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2014-05-26谢琛
谢琛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第一感受者;情境讲述;肢体语言;视听结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48-01
一、教师应该成为音乐的第一感受者
音乐是一个抽象的事物,它可以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给人无尽想像的空间,带来美感。因此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理解作品。首先她必须正确地理解作品,了解作品的内涵,知道是给人们带来的什么?或者是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时,老师必须静下心来,细细聆听,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品。而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她要把音乐作品中复杂的元素,在自我消化的基础上用简短、浅显的故事把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组织起来,传递给孩子们,从而让孩子去了解作品。这也是幼儿园老师与小 、初中的音乐老师的不同之处。一个人的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音乐活动中,听觉注意力是听觉的组织者;音乐记忆力是音乐思维活动的基础;而想象力是幼儿张开翅膀神奇的想象;思维能力则是智力的核心,经过分析、概括、归纳等思维,进而全面的认识事物。老师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元素,从而发展各种能力。
二、通过情境讲述来帮助幼儿理解作品
一段优美的音乐介绍给孩子,最常见的方法莫过于对他们进行情境性地讲述了。老师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给孩子传达音乐的美。如律动《海底世界》。在音乐的开头一段中,声音是从低到高,逐渐增强。老师就可以引导幼儿:“一群小鱼游来了,近了、近了……”。这时,老师可以双手合十,用动作代表鱼群的由远及近,让孩子深刻理解乐曲由低到高的过程。乐曲是ABA的形式,B段音乐显得比较沉重、低沉,老师用语言提问的方式来引导:“为什么这段乐曲听起来这么沉重?是代表大海中的哪种动物?”通过语言情境地讲述,帮助幼儿理解B段乐曲的意思。第三段仍然是A段的重现。老师同样用语言来帮助幼儿理解:躲起来的小鱼看见鲨鱼游走了,它们也游到其他地方去了。“这时的乐曲由高到低,老师可以这样描述“游远了,远了……”通过这样的一段语言描述,能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涵了。
三、肢体语言加深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肢体语言既把动作元素加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动作来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体验其中的情感。如:大班的《三只熊》是由三个性质各异的独立小曲组成。教师提示幼儿音乐是表现三种熊,然后提出问题:哪一是表现大熊笨拙懒散的步态,哪一是表现小熊跳舞的愉快心情,哪一是表现小小熊骑车穿梭时的灵巧和敏捷。带着问题让幼儿来欣赏分辨音乐,并让幼儿学学这三只熊不同的神态和心情。这种方法,是启发幼儿边听边动脑筋去想,把注意力引到音乐作品上来,启发幼儿自己去想,去探索。欣赏后,老师和幼儿还可以进行交流,给幼儿充分表达内心感受机会,让幼儿表现出来。
四、结合视听教学手段,辅助提升作品内涵
视听结合法是指在给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带来一定困难时,这时可以加入一些视、听觉方面教具。如VCD音乐光盘,画,头饰,玩具,PPT课件等。采用视听觉的辅助,给幼儿感受音乐旋律、节奏带来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欣赏《啄木鸟》乐曲时,其中有一段是讲述啄木鸟在为苹果树啄虫。在啄虫时是很有节奏的,但在欣赏这段音乐时幼儿较难分辨,这时教师就利用苹果树教具,将音乐中节奏以树洞的形式画在每棵苹果树上,老师边让幼儿听音乐,边以啄木鸟的身份演示教具中的啄洞节奏,使幼儿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很快就理解了音乐中的节奏;《欢乐颂》这首乐曲,是贝多芬著作,原歌词是著名诗人歌德所作,为便于幼儿理解和参与由集体改填了新词,歌词中有描述蓝天、白云、太阳、小鸟、鱼等。在幼儿欣赏时,教师可以一边出示这些图片一边让幼儿欣赏音乐,使幼儿视听结合,来便于幼儿理解音乐。这种直观教具是发展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向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是通过多种教学来引导、培养幼儿欣赏音乐。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应重视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音乐内容,不能忽视欣赏,要通过欣赏音乐来扩大幼儿的音乐眼界,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提高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审美情趣与审美情感,感受音乐欣赏活动带来的愉悦和创造乐趣。教师在活动中要给幼儿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能力得到不同提高,让音乐真正成为孩子们一生中的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