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视域下的中国人
2014-05-26刘明宇
刘明宇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德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也亟待深入发展。然而由于地域文化,传统习俗的不同,两国人民之间存在这很深的误解。本文通过解读《Die Langnasen》一书,来介绍中德两国交流合作的历史传统,两国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差异以及两国人民对彼此的看法,尤其要探讨德国人对中国社会的误解以及解决这种误解的途径,即进一步的,全面的,友好真诚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中德两国;认识与误解;文化交流
在当今世界,合作与发展是不变的主题。中国和德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虽然在过去的岁月中,曾经出现过误会与不快,但相信随着交流的深入,中德两国会找到问题所在,化解误会。《Die Langnasen》这本书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德两国人们之间由陌生到熟识的过程。这是一部成功的著作,它列举了很多普通民众的切实感受,用来佐证两国人民对对方的看法。因此也能够寓教于乐,深入探讨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误解。
一、中德两国交流的历史
中德两国人民的最初接触要追溯到十三世纪,当时,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蒙古人的天下,蒙古人的帝国幅员辽阔,因此也给东西方的交流提供了陆地上的便利。丝绸之路将中国同俄罗斯和波斯链接了起来,很多欧洲人都通过这条路到达了传说中富饶美丽的中国。据史料记载,1253年已经有传教士从北京返回法国,并且在他的报告中,讲到北京当时已经有很多国外使者,其中就包括德国人。但是历史上记录的第一个有实名的到达中国的德国人是来自巴伐利亚的Johannes Schiltberger。“他在十字军东征时攻打奥斯曼人,在战败后先后被奥斯曼人和蒙古人俘虏,并被带往中国。在被俘三十年后,他有幸回到了故土,并且在1473年出版了他的自传,记录了这段传奇的经历。”
二、中德两国文化习俗上的差别
首先,德国是法律的国家,中国是道德的国家。法律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是无关紧要的,但是他们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德国人认为,这是法律,我就要遵守。但是中国人则认为,虽然这是法律,但是这个法律并不道德,所以可以不去遵守它。
其次,德国人用头脑思考,而中国人用心思考。在中国人看来,德国人是很固执的,他们的性格过于耿直,因而也让人难以亲近。与之相反,中国人的思维则很灵活,待人接物也更熱情。一位来自北京的钢琴家曾说:“德国人所缺少的品格,在我们中国人中却又太多了,而我们中国人所缺少的品质,在德国人中也太多了。”[1]德国人遵循严谨的纪律,做事苛求完美;而我们中国人并不很看重纪律性,很多时候做事比较随意。我们中国人经常情难自禁,并且并不知道该如何发泄自己的情感。在这一点上,德国人和我们完全不同。他们用头脑思考,严谨坚定,因而也缺少了对于感情的敏感度。这一点在音乐艺术领域的表现很明显。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钢琴家讲述了他的一个有趣的经历。他曾经在德国为一队来自不同国家的外交官演奏肖邦和贝多芬的作品。在演出结束后,波兰的大使他表示祝贺,并且当着大家的面声称没有任何一个德国演奏家能像这位中国演奏家一样出色的演奏肖邦的作品。而德方代表当时也毫不客气的反讥道,也没有任何一位波兰演奏家能像这位中国演奏家一样出色的弹奏贝多芬的曲子。这样的玩笑话其实背后隐藏着中德两国情感的不同,和波兰一样,中国人情感更丰沛。我们热爱浪漫主义风格的艺术,比如在我们悠久的绘画和诗歌艺术传统中,唐诗和抽象的山水画是中国人比较偏爱的元素。在这一点上,德国人和我们截然不同,德国人艺术以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为代表,其特点是壮观,严谨,富有激情但是却缺少浪漫情怀。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衡量一家餐馆的标准并不是用餐环境安静与否,而是菜品的味道如何。每一位中国人,无论贫困与否,都是一位美食家,都可以用最简单的作料烧制出最美味的菜肴。和中国人不同,德国人用耳朵享受。他们喜欢在安静的环境用餐,而且这种对安静的要求也蔓延到生活的各个场所。
中国人是文字游戏的高手,喜欢运用夸张的辞藻,德国人并不能体会这种游戏的乐趣与幽默之处。中国人的礼貌之处还表现在称赞别人以及自我谦虚。中国人喜欢称赞别人的优点,对对方的缺点则只字不提,同时,中国人并不会主动表现自己,而是将自己的态度放的很低。所以德国人并不会从中国人那里得到直接的批评,这也使得中德两国人民在交往时,气氛往往很愉悦。中国人当然也会表达批评意见,当和同事,朋友,家人在一起时,中国人就会畅所欲言,表达对国家,社会的不满情绪。和中国人相反,德国人在自己的圈子里,并不会表达对国家社会的批评,而是会说积极方面。但是在公共的场合和对外的场合,德国人的批评毫不留情。德国报刊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德国报刊喜欢刊登耸人听闻的消息。如果一场矿难只有六个遇难者,他们会报导成六十个人。但是中国的报刊则会尽量报道积极的一面,以免引发社会动乱。
三、通过交流与合作来化解误解
德国人对中国社会的误解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我们国家社会的民主程度不高。中国的封建历史很长,政治制度的瓦解不代表生活传统也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相对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而言,民主社会还只是个婴儿。当今中国社会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中国人一直没有放弃努力改变。只不过,以中国人的性格,对我们来说更适合的缓慢而扎实的,和平的演变,而不是以社会动荡为代价的激烈的政治运动。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社会问题也就更复杂,因此不能将西方的民主演变直接套用过来。
第二个方面就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三十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现代化都市平地而起,其建筑风格大多摒弃了传统风格,而是更靠近西方现代化风格,现代化的交通系统也逐渐完善了起来,虽然所有的交通设施都是最先进的,但交通系统仍然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变化最多的要数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的年轻人已经无法想象他们的父辈祖辈是如何生活的了。”[1]这种飞速的发展也让西方社会感到害怕。在德国的媒体上出现了这样的词汇“gelbe Spione”,意思是黄色间谍,指中国的留学生来到西方盗取先进技术。黄先生的经历正是这一点的写照。一次他在德国的一家酒馆吧台前喝酒,邻座的男人和他攀谈了几句后表达了对日本的喜爱,黄先生当然会解释说自己是中国人,谁知那位德国人立马变了脸,他说自己从媒体上得知中国人都是素质很低的间谍,说完他就转身离去了。黄先生哭笑不得,他不明白为什么那位德国人为什么要盲目的相信媒体,而不是和一位真正的中国人聊聊,来了解真实情况呢。其实这种恐惧情绪是完全没有必要存在的。
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很仰慕德国,也愿意通过和德国的交流合作来促进双方的友谊。这种友好的关系在过去十年一直持续升温,中国人很欢迎德国人来中国作客,每个中国人都了解一点德国的特色,比如说德国的思想家,德国的音乐,德国商品,德国的足球。或许更多的交流能够让德国人也看到中国社会的积极一面,看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结束语
德国人一直是中国人的朋友,这种友好的关系在过去十年一直持续升温,中国人很欢迎德国人来中国作客,每个中国人都了解一点德国的特色,比如说德国的思想家,德国的音乐,德国商品,德国的足球。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人毫无疑问走了很多弯路,也犯了很多错误。德国人有着敏锐的鉴别是非的能力,因此中国人很希望得到德国人的支持,并且希望进一步的交流合作来化解误会,加固友情。
参考文献:
[1]关愚谦, 海佩春. 《Die Langnasen》[M], Frankfurt: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GmbH, 2009.
[2]蒋传秀.《Das Deutschlandbild der Chinesen》[J]. 德国研究, 2009(03).
[3]Hans Schiltberger, Karl Friedrich Neumann. 《Reisen Des Johann Schiltberger aus München in Europa, Asien, Und Afirka》[M]. Bayern: Selbstverlag, 1985 .
[4]Karl-Heinz Pohl.《China für Anf?nger》[M], Freiburg: Herder Verlag GmbH, 2008.
[5] 姚宝.德国简史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