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语文教学的几种模式
2014-05-26韩永恒
韩永恒
内容摘要:在当下的教育界,语文教学可谓花样百出,出现了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教学模式。其中,问题式教学、线索式教学、以生为本式教学是影响最广的三种模式,但它们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关键词:语文 教学模式 反思
当下,教育界关于语文教学可谓众说纷纭。教改多年,出现了一些教育名家,他们以其独特的教学思维居于语文教育的潮头。通过回顾和反省,即可发现当下的语文教学所呈现的模式是多样的,同样也是有章可循的。总的来说,有如下几种模式:
第一,问题式教学。
所谓问题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课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来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这种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这样的:首先,教师会用多媒体将问题投放到大屏幕上;其次,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来阅读课文;最后,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析,并且进一步深入研讨课文。
以《祥林嫂》为例,一位老师为让学生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变化设置了如下问题:
祥林嫂初到鲁镇时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祥林嫂再嫁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何变化?反映了什么?
祥林嫂临死时肖像有何变化?说明什么?
整整一堂课,老师和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有问有答,由浅入深,学生也确实通过这些问题了解了祥林嫂,并体会了她命运的悲剧性。
但是这样的课堂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几个问题就能涵盖得了吗?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最后学生无非就是要靠拢到老师的答案上去。试想,这样貌似“完美”的课堂难道不还是老师在控制学生的思想?至于孩子们的想法早已埋没在了教师的标准答案中。
第二,线索式教学。
余映潮先生曾经在《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线索式思路》一文中,详细阐述过线索式教学的呈现形式,并对这种教学形式大加赞赏。他还现身说法,将《祝福》这篇文章用线索式教学方法串联起来。他先是抓住“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一点,并将其作为全文线索。然后让学生据此找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①丽春之日,丈夫夭折;②孟春之日,被迫再嫁;③暮春之日,痛失爱子;④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整个教学设计一目了然,清晰自然,可以说效果是不错的。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问题在于“从一而终”,缺乏旁逸斜出。对于一篇课文,一条线索真的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吗?
有相当多的名师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来教学,最主要还是思路清晰,但我们还是要问,看上去清晰明了的语文课堂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吗?线索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是非常方便的,教师容易控制学生,但是学生也只能在线索范围内跳舞,难以得到更大发挥。
第三,以生为本式教学。
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又称为生本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往的师本位教学而言的。按照生本专家郭思乐的说法,“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这种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度高,的确改变了以往语文教育沉闷的气氛,让语文课堂动了起来。但是我常常在想,对于有些散文或者诗歌,经过一节课轰轰烈烈的讨论之后,同学们心中能积淀多少文学素养?是静静地体会重要,还是踊跃的辩论重要?对于一些应该仔细品味的优美文段,难道我们不应该和学生一起静静思索吗?
当然,以上三种模式并不能完全涵盖当下语文教学“琳琅满目”的现状。但不管怎样,每一种教学形式,一旦成为模式,都会面临一系列问题。
90年代,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年龄很大的老师我至今仍记得。他当时的教学方法在现在看来可谓非常老土。每一篇课文他都会边读边讲,有时候读一句讲一句,有时候读完一段再作点评。如果语段特别出色,他会让我们自己读,并说说看法。读到幽默处,我们一起笑;快意处,个个激情燃烧。他的讲课就是这样,不遗漏任何片段,也不追求外在效果。老师提问不多,说与不说我们自愿,老师不会为了某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苛求学生冥思苦想。
这些年我们的课改一直闹得沸沸扬扬,但有时候走得太远,倒不如回过头去看看起点。真正的语文课不应太热烈,气氛只是表象,要让学生沉下心来;不应太有条理,语文不是那种条条框框很分明的学科。语文是一种无穷,零零散散的语言,引出海阔天空的意境。
(作者单位:广州外国语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