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法,驱文句之病
2016-01-22祝善芳
摘 要:一些学生没有自主学习语法的意识,在语文学习中通常出现不辨词性、混淆字义字形、句子主干不明的状况。这样一来,语法基础不牢,错误的文句认知先入为主,让学生形成一种惯性的思维。因此,教师应从初中阶段对语法知识进行系统教学,让学生打好语法的底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有效教学
关于语法知识,它是字词句的结构规律,是规范、准确表达、交流的规则。因此,从长远考虑,初中语文教师要将语法教学纳入语文教学之中,可系统化地进行阐述,可渗入到课文篇章教学中,还可渗入到课外阅读,知识积累当中。总之,有字词句的地方就有语法,教师要抓住时机,摆渡学生通过语法这条大河。
一、系统教语法,为学奠基础
对于语法体系来说,它囊括多种语法知识元素,如常见的四种句式、单复句、短语的基本类型和词的词性等,这些都属于语法知识这一大系统、大集合中的元素。系统化的学习,可使学生不落片羽进行全面记忆、掌握。而且,系统化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抓住知识的脉络,为语文各个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语法的基本素养也随之形成。可以说,对语法系统化的教与学是教师及学生首先要做的,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让教师在教学之前整理出一个语法大纲,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这使教师在教学中不会失去方向,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坚定意志。
有些教师可能会为如何系统化的教语法而愁眉不展,所面临的问题不是知识本身的难易,而是如何有效地展开教学,就是所谓的如何使所运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最大的效用。一些教师逐一地满堂灌似的阐述语法知识,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还致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和排斥心理。教师应该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展语法教学。在这里,教师可将语法知识的主干画出来,用表格或是大括号的形式将所有的语法知识元素列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完成定义、例子、用法等语法知识元素下涵盖的小问题,并将表格或是大括号补填完整。分条罗列,比较清晰系统化的知识大纲被整理出来,为学生奠定语法知识理论基础,为其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实践创造了条件。
句子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语法规律,何为主语、谓语、宾语、宾补、状语、定语?都有怎样的用途?这些问题都需要初中学生加以掌握。但学生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有这些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列表或者用大括号对这一系列问题加以系统展现。以主语为例,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主语的定义;什么词可做主语;主语的意义类型;例句。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对问题的解答。主语是句子叙述的主体,是句子中要表达描述的人或物。可由名词、代词、数词、不定式、主语从句等表达。其意义类型可分为施事主语、工具主语、系事主语、处所主语等等。例句更是数不胜数,如“我和他打算去你家”。其中的“我和他”就是主语。这种教学方式将语法知识明晰系统地列出来,使学生对语法知识有大体的认识,指引学生有一个学习方向。而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寻求的知识有深刻的记忆,这为其语法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渗透语文篇章中,利用课文教语法
语文篇章承载很多语文基础知识,它是这些知识强大的语言背景,在课文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如同在水中学习如何不溺水,既有效,又令人记忆深刻。所以,教师可借助课文篇章中出现的短语、复句、复杂单句等实际例子进行语法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从渗透语法的例句切入教学,避免直接的从定义入手而引起的模糊感。但是,有许多教师将课文这一讲解基础知识可用到的教学资源单纯化,认为面对课文就要一心从内容中收获作者精神、情感、思想的食粮,并引导学生填饱自己的精神、情感、思想肚腹。教师完全忽略了课文中所含的大量语文基础信息,这意味着要错过这一基础知识教学资源,也意味着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与课文学习的脱节。这不利于学生对语法这一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有效的阅读,很可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混淆短语意思,对复句和复杂的单句理解错误,不能准确地理解内容、挖掘主题。所以,教师要将语法教学建立在课文教学之上,并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把握时机,进行精彩纷呈的语法教学。
例如《十三岁的际遇》这篇诗意盎然的课文,笔触细腻,展现出作者深厚的语文基础功底,包括语法的运用也比比皆是。如复杂单句的运用,学生如没有十足的语法功底是无法准确理解这些复杂单句的。如“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这句话所表现的意思很简单,但是被复杂的单句所笼罩,也变得不简单。在这里,教师可将课文内容与语法知识阐明相融合,启发学生对这一复杂单句进行成分划分,找到主干,梳理出主要信息。对于这一句,其主干信息是:誓言显得苍白无力。什么样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复杂单句的层次被划分明了,学生的理解则更为清晰透彻。除了句子,课文词汇当中也暗含语法知识。例如《巍巍中山陵》中短语罗列,如并列短语:断垣颓壁、烟消云散;如主谓短语:浓翠蔽日、草莽绵连;如偏正短语:相互映衬、大江之滨。在涉及到这些词的时候,教师可将其列出来,并进行成分分类,语法概念陈述,让学生随文而学。
三、渗透到课外学习中,利用拓展活动学语法
课堂上所能利用的教学时间是短暂的,完全不能承载下所有的语文知识类别的教学。所以,要向课堂之外求丰裕的时间,进行补充教学,巩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语法的教学,由于中考《考试纲要》没有将语法当做重点知识,教师便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考试能考到的知识的教学上,这是应试教育体制下无法规避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具有灵活思维,用合适的方式弥补这一缺失。将课外语文拓展活动作为学生语法学习的平台,唤醒学生对语法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法知识。
在这里可以有三种学习方式。一是分散式的自由探究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街头巷尾常会遇到的病句,找亲戚朋友常常不经意间会说的病句。由于是自由的,学生更加会深入生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形成有着自己标识的深刻记忆,在今后的语言运用中就会避免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错误。例如有学生举这样一个例子,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手拿出来”,这句话已成为一种习惯用语,没有人质疑它在语法中的正误。手是不能自己施动的,要有人支配,所以正确的说法应是:“把你的手拿出来。”
二是集体性的合作式学习。可以由教师组织改病句竞赛,让学生组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切磋和竞争,比一比哪小组既快又准。比赛结束之后,教师要找出各小组的错误,先让该小组成员进行修改,如果仍有错误,需让其他小组来修改。小组之间的竞争能够激发各个成员学习语法的热情。
三是集体性的探究式学习。例如教师在教学“对联六副”的时候,可让学生围绕教材或生活收集一些对联,并将这些对联分类,探究对联在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对于对联来说,长短不一,形式多样。即便如此,其自身要遵守的四个语法结构规则是绝对不能变的。教师可让学生对所搜集的对联进行观察,并探究这所说的四个语法结构特点。一些学生从语文教材上摘抄了一些名句,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一些学生从课外阅读课本中搜集了一些语句,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还有学生收集了一些春节对联,如“运道远近连通达,福禄礼祺禧祯祥”。当学生将这些对联分享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对联的语法结构特点。经过探究,学生概括出四点:一要字数相同,断句一致;二要音调相谐,平仄调和,仄起平收,才能抑扬顿挫,读来上口,这可以让学生自行感受;三要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虚词对虚词,且都在同一位置上;四要内容联系,上下意义贯通。在这一点上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对联学语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这对其今后的习作活动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语法知识不被列为中考考试范围,许多教师对语法的讲解开始松懈,越来越多的学生陷入语言学习的困惑当中,语文习作课堂上更是病句百出。这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致使学生在习作环节丢分严重。所以,教师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必须把语法教学提到征程上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效地对语法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月红.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之我见[J].语文天地,2012,(6).
[2]韩玉.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创新实践[J].课外语文,2013,(2).
作者简介:祝善芳(1976— ),女,安徽省巢湖市庙岗乡中心学校,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