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供应链风险源的识别与控制策略
2014-05-27刘荣娟赵道致
刘荣娟,赵道致
(1.天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2.天津工业大学 教务处,天津300387)
由于气候、环境和能源等方面的危机,低碳经济发展必将促使供应链成员企业向更加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转型,而转型必然伴随着不确定性和风险。笔者旨在探索低碳供应链风险识别方法和控制策略,为有效地控制供应链转型风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1 低碳供应链风险
低碳供应链是将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供应链各环节之中,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CO2排放效应,降低CO2排放量,使其达到最小值,同时考虑企业的盈利效益,合理地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终达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三赢”[1]。目前关于低碳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中碳足迹分布研究[2-5]、碳排放约束下生产经营决策研究[6-9]和碳排放约束下供应链结构研究[10-11]等几方面,而关于低碳供应链风险的研究却比较少。
低碳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供应链成员企业间严密的分工协作是供应链成功的关键,但是供应链成员企业都具有独立决策权,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完全控制其他企业的行为。供应链成员之间以及供应链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信息、知识以及碳资源的交换,成员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难免降低供应链整体绩效,如“双边际效应”,因此由于利益或道德的原因,可能使供应链延迟或中断,造成严重损失,因而供应链存在很大风险,而低碳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是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UTA 等[12]将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根源归纳为5 个因素:①供应链运行模式注重效率而非有效性;②供应链全球化;③集中生产和统一分销;④生产外包;⑤供应商数量减少。由此可知,供应链风险源除了单个企业内部,还有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且后者的不确定性更强,对风险的影响更大。因此,控制供应链风险的前提是分析成员企业间存在的风险源,并对其进行识别、评估,进而制定风险控制策略。
虽然孟炯等[13]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品低碳责任出发,运用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对低碳经济下供应链的风险规避与竞争进行了分析,但是低碳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应该关注利益分配机制、信息共享,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现有研究对低碳供应链风险的研究缺乏具体的逻辑框架,因此对低碳供应链风险源识别和控制策略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2 低碳供应链风险的识别框架
准确识别低碳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及其驱动因素,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供应链成功的关键。付加锋[14]认为,生产过程的低碳化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是与低碳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杨东红等[15]通过对闭环供应链主体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生产企业的低碳行为是闭环供应链碳行为的主要因素。
低碳供应链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区别于传统供应链:①企业生产受碳配额制约;②碳排放权具备交易属性,成为企业新型资源;③经济系统中出现了新型的提供低碳相关服务的经济主体,如能源管理公司、清洁能源科技供应商、碳资产管理公司、专业经纪商和碳交易服务提供商等,可以为生产企业提供碳减排技术指导,发布碳配额盈亏信息,提供碳交易平台;④供应链结构发生变化,供应链中出现了新型经济主体,且供应链成员借助碳交易相关企业群对碳排放权进行交易;⑤消费者价值中增加了对商品或服务减排程度的度量维度。低碳经济下供应链结构如图1 所示,供应链发展受到政治因素、政府规制、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等环境因素制约。
图1 低碳经济下供应链结构
对具体供应链成员企业而言,低碳供应链的风险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部分。系统外生风险变量主要包括自然风险、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和经济风险,外生风险对系统影响重大,容易造成系统中一个或多个链条的中断或引起物流、信息流、知识流、碳流和资金流的延迟,因此需要对外生变量进行监测、预测和控制;系统内生风险可分为供应风险、生产风险和销售风险,供应方和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供需不确定性,从而引发风险。低碳供应链系统的风险源识别与控制框架模型如图2 所示。
供应链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供应链系统风险源可能来自系统内部,也可能来自系统外部。根据风险对供应链链条影响程度的不同,将风险分为中断风险和延迟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低碳供应链系统风险源分析如表1 所示。
3 低碳供应链风险控制策略
3.1 供应风险与供应商管理策略
3.1.1 供应商选择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产品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商品存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供应链成员企业的选择特别重要,尤其是供应商评价、供应商选择、供应商数量的确定等方面。在掌握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分析原材料对企业经营的重要程度,依据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供应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由于企业生产受碳排放量约束,同时消费者有低碳消费诉求,因此供应商的选择受原料重要程度、供应商能力、采购成本、供应商诚信水平、供应商碳减排能力、供应链碳排放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图2 低碳供应链系统的风险源识别与控制框架模型
表1 低碳供应链风险源分析
3.1.2 供应商关系选择
企业间合作类型由松散到紧密分别是:市场、契约、股权控制,以及纵向一体化。不同的合作类型,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成本和管理水平。市场类型的管理成本最低,而纵向一体化类型的管理能力最强。企业间合作类型选择受采购成本、原料对企业经营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影响,而在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具有交易属性,因此供应商单位碳减排成本也是影响供应商关系选择的重要因素。
3.1.3 供应商管理库存
理论界和企业界均意识到库存是影响产品成本的关键因素,如何降低供应链整体的库存量是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牛鞭效应原理可知,从供应到需求,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库存量依次增加,因此诸多学者进行研究之后认为由供应商保管库存可以有效降低库存量。但供应商管理库存之后,库存成本以及库存风险均会转嫁到供应商,如何激励供应商,使其更好地为其他成员企业服务也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1.4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供应链是由利益相关的多个独立经营的企业组成的共同体,供应链成员企业在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企业间也存在竞争,尤其是在低碳经济环境下,高生产对应高碳排放,因此如何吸引碳资源协调企业、碳排放低的企业、拥有碳减排技术企业等主体加入供应链是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供应链成员企业运作,促进供应链整体低碳化运营。
3.2 运作风险与供应链协调策略
3.2.1 信息共享
供应链运作风险来自系统中的不确定性,而信息不对称是不确定性的根源所在。因此在供应链范围内共享信息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另外在供应链范围内共享碳减排信息,可以在供应链范围内优化碳资源配置。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咨询公司、非营利机构、碳交易相关企业等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平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生产受碳配额约束,由于成员企业碳减排能力不同,碳减排成本存在差异,因此在信息共享前提下,碳配额可以在供应链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在满足整体碳约束条件下,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3.2.2 激励机制
通过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达到以下目标:规范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行为,有效降低败德风险;使供应链成员企业均有利可图,实现共赢;供应链成员分摊供应链风险。
3.3 需求风险与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3.3.1 销售渠道选择
需求不确定性是影响需求风险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收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的需求信息是关键。传统的销售渠道由生产企业、一级分销商、二级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等共同组成,由于生产企业与用户之间有多个节点企业,因此需求信息存在失真现象,从而引发需求风险。
网络营销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已经受到普遍认可。由于消除了中间商,销售成本、库存成本降低,从而销售价格大幅度降低,受到终端消费者的欢迎。但是,由于网络营销模式依赖配送,因此受物流企业制约,货品丢失、损坏的风险加大。
因此,B2B 和B2C 各有不同风险源,它们共同构成双渠道销售的模式将长期共存。企业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特点、用户需求特征、合作物流企业能力等因素,降低风险,选择适合的销售渠道。
3.3.2 客户关系管理
在双渠道销售模式下,企业客户分为两类,分别是分销商和最终用户。学者们针对客户关系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如通过设定批发和零售差异化价格、差异化产品型号、差异化售后服务等,维持双渠道经营模式,从而同时满足两类客户需求。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客户有了低碳诉求,因此企业在运营决策时需要加强自身的碳减排能力。
3.4 其他方面
影响低碳供应链风险的还有两大类关键企业,他们贯穿于供应、生产、销售始终,分别是提供运输、配送业务的物流企业和提供碳交易平台的相关企业。
物流企业在原材料供应、企业内部运作流程优化设计、销售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物流企业的选择对供应链发展至关重要。物流企业的非合理操作可能带来供应链延迟甚至中断风险,因此需要认真选择、有效监管。
提供碳交易平台的相关企业是在低碳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群体,他们具有供应链成员企业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极易引发败德风险,因此迫切需要非营利机构的监管。
4 结论
虽然目前关于低碳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少,但低碳供应链的思想可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低碳供应链风险管理提供较好的理论指导,并值得深入研究。笔者在分析低碳供应链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基于低碳供应链的视角,设计了低碳供应链系统的风险源识别与控制框架,并提出了供应链风险控制策略。今后需要对具体策略进行量化分析,为企业实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1]李媛.低碳供应链发展及运营新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3(2):33 -36.
[2]BRAITHWAITE A,KNIVETT D. Evaluating a supply chain's carbon footprint[J].Logistics & Transport Focus,2009,11(1):18 -22.
[3]KESKIN N,PLAMBECK E L.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ccounting:allocating emissions from processes to co -products[R].[S.l.]:Stanford GSB,2011.
[4]SUNDARKANI B,DE S R,GOH M,et al. Modeling carbon footprint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0,128(1):43 -50.
[5]CARO F,CORBETT C,TAN T,et al. Carbon-optimal and carbon - neutral supply chains[R]. UCLA:Anderso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2011.
[6]BENJAAFAR S,LI Y,DASKIN M. Carbon footpri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s:insights from simple models[R].[S.l.]: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10.
[7]HOEN K,TAN T,FRANSOO J,et al.Effect of carbon emission regulations on transport mode selection under stochastic demand[R]. Netherlands: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
[8]HOEN K,TAN T,FRANSOO J,et al.Effect of carbon emission regulations on transport mode selection in supply chains[R]. Netherlands: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0.
[9]HOEN K,TAN T,FRANSOO J,et al. Switching transport modes to meet voluntary carbon emission targets[R]. Netherlands: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
[10]CHOLETTE S,VENKAT K. The energy and carbon intensity of wine distribution:a study of logistical options for delivering wine to consumer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17(16):1401 -1413.
[11]DU S,MA F,FU Z,et al.Game-theoretic analysis for an emission-dependent supply chain in a "capand- trade" system[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11(2):344 -352.
[12]UTA J,HELE N,MARTIN C.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outlining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3,6(4):205 -208.
[13]孟炯,郭春霞.基于产品低碳责任的供应链风险与竞争分析[J].软科学,2012,26(9):30 -33.
[14]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38 -43.
[15]杨东红,王伟,孙彦彬,等.闭环供应链主体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2012,34 (4):711 -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