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种地积极性影响因素研究*——以宾县为例

2014-05-28朱晓雨石淑芹吴文斌李正国许恒周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年3期
关键词:宾县种地农资

朱晓雨,石淑芹※,石 英,吴文斌,杨 鹏,李正国,许恒周

(1.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387;2.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3.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4.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372)

改革开放后,因经济发展需要等原因,我国耕地数量大量减少。同时,由于过度垦殖、掠夺性开发等原因,我国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十分严峻。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成为了农业生产的剩余索取者,迸发出巨大的生产热情。然而30年来农户经营所面临的内外因素都有很大变化,农民对种地的积极性有所下降,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耕地无人耕作、大量撂荒的现象[1]。这些问题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农地由农户承包经营,农户是土地的直接经营者和使用者,农户对种地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农业产量结果有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农户种地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做进一步的探索。该研究通过农户调查,对可能影响农户种地积极性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得出有效结论供决策者参考,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农业发展。

1 研究区域概况

宾县隶属于哈尔滨市,下辖17个乡镇,总面积3 840km2。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南岸,地处张广才岭和松花江平原交汇处,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4.4℃,降水量570mm,无霜期146天。宾县是产粮大县,2010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1 640km2。全年粮食总产量为87.5万t,平均每667m2产量为355kg。其中,水稻播种面积70km2,产量为6.1万t;玉米播种面积1 120km2,产量为72.2万t;大豆播种面积400km2,产量为7.5万t;杂粮播种面积10km2,产量为0.2万t;薯类播种面积30km2,产量为1.4万t。总人口约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82.1%。20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7816元。

课题组于2012年4月对宾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方式为当面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调查区域选取了宾县下辖的新甸镇、宾安镇和长安镇3个镇,从3个镇分别选取5、9、10个村,每村随机选取16位调查对象,一共发放384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82份,有效率99.47%。调查问卷项目包括两部分的问题,第一部分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以及当地社会经济背景等因素;第二部分问题内容为受访对象1980年来种地面临的农户内部自身因素和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其种地积极性的影响,对相应问题征求受访者的态度和看法,采取李克特5点式量表法,将受访者的回答转换成量化的分数,其中5分表示非常重要,4分表示比较重要,3分表示重要,2分表示不重要,1分表示很不重要。调研结束后,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2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从表1中可见,受访对象年龄介于20~70岁间,平均年龄49.78岁。其中男性366位,占总样本的95.8%;女性16位,占总样本的4.2%。受访对象中男性数量远多于女性,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宾县农业生产活动多由家庭中的男性负责组织,因此以男性作为调查对象更具典型性。受访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部分受访对象仅具有小学、初中教育水平,分别占26.44%和48.69%,约12%的农民未受过教育或未受过完整的小学教育。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民占12.57%。宾县非农企业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较少,仅有19位调查对象家庭中有人在非农企业就业,占样本总数的4.97%。

表1 样本基本特征

3 结果分析

3.1 农户自身情况对种植业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3.1.1 农户自身因素变化的内容设计

对农户自身因素变化对农户种地积极性影响的调查内容包括教育水平变化、家庭中劳动力数量变化、承包地数量变化以及耕地质量变化4个的问题 (表2)。

表2 农户自身因素影响

3.1.2 农户自身情况对种地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和分析

传统上研究者认为受教育水平会对农民的种地意愿产生负面影响,受到较高教育的农民种地意愿较低,倾向于流转耕地,寻求非农就业机会[2]。理论上,由于受教育水平高的农民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同时在获取非农就业信息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更容易找到非农工作。但在第一个问题“您认为家庭成员受教育提高情况对种地积极性的影响如何?”中,42.7%的农户认为教育程度提高的同时自己的种地积极性也提高了,53.9%的农户认为积极性没有受到教育程度变化的影响,仅1.3%的农户积极性因教育程度提高而下降。受访者对本题影响程度的打分为3.07分,32.1%的农户认为教育因素对种地积极性影响非常不重要。这说明教育因素对农户的种地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已有研究发现,教育程度虽然在中国农村地区对增加收入的作用不大[3],这可能是教育程度没有对农民对种地积极性产生很大影响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您认为家庭劳动力数量增加对种地积极性的影响程度如何?”中仅有23.5%的受访者认为劳动力对其种地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得分为2.30分。主要原因是宾县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88.6%的农户主要依靠机械化农业设备进行耕作,农业机械大量替代了原本须由人力完成的工作,人力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的已不再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三个问题“承包地数量增加对种植业种地积极性的影响程度如何?”中,受访农户的态度呈现出一定的分歧,认为积极性受承包地数量增加影响而提高或没有提高的农户分别占43.4%和46.1%。该问题得分为3.13分,体现出总体来看更大的经营规模对种地积极性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宾县人地矛盾比较突出,截至2007年底的统计数字表明,宾县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约0.32hm2,经营规模较小。现有研究说明,在东北地区大规模土地经营与小规模家庭农户相比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全要素节约优势和单位产量优势[4],所以,农户积极性没有因承包地数量增加而提高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在当前宾县农业生产中非土地的要素边际投入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农户即便想提高经营规模,这种规模的扩大仍然没有达到实现规模经济的程度,在较小规模上继续提高土地要素投入无法取得更高的边际收益。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耕地资源紧张、非农就业机会较少,宾县农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隐性失业,所以相对更大的经营规模并不一定能激发农民更大的热情。

耕地资源质量的优劣对粮食生产有显著影响,问题四“耕地质量变化对种地积极性的影响程度如何?”,48.9%的农户认为耕地质量变化对其种地积极性没有影响。该题得分为2.68分,其中选择5分的受访者占17.8%,选择4分的受访者占14.4%,两者之和仅为32.2%,说明耕地质量变化对农户种地积极性总体影响程度较小。现有研究表明,农民对不同质量的耕地有不同的种植偏好和施肥倾向,高产地以种植高产量、高经济效益作物为主,低产地以种植低产作物为主;对高产地农民倾向于投入更多和更高质量的肥料[5]。通过采取不同的耕作行为,农民在不同质量的耕地上得到相同的边际收益。这可能是农户积极性不受耕地质量明显影响的主要原因。另外,即使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户收益减少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农户的种地积极性,但非农就业机会的稀少,让农民缺乏农业工作外其它的替代选择,使农民不得不以较高的积极性对待农业生产,这也是一个可能的原因。

3.2 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民种地积极性的影响

3.2.1 社会经济因素的内容设计

关于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农户种地积极性影响的调查内容包括新品种与新技术推广、作物产量、农资成本变化、作物纯收益、农业补贴引导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6个问题 (表3)。

表3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3.2.2 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户种地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和分析

“新品种与新技术推广影响程度”得分为3.75分,77.1%的受访者认为新品种与新技术的推广对农户的种地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新的作物品种拥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强的抗灾害能力,同时更加适宜当地的自然环境,可以节约投入成本;新的栽培、生产技术使农户的田间管理更加科学,最终有效提高生产的预期收益。

农资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地膜、机械、灌排等要素的投入成本。一般认为,农资成本提高会减少农民受益,进而对其种地意愿产生不利影响,但在调查中“农资成本影响程度”得分仅为2.59分,表明农资成本变化没有对农民种地意愿产生影响。可能的原因有4点,第一是因为农资成本的增长速度慢于种植业收入增长速度,削弱了农资成本增长的不利影响;第二是因为当地农户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缺乏非农就业替代选择,因此虽然农资成本增长,农民种地态度仍然比较积极;第三种可能是,因为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投入要素需求,所以农户可以根据农资成本相对价格的变化和不同作物的预期收益变化而选择投入成本较低、预期收益较高的作物,以避免农资成本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第四,农业生产资料在价格提高的同时,质量可能也在提高,如更高价格的种子可能带来更高的预期产量,更高成本的农业机械带来更高的对人力成本的节约等,这可能也抵消了一部分农资成本上涨对种地积极性的负面作用。

作物产量和作物纯收益对农户种地积极性的影响最显著。82.0%的受访者认为作物产量对其种地积极性有正面影响,问题“作物产量增长影响程度”得分为4.05分,超过60%的受访者打了5分。72.5%的受访者认为作物产量增加提高了其种地积极性,“作物纯收益增长影响”得分为3.82分,打5分者也达到55%。调查区域农户收入中种植业收入比例平均接近70%,因此作物产量及与之相关的作物纯收益决定了农户的种植业收入,种植业收入的增加使农民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条件下更乐于从事农业工作[6],因此这两项因素对农户种植业种地积极性的影响也最为巨大。

根据调查,宾县当地农户近年来收到过的农业补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化肥、农药补贴、农业机械补贴以及燃料补贴等。同时,地方政府对农户的生产有多种引导,如推广技术帮助农民种植烟叶等经济作物、提供作物新品种信息、推广种植技术等。72.1%的受访者认为农业补贴和引导政策提高了他们的种地积极性,问题的得分仅为3.35分。这呈现出一组矛盾,一方面农户广泛的认为农业补贴和引导广对其种地积极性产生了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也认可这种促进作用的效果不是很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当前我国农业补贴制度仍存在不足和缺陷,首先力度仍然较小[7],虽然补贴金额逐年上涨,但在农户收入中所占比例仍然较低,难以弥补上涨的生产成本,失当的补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激励的效果[8]。

在我国土地家庭承包制度下,农业经营土地细碎化,小农经济特征明显,限制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9],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弥补小农经济不足,在信息交流、产品销售、技术传播上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在调查中,仅31%的农户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增进了其积极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种地积极性影响得分为2.58分,46.0%受访者选择了1分,8.8%选择了2分,11.5%选择了3分,显示出农户种地热情没有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然而这很可能是因为调查区域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83.1%的农民所在地没有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而且在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区中,积极参与合作社的农民也仅有45.5%,这一制度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促进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对宾县3个乡的问卷调查,最终发现对农户种地积极性有较大影响的4个因素按影响力由大至小排序,分别为作物产量、作物纯收益、新品种与新技术、农业补贴和引导政策;影响较小的六个因素按影响力大小由小至大分别为劳动力数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成本、耕地质量、教育程度、承包地数量。简要归纳,农户的种地积极性对直接引起其收入和作物产量增长的因素比较敏感,对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敏感度较低。想要提高农户的种地积极性,就必须让农户切身感受到收入和作物产量增长。同时,对农户收入和作物产量有影响而因种种原因农民感受不强烈的因素,如农资价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也不应予以漠视。针对以上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户农业收入

农业收入多少是影响农户种地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农户的种地积极性只有在收入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保障,必须给予农户长期稳定的平均收入预期[10],如果从事农业经营的收入涨幅太小乃至降低,将严重影响农户的种地积极性。因此,要调动农户的种地积极性,必须做到使农户的农业收入稳步提高。农业补贴是我国农业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工具,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户收入起支撑作用的一项制度[11]。然而,现行农业补贴制度并没有引起农民收入的明显提高,也没有对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明显作用。当前,从总体看我国农业补贴标准普遍较低,为了实现农业补贴的目标,首要应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直接补贴的标准。其次,除粮食直补,在不偏离粮食市场价格过多和充分保障农户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格[12]。针对当前农资成本上涨过快,农民收入涨幅不大的问题,应当对现行的农资补贴制度进行调整,可以考虑将补贴额度与农资价格指数挂钩,使补贴在农资成本变化时及时调整,建立联动机制,以解决农资价格上涨造成农民的增产不增收问题。最后,还要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监管力度,做到专款专用,让农户真正获益。

4.2 加强新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作物产量

科技进步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加强优质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是提高作物产量,提升农户种地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研究区域农户重视良种的作用,但当前种子市场还存在品种过多、难以甄别优劣的问题。这需要相关种子管理部门严格管理种子市场,提供农民亟需的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满足农民对良种的需求。在宣传推广新品种同时,还需要农技部门增加对农民的农业教育投入,提高农民鉴别和选择新品种的能力,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积极推广与特定新品种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抗灾害技术,为农民提供从选种到栽种的全方位帮助。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单产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提高产量还有巨大潜力可供挖掘[13]。

4.3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程度较低,存在规模小、功能不全面等问题,没有能发挥出农业发展对它的现实需要[14]。调查结果也显示受访农户的种地积极性受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较小,表明了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育不健全的问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当前农业由小农分散经营的现状与市场化条件下农业规模经营需求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有助于降低农户分散经营时居高不下的投入成本,有助于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帮助农民增收。因此,虽然调查区域受访农户的感受不强,但是仍需要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通过典型示范,让农业切身感受到合作社的帮助。

[1] 谭术魁.农民为何撂荒耕地.中国土地科学,2001,15(5):34~38

[2] 杜文星,黄贤金.区域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差异及其驱动力研究——以上海南京市、泰州市、扬州市农户调查为例.资源科学,2005,27(6):90~94

[3] 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经济研究,1997,(2):37~42

[4] 刘凤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管理世界,2006,(9):71~79

[5] 张衍毓,王静,史衍玺,等.基于农户的耕地质量认识及其响应机制研究.资源科学,2006,28(2):74~80

[6] 田玉军,李秀彬,辛良杰,等.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对农地利用的影响——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9,24(3):370~376

[7] 戴魁根,任泽民,谢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三大举措——1020户农民水稻生产现状问卷调查.中国稻米,2007,(6):1~8

[8] 王永春,姜小若,王秀东,等.美国农民对生产者补贴项目的态度及启示.世界农业,2009,(1):19~22

[9] 宋刚,马俊驹.农民专业合作社若干问题研究——兼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浙江社会科学,2007,(5):59~65

[10] 钟甫宁,邢鹂.粮食单产波动的地区性差异及对策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3):16~19

[11] 侯玲玲,穆月英,张春晖.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7,(10):289~294

[12] 邹凤羽,国娜.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思考.农村经济,2009,(11):14~16

[13] 屈宝香,李文娟,钱静斐.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4):34~39

[14] 孙迪亮.农民合作社的十大功能.经济问题探索,2005,(1):91~93

猜你喜欢

宾县种地农资
种地钓鱼
智慧农业看“屏”种地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地方志书撰写之如何记述好“机构”
——仅针对“单摆浮搁”之撰写方式而言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
农民工月均收入超3000元,怪不得种地的农民少了
哈尔滨市宾县居仁镇东升苗木基地2012年春季绿化苗木销售价格表
《宾县电业志》编后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