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几个策略

2014-05-27刘萍青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拓展思维

刘萍青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

关键词:巧妙设疑;悬念导入;难深适宜;精准结合;拓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34-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一堂语文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教师善问,学生便思维主动,语文教学效果显著。那什么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

一、巧妙设疑,激发情趣

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能激发情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问时,老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语文知识。

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曾满怀激情地提出问题:“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而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下面就让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描写春天的?”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大大激发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思维。

二、悬念导入,启迪思维

悬念导入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能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地巧设悬念,把握好“导入新课”的这一教学环节,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探索新知识之中;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融洽关系中教学相长,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何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把握好“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呢?我认为教师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设置问题,构成悬念,引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期待。

如我在上《百合花》一课前,提问:同学们,如果你手中有一株百合花,会把它送给谁呢?为什么?当时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学生若有所思。后来,有学生说:“我会把它送给老师,因为你教给我许多东西。”有的说:“我会把它送给此时生病的朋友,祝他早日康复。”……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对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有了了解。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和理解到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发现文本之美,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文本直接对话。

三、难深适度,以生为本

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因此,教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从发展学生思维出发,从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5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调动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以及健康情感的培养。

比如教《一双手》一文时,我就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在书上找出答案——“天下第一奇手”。然后问:“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双手的?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深入分析,得出答案:运用了视觉和触觉,从理性上去感知,一层层写出了手的特征。最后,我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双手揭示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境界?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很容易理解。

四、精准结合,拓展思维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一种教学设计,一直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瓮”里引,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造性。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独特体验,甚至包容他们的种种失误。如在教学《风筝》时,当学生提到“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记当年‘精神扼杀的一幕”时,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渐渐地,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了。后来学习《咏雪》一文,学生就对用“空中撒盐”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展开讨论,有说“柳絮因风起”比“空中撒盐”更有神韵,有说“空中撒盐”比“柳絮因风起”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人见不到“柳絮因风起”,无法想象也享受不到这种美,还不如“空中撒盐”来得实在。

教师的提问还要有问题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要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可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再如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告诉学生:“有人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你认同吗?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又如学习寓言《智子疑邻》时还可以让学生从每个人物身上发掘寓意。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上课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时间。不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还要带着问题出课堂,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语文课堂本是精彩的课堂,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更不应该简单呆板、一成不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完善自己的提问技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必然就能催生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岑立广.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曾金秀.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J].成才之路.2011年19期.

[3] 刘晓玲.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拓展思维
解题教学中的“调味剂”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应用
从抓住“意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说起
五分钟微讲坛之拓展学生思维,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插图,语文创新教法中的“点睛”美
深度报道与记者的拓展思维关系
巧用多媒体,给中职语文教学增添一抹亮丽
利用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