法,让学校和教师知晓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要求。如:多媒体“班班通”设备的使用,每学期每个班级不得低于180课时,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每人每学期不得低于10学时,小学三年级以上班级每周至少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教师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必须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业绩考核,学校必须保证10%的公用经费用于信息化建设等。
队伍管实效。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在市级层面成立以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教育局成立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负责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指导。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组建了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专班。建立“市、乡、校”三级技术服务队伍。电教装备站的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优先保障,自2011年开始,恩施市将电教装备站纳入规范性部门预算单位,保障必要的办公支出。电教装备人员职称优先考虑,在职称评聘和岗位设置上,电教装备站人员按技术职称系列参与评聘,予以优先考虑。乡、镇电教装备技术服务人员优先配备,在各乡、镇成立技术服务中心,定期对学校设备进行全面维修。
专业出效益。试运行“多媒体‘班班通应用管理平台”,适时掌握各校“班班通”设备的运行状态,远程协助教师恢复系统,并为考核学校和教师积累第一手材料。建立 “教学质量监测平台”,包含“教师备课管理、智能题库、学生成绩采集和质量分析”等资源,在全市各乡镇建成了20个教学质量监测点。建立“网络视频监控平台”。安排资金800万,在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和教学点的大门、楼道入口、食堂、师生寝室、围墙、运动场、功能教室等重点部位安装监控探头,全面、适时掌握全市校园安全、课外体育活动、作息时间、食堂管理、功能教室的使用等状态。
(作者系恩施市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