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探讨

2014-05-26谢旻君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红山文化探讨

摘 要: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出现勾云形玉器。其出土的总数已达20余件,包含两个基本主题―勾角和小凸,利用勾角和小凸不同方式的组合构成了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各种形态,这又是它独特的功能、人们的思想与背后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笔者由此出发简略的探讨了勾云造型的由来、造型、功能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

关键词: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探讨

红山文化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自1971年内蒙古三星他拉发现的著名的C形玉龙起,大量具有特色的玉器出土,闻名中外。它不仅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巅峰,也开创了我国古玉文化的先河。特别是其中的勾云形玉器,其形成神秘莫测,其造型变化多端。本文就据一些资料和笔者自己的认识来探讨一下关于勾云形玉器。

一、勾云形玉器的构型特点

所谓勾云形玉器,一般它的器体为扁平的长方形,中心镂空一弯钩,四角对称地向外呈卷云勾状,在正面或两面琢磨出与器体轮廓走向一致的浅凹槽,造型与纹饰都颇具特色。最早发现于阜新胡头沟和凌源三官甸子的红山文化墓葬中(如图)。

(一)勾云形玉器造型的分类

对于勾云形玉器通常造型,薄片状长方形或椭圆形,中部为圆形镂空作勾云状盘卷,体外向四面伸出弯曲的云尾状,有的形成明显的直钩状,勾云边缘多成薄刃状;有的为一侧滚圆,一侧薄刃状,外伸的勾云为4或5个。器物体外一侧有2至3个方形或倭角的小突,有的两侧都有,呈对称或非对称排列。器物上部有两个可供系挂的小孔,多数为两面对钻而成。上部没有两孔的此类器物中,背部有4个对穿的孔,应为缝系用孔。虽然此类器物伸出的云尾钩状略有差异,但整体形状均近似于旋转的流云。如下图。

(此为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出土。青绿色玉,各部位都显宽大,长边两侧边不对称,一长一短;正面磨出瓦沟纹,背面分别顺长、短边横钻四鼻状孔,依短边两两相对。此佩出土状况明确,位于墓主人右下臂内侧右胸下部,为竖置,且反面朝上。据此有人推测这类器的功能非一般所认为的佩饰,而是单独存在可能与斧钺类有关的器物。)

到了紅山文化晚期,又有另一种勾云形变形玉器产生。均为略带倭角的长方形薄片状。中部为兽面形,双目为圆形的镂空眼,双眉亦作弯弧形镂空状。上部整体似头冠,两边有两个角或是耳类的尖状小突起,正中有一个两面对钻的系孔。器物两端各有一个横向开口,有的开口不透,有的似鸟嘴形。器物下部是一排齿牙,齿牙为5~9齿,由两边两个略内弯的单齿和中部3~7个双齿组成。器物边缘皆作刃状处理。此类器物名称比较杂乱,民间叫它鬼脸佩,文界多称其为勾云形佩,亦有人称其为饕餮纹佩或齿形佩,所有称呼都有依据,但又不完全确切。佩饰的中间部分,也是器物最传神部位,添加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如下图。

(这件是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7号墓出土。为迄今所知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大的一件。深绿色玉间有黄瑕斑。体甚长却很薄,有正反面之分,反面略内弧,正反面均饰瓦勾沟纹,正面纹饰较规整。纹饰依体形而盘卷曲折,尤其是因光线照射角度不同而使玉质的明暗变化极为明显。在纹饰间透雕以小圆孔和窄条形镂孔,外形对称。此佩出土时为竖置,反面朝上。其用途则与权杖一类物有关。)

第三种勾云形器的造型就是是第一、二类的变种和延伸。孔既非平衡器物的双孔,也不是垂直器物的单孔,最大的可能是勾云形佩残器改版。根据造型看,应是由勾云形佩衍生出的鸟纹形佩。属于用勾云形的方式来表现变形凤鸟造型。

(这件玉勾云鸟形佩玉料呈黄绿色,系片状玉,形似一鸟,长尾上卷,中间镂空一卷云形与器形相对应,随形磨出不明显的浅凹槽,边缘又斜磨出钝刃,四周有不规划的勾云头,有的上卷,有的下卷,底部有两个小孔,可从穿绳佩戴。经考古发掘的勾云形佩多置于人胸部内前,可见是一种佩挂项饰。造型仿照鸟的形态,简单神似。勾云形器突出地反映了红山文化玉器的工艺特点。此件勾云形佩为红山玉器典型器之一。)

(二)构型演变

我仅仅将常见的勾云形玉器按形态分为三类,并没研究为何有此演变,不过将早期配饰的和晚期的相对比,早期勾云形器变形抽象,勾云形器的设计造型,一般采用动物原形,从造型上看,基本上能看出变体的动物轮廓,较为注重夸张写意。一般器物造型平面上光素无纹饰;而晚期勾云形器注重写实,晚期勾云形器所设计鸟、凤、龙、动物造型都注重写实性,真实具体,生动形象,特别是后期勾云形器在下端磨有3、5、7不等数量的齿。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且不说是由繁到简还是由简到繁,从先民们的想法出发,早期人们对动植物的认识很浅薄,或者说在他们眼中动物的力量是高于人类的,所以在勾云形器中动物变形是夸张的;又或是人们仅仅觉得将龙体进行改造会在表达自身意愿的同时达到一定美观效果;再或者人们将天空的云做参考物而设计,与动植物无关。到晚期,动物形象的体现更明显、更真实,说明他们对其认识更深刻,想象力也更丰富,不再拘泥与外表而是注重内涵,懂得如何运用器物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由雕工、玉质也可看出,他们将权力与之联系到了一起。

(三)勾云形玉器的由来

勾云形器造型奇异,既变化多样,又有内在的统一规律,出土与传世数量也很多,因此从红山文化玉器被确认之后,勾云形器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成为学术探讨的热点,关于勾云形玉器的由来有众多学说和推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许多学者认为勾云形玉器是由动物演变而来,如:龙、凤、鸟、鹿、饕餮等。

2)有学者提出云气说,认为勾云形与其是“勾形和环曲形的结合体,表现出云气的流动感和运动感”,而它的镂空则是“表现云气内部的空灵状态”。

3)后来出现了玫瑰花形说,与红山文化的一种以玫瑰花为原型的彩陶花纹图案有关。

4)还有一种在兽面纹的基础上总结出勾云形器就是繁简不一的旋目神面,带齿兽面纹佩是其完全式造型,而典型的勾云形佩则是其简化形式。

而关于其构型演化过程的说法也有两种:

1)认为是由繁向简发展,即由带齿兽面纹玉佩演化成典型的勾云形玉佩。

2)另一种认为是由简向繁发展,即由典型的勾云形玉佩演化成带齿兽面纹玉佩。

二、对玉器中勾云形构成的探讨

笔者也了解了一些相关资料,但是感觉许多说法都是针对其几何形状和其自身某些因素来研究的,如基本上从造型的样式方面展开想象、联想和推测,进而划分类型、判断早晚。 从几何形状和自身因素探究是必须的,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设计与制作任何一件器物的造型时,必然会从它的使用功能出发,物以致用。勾云形器造型奇异,而且早期到晚期其形态有所变化,一定和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及其特殊用途有关。在研究它的时候,也应该从它的使用功能与社会背景方面来思考。

(一)构成与功能

仔细观察这些构型,发现这些形状都极富对称性,虽然当时的玉质不佳,但对于新石器时代的工艺来说,其雕刻技术已经达到极其精湛。其实,从这些勾云形玉器形状看来,它与动物形态有着密切联系,比如许多勾云形器件中外伸的勾云,有的像龙,有的像凤、有的又如鹿角,是多种动物外形的变形体。特别是到了红山文化晚期,如兽面或者飞鸟面的镂刻以及下部的齿状结构更能与动物联系到一起。反观红山出土的典型C形龙,就会发现勾云形玉佩都部分结构是由此龙形演化而来的。

如图,右图是在左图基础上扩展了一个对称的部分,加以拓展,说明红山先民们已经把平衡和美感结合起来了。一件器物,不论是实用品还是艺术品,其造型与形式的设计及制作,都是从它的实际功能出发,而这种功能又取决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有人说过“在我们把原始艺术当作研究对象来审视的时候,我们必须自觉地走进原始人所独有的‘文化情景中去,用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感知原始艺术品……才能对原始艺术品作出较为符合原始人所感知的原意的理解和阐释。” 红山文化不仅是原始文化的一个分支,更是多种文化的一种融合,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而且更重要的是那时是部落群体到古国时代的过渡,在原始人的生活里,在采集、狩猎等活动中,人类与动植物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于原始人来说动植物不可缺少,食用与衣着都少不了动植物。不仅仅如此,人们经常遭到其他野兽的攻击,希望能够像凤一样飞起来,像龙一样腾空,像强大的动物一样,以避免受到伤害;人们过着农耕的生活,又希望能借助强大的力量轻易地捕捉到猎物。把动植物神化、人格化,从而对动植物进行崇拜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中华龙成为人们崇拜的重要象征。

这些勾云形玉器大多置于棺内尸骨的胸部和腹部,穿孔的一面朝外、竖向放置,而且都出自文化遗址的中心大墓,墓主必定是部落的首领或大人物。平时作为权力、地位和等级的象征。但显然不是佩挂在身上的,因为都比较重,携带不方便。而衍变出勾云形玉佩后,即可以继承、玉龙的宗教、权力属性,又便于携带,挂在胸前,神秘、权威、美观,不禁使人产生联想——明清时期的官服胸部的图案的作用与此相似。 这说明了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佩戴装饰物,况且当时人们崇拜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认为只有像它们一样拥有强盛的力量才能拥有实力与权力,这种构型的器物很可能是神权与王权的象征以及通神的灵物,也就是说它们很可能是用来祭祀或拜天所用的。这恰好说明了其构成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构成与社会文化

從社会文化的另一方面来思考,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红山文化时期是母系氏族的全盛期,晚期才向父系氏族过渡。而这种构型恰恰体现了女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感与柔和圆滑感,像云一样柔软自由。也就是说,勾云形玉佩是以云纹为蓝本而演化来的。因为云这种纹饰在古人看来势一种螺旋与涡卷形态,充满流动感与运动感,可以无限旋转扩大,正如无限延续的时光与生命一样伟大,对生命的生成和发展,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云纹的产生是人类怀着对生命诞生的崇拜、对死亡的畏惧,而祈祷生命无限延续的图腾纹。勾云形玉的摹状云气,可能与古代餐玉升遐之思想有关。

《楚辞·远游》云:“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说餐玉可以升天,勾云形玉是古人对云气升天的信仰。

从这个思想角度来看,云气说法也是成立的。反观红山文化,这个时期应该是五帝的起始期,五帝的第一帝是黄帝,但这些勾云形玉器到底是否是在黄帝墓中发现的还不能确定,我们知道的是,玉器是一种物质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该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时代特征。《大戴礼·帝系》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黄帝是我国北方发展起来的一些氏族和部落的祖先。《左传·昭公十七年》服虔注:“黄帝受命得景云之瑞。”以云名官,有青云氏、缙云氏、白云氏、黑云氏、黄云氏诸名。黄帝也许对云这种气象有特殊的偏爱,所以勾云形佩或许与黄帝以云名官有关。从功能方面来说,这也可能是为被册封者所佩带的标志。勾云形佩上部有两个挂系孔或背面有4个对穿的缝系孔,上部两孔者可为缝挂系两用,而背面四孔者均为缝系之用,为帽冠或服饰等明显部位上表明身份的标志性佩饰。

其实,还可以从其它许多方面看问题,从细节入手,会得出许多有趣的结果。实际上以上总结的构型形成理念是相辅相成的,有谓其云气舒卷如《卿云歌》之言,亦有谓为红山人祷雨所佩,或主张勾云纹是从兽面形佩所演化,表现的是龙而不是云。其实,古代人的自然崇拜与生命气象,云和龙是分不开的,故有“云从龙”之说,不论是动物兽面还是自然气象中的云气都是红山先民们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希冀和崇拜,这也许也是后代出现云龙纹的原因。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解释,那许多学者各执己见的观点其实都交于一点了。

参考文献:

[1]周晓晶:《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研究回顾》 辽宁省博物馆,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刘国祥:《红花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考古1998年第5期。

[3]陆思贤:《“勾云形玉佩”的形状结构及寓意的思想内容》,海洋出版社,1991。

[4]杜金鹏:《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探讨》,考古1998年第5期。

[5]吕军,栾兆鹏:《关于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物春秋2001年第1期。

作者简介:谢旻君(1987-),女,湖北武汉人,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材料及工艺学学士学位,并获得华中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双学位。从事宝玉石鉴定工作4年,现就职于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担任专业课教师。

猜你喜欢

红山文化探讨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及相关问题研究
红山文化英译立项研究现状
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红山文化两大人物造像系统功能分析
赤峰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地位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