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2014-05-27童喜洋
童喜洋
摘 要:本文通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词义推断的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文言实词;对称规则;语法知识;联想;语境;推断;文言文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66-01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
表意性强,变化性大。因此,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的推断技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汉字形声义的联系推断
中国文字是意音文字,形声义之间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条件。
(1)借助字形推断。如:“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间”,是个会意字,古写作“閒”从门从月,像月光从门缝中投入,由字形推知其义是“门缝”。
(2)借助形旁推断。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姬”形旁为“女”,与“女人”有关,根据语境可知“美姬”即美女。
(3)借助字音推断。如果从字词的本义解释不通,可考虑通假字,借助读音推断释义。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同“影”,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影子那样”。
二、根据对称规则推断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对应位置上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对。我们可以根据这一规律,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字与“用”字在对称的位置上,“以”也当“用”(被任用)讲。再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达”是“得志”,据此可反推知“穷”为“不得志”。又如“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周”是“周密”,就可反推“隙”是“不周密”“粗疏”的意思。
三、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用语法知识来推断
一个单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附加成分是“定状补”。掌握了他们的基本语法位置,如主语和宾语通常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词组充当,谓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由副词或表示时间、地点、状态、趋向的介宾结构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依据他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充当,故“渔樵”应为“捕鱼砍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是形容词,后面加上了代词“我”作宾语,所以“美”是动词,“认为------美”。
(3)吾得兄事之。
“兄”是名词,在句中作“事”的状语,表示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释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四、根据成语、课文联想推断
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文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实词词义的问题。如“讽帝大征四方奇计”中“讽”,联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知“讽”即“劝告”。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许多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因此,借助熟悉的成语词义,联系语境可推知实词的含义。
如“势拔五岳掩赤城”中“拔”字,由“出类拔萃”可推知为“超出”之意。“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中的“爽”,由“屡试不爽”,可知是“差错”的意思。
五、根据具体语境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大部分是一词多义,其义项灵活多变,采用逐词识记,这根本不可能,但我们可以结合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因为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如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李)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
(4)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至秦,竟死于秦而归丧。
(1)(2)句有两个“战败而亡”,根据上下文,前者与“战胜而得”相对,故“亡”应解释为“丧失”;后者与“革灭殆尽”相对,故“亡”应解释为“灭亡”。
(3)(4)句中都有“竟死“,必须依文推断,才能看出不同。前者应译为“一直到死”;后者译为“最终死亡”。
六、用词组法来推断词义
古代汉语多为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为双音节词。文言文中单音节词的含义大多可由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表示,如文言文中“书”即为“书信”;“齐人未附”中“附”是“归附”“归顺”;“齐人追亡逐北”中“北”是“败北”,指逃跑者。因此,我们在推断的过程中,可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代替文言文的单音节词。
总之,能否正确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直接关系着能否读懂文言文,而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的难度有所降低,特别是实词的考查一般不超出教材的范围,在平时的学习和应考中,若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就能轻松推断出文言实词的词义,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语文备考知识手册.
[1] 赢在高考.语文.
[3]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