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学生学习的金钥匙
2014-05-26曹黛瑛
曹黛瑛
摘 要:倾听,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本文从课堂学习中“倾听”的现状分析入手,关注“倾听”的价值,重点研究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三大策略:一是规范“倾听”的具体要求,二是创设“倾听”的有效情境,三是搭建“倾听”的训练平台,旨在提高倾听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课堂学习;倾听能力;策略
倾听,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一个人不善于倾听,就会影响他的学习,影响对知识的吸收和智力发展,还影响到他能否与其他人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与各种文化的广泛交流,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交际作用也愈加明显,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也愈显重要。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这样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对此,教育者应负主要责任。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承担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责任。”因此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倾听习惯,提高倾听能力。
一、课堂学习中学生“倾听”现状
“听、说、读、写”是学生需掌握的四种能力,但是在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往往更多地关注怎么说、怎么读、怎么写,而忽视了怎么听。
一次我上《芦花荡》,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具体表现,学生阅读片刻就有很多人举手了:
生1:在大女孩责怪小女孩洗脸时,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里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
生2:第21段,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这里也表现了老头子的自信。
生3:当女孩子挂花时老头子说:“他打不着我们!”女孩子都已经挂花了,老头子还这么說,说明他平时就是一个过于自信的人。
生4:第18段,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有几个同学马上说:“说过了。”
这一课堂学习交流中,因为问题很简单,很快就能从文中找到老头子的具体表现,因此举手的学生很多,都抢着回答,我发现第四位同学发言的欲望很强,以致没听清别的同学的回答。
类似不会倾听的现象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如一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这位同学是如何回答的,或是只想着自己如何回答,或是还没等同学回答完就急急地把手举起来了,还有的学生是游离课堂不在听课。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善于倾听。
二、提高“倾听”能力的价值
(一)倾听是人们日常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提出的倾听目标是:“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交流、协作、共事,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善于倾听还有助于与他人建立起一种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倾听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和前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倾听,是指“把感官、感情和智力综合起来,寻求其含义和理解的智力和情感过程。” 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听是信息的输入,说是信息的输出,因此倾听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能准确表达,才能更好地互动交流。
(三)倾听是摄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学习和日常交往中,对信息的接收,听占了百分之四十五,而读只占了百分之十六。可见,听是摄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科学习时,“听”自然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会倾听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倾听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之一,倾听习惯的养成对于学业以及知识的获得质量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提高“倾听”能力的策略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倾听”虽无形,却往往交融于口头表达和各种师生交流活动之中。“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它往往包含着复杂的智力活动,与听者的知识水平、智力素质、生活阅历等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师要规范具体的倾听要求,通过各种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一)规范“倾听”要求
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学会听。”可学生对于“认真听”没有具体的概念,所以教师要提出具体的倾听要求。
1.坐姿端正。读课文时,坐姿要端正,双手捧书,眼睛要看着书;听老师讲课时,精神要饱满,不能趴在课桌上,不能托着脑袋,显得懒懒散散;站起来发言时要身体挺拔,看着老师,神情大方。
2.听讲专注。听老师讲课时,要听清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倾听时要注视老师,集中注意力听,要能听懂老师的意思,认为老师讲的在理时能微笑点头以示赞同,认为老师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要敢于质疑。
3.听课虚心。听同学发言要耐心听完,要思考,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并和自己的观点作比较,不要随意插嘴,要听完同学的发言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持有不同观点时,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自己发言时要做到不重复他人的观点。要善于发现同学发言的闪光点,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要虚心,但也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
教师经常如此要求,不断地意识强化,学生就会慢慢地重视倾听,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创设“倾听”的有效情境
言语交际学告诉我们:“在交际过程中,交际环境对于言语表达和理解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和语义上的补衬作用,这就要求交际双方都把握好交际环境,力求说(或写)、听(或读)都与之相吻合。”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倾听的有效情境,激发学生认真倾听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听。
1. 示范激励——平等地倾听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的教学要体现民主,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引领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不摆架子,给学生以亲切和蔼的形象,要多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和老师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教师在课堂倾听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教师既要积极鼓励学生,又要做到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学生回答时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学生,学生回答有误时教师要帮助其指出错误之处,学生回答不流畅时教师要鼓励他不急慢慢来,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不要随意打断要听完整,学生回答精彩时教师要毫不吝啬地大加表扬,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以及老师对他的尊重。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的一句话是:“我们本来就是来学习的,不要怕说错,说错了也没关系。”当发言不积极的学生或是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偶尔举手时,我一定会首先给予其发言机会,并大大表扬他。
在教学《蜡烛》时,我让学生说说“令你感动的地方”,学生大多会找老妇人的行为,被老妇人不顾生命危险,冒死埋葬红军烈士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但有一位学生找的句子是“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他被感动的原因是德国人没有炸死老妇人。他的回答引来了同学们的哄笑,显然,这位同学对这一句子解读有误,他显得很难为情,但是我却表扬了他:“徐健,你能积极动脑积极发言,老师要表扬你,虽然你理解错了,但是却给了大家思考学习的机会。”这位学生听了不再害羞,其他学生听了更激起了发言的热情。
如果在班级中形成了平等的倾听氛围,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并且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师生之间的关系自然会变得融洽。
2.趣味激发——愉悦地倾听
愉悦的课堂能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愉悦的情境里会乐意倾听。教师要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是组织几个活动高潮,多角度不断地吸引学生的倾听注意力,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愉悦情境中趣味横生,悬念于怀,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倾听的学习状态。
我在教学《珍珠鸟》时,准备了一组法国女孩蒂皮与野生动物大象、狮子、鸵鸟等和谐相处的图片来导入新课。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欣赏这一组图片,图片边自动播放,我边向学生介绍蒂皮的故事。故事和图片都很吸引学生,学生很感兴趣地听我讲蒂皮与野生动物亲密相处的故事,此时引入新课已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较好。在这一课上,我还安排了“换位体验,品味真情”这一环节:
请同学们变换角色,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鸟儿的天地,把自己当成珍珠鸟,试着为鸟儿们配上鸟语,做一回真情播音员。
方式:四人小组合作扮演珍珠鸟一家三口,另外一人当导演。
话题一:小珍珠鸟第一次要飞出鸟笼时,鳥爸爸和鸟妈妈与小鸟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谈话呢?
话题二: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小鸟就会立即飞回笼子里。请你猜测,小鸟飞回笼子后会和大鸟之间进行一场怎样的谈话?
在学生准备之前我还提了一个要求:在同学表演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表演完后要做简单的评价,说说他们的鸟语设计得是否合情合理?为什么?
这一设计马上吸引了学生,他们非常感兴趣,都迫不及待地分工排练。学生想象丰富而合理,表演也很积极,学生表演时其他学生也听得很认真,因为有了切身体会,情境愉悦,学生乐于倾听,有话可说,在评议过程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想,学习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想。
3.联系生活——真实地倾听
哲学家伽达默尔说:“真正的倾听要求倾听者在自己经验基础上展开理解。把对方言说中的意义可能性生成为现实性。” 教师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倾听情境,应将所教的内容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有切身的生活体验,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感悟、研究、发现,从而提高倾听的兴趣和能力。
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一个“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我先安排了一个“我的家乡的节日习俗”口语交际活动。我先要求学生分小组各自选择自己家乡的某一个节日,说说这个节日都有哪些习俗,要求说出这些习俗的具体特点,然后每组派2名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交流。班里学生有不少来自外省或是外县市的,各地的习俗还是蛮多的,即使是同一种节日,习俗也有些许差别,且话题来自于生活,学生有真实的感受,大家也很希望能了解别的地方的习俗,所以在交流时学生很愿意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在交流时也比较自然流畅。
(三)搭建“倾听”的训练平台
倾听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也是一种意志的锻炼。语文教师要借助课堂,寻找课堂学习中“倾听”训练的平台,
反复要求和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习惯,提高倾听的能力,真正掌握“倾听”这把学习的金钥匙!
1.在听记中定向训练
听记是课堂上常用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倾听能力的高低是听记的前提,如果学生连听记的内容都不清楚,他又该如何落笔呢?所以在听记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如听写词语时,教师一般是报一个词语学生写一个词语,为了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词语听记法,如连续报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且不重复;听写四字短语时则采取报前两个字或后两个字,要求学生写整个短语,如“美不胜收”,教师报“美不”,学生写“美不胜收”;还可以报一个词要求学生写这个词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在这样的听写过程中,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倾听,我要求学生倾听要有“痕迹”,即要求学生上课时边听讲边要养成记录的习惯,要求听到哪儿,记到哪儿。而且我尽量不重复,告诉学生只讲一遍,教会学生完整地听一句话,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听和记。课后,我还不定时检查学生的书本和笔记本,促使学生将倾听进行到底。
2.在朗读中渗透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经常的,教师可根据需要安排不同的朗读,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如分角色表演朗读,凡出现多个人物且对话较多的的文章都可以分角色表演朗读,尤其是一些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性强的文章,学生很喜欢这样朗读,如《金色花》、《变色龙》、《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的叔叔于勒》等。不参与朗读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布置倾听任务,如读完后对这些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
上《羚羊木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把木雕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可爸爸妈妈要我把木雕要回来,于是双方发生了矛盾,在查问木雕部分,矛盾激化了。请同学们速读1—15和24自然段,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这部分涉及到四个人物的对话,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自由组合,练习对话。然后大家推荐两个小组来进行比赛。学生准备3分钟后进行比赛,不参加比赛的同学则当评委老师了,我给出了三条评分标准,做到一条给一颗星,做到几条给几颗,并且要求评委老师点评。这样的分角色朗读无论是朗读的学生还是倾听的学生,都会认真倾听。
又如开火车接龙朗读,可以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朗读,前一个读完后一个接着读,可以老师指定内容,也可以老师随意叫停,然后后面的学生接着读,也可以分组轮流朗读,这样的朗读比较适合较长的文章,因为文章长,学生齐读时间长就会疲倦,学生似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影响朗读效果,倾听能力更是无从训练起。以上两种朗读方法都要求学生必须专注倾听,否则轮到自己朗读时会漏读或多读。
还可以听读,学生不看课文听老师朗读或是听课文录音,听之前教师一定要提出倾听要求和倾听任务,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学习效果。如我在上《雷电颂》时,让学生不看课文静心倾听配乐录音朗诵,边听边想象屈原的神情动作心理;在上《天上的街市》时,要求学生边听录音朗读边用笔勾画出诗歌的节奏、重音。这里既是倾听习惯的养成,也是对自己倾听能力的提升。
3.在换位中体验训练
换位体验法是运用角色换位,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进行直觉的情感体验,激发情感的共鸣。在阅读课文时,让学生充当角色,进入文本,进行换位想象,在换位体验中倾注情感,体验文本人物的情感历程,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当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时,学生常会因新鲜感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换位体验是一种非常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的教学方法,如上文提到的教学《珍珠鸟》时设计的“换位体验,品味真情”这一环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珍珠鸟,站在鸟儿的角度,揣摩鸟儿的心理,学生因为感兴趣,所以倾听效果好,表达效果好,学习效果也好。
又如在教学《老王》时,为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感受老王的处境和心境,我选择文中的一段文字:“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要求学生口头把这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讲给坐在他车上的杨绛听。我给学生开头:“唉!……”记得第一位学生倾诉得不好,还搞错了人称,第二位学生就有了进步,但是倾诉的语气还不够符合老王,等到第三位同学,进步多了,连用了几个“唉”,把老王的无奈痛苦表现得比较到位。我还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屏幕顯示文中的一段话:“有两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我请学生扮演老王,我扮演旁人,把这段话转换成人物对白,并且要求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动作要符合老王。
师:老王啊,你还好吗?孩子多大了?
生1:我没有孩子!
师:你老婆身体怎么样啊?
生2:我没有老婆!
师:哦,那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吗?
生3:有两个哥哥,唉,都已经死了。
师:那还有其他亲人吗?
生4:有两个侄儿,(摇摇头)唉,没出息。(再次摇摇头)再没有其他亲人了。
我一共问了四位学生,在这师生一问一答中,学生得认真倾听老师的问话,得快速组织文字,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表情来回答,学生在听了前一位学生的回答后有了借鉴,结果学生扮演的“老王”的回答一个比一个语气哀婉。不用老师再多讲,学生一听就能感受到老王这个无依无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三轮车夫处于怎样的孤独境地。这样的换位体验既提高了学生倾听的能力,又让学生具体感受到老王悲惨的生活。
4.在想象中补白训练
补白,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补充课文以外的内容,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处理方式。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甚至每一个句子中都有未写出来的地方,因此,文本就像一张布满空洞的鱼网”。如果教师能巧用文本进行补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抓住文本中“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让学生用丰富的想象来填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如《散步》一文,在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的情况下,“我”决定走大路,而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这期间妻子没有说一句话,我请学生给妻子设计一句话,面对这样的分歧,妻子会说什么呢?于是有了下面的课堂补白:
生:妻子说:“听爸爸的,走大路。”
师:这样说儿子也许会不高兴。
生:妻子说:“听爸爸的,走大路,回家给你做好吃的。”
生:这样也不太好,儿子不一定能哄住。
生:妻子说:“奶奶要走大路,我们就走大路,儿子,要懂事。”
生:不好,这么说奶奶会心里不舒服的,她会觉得委屈了孙子。
师:我也觉得不是很合适,那么妻子到底该怎么说才合适呢?妻子是怎样一个人?文章有提示吗?
生齐:有,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师:从这里看出妻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齐:贤惠。
师:那贤惠的媳妇会怎么说话呢?
生:妻子说:“爸爸想的跟我一样,就走大路。”
师:儿子恐怕还是不太高兴,最好妻子说的话令每一个人听了都舒服。
生:妻子说:“这次我们走大路,下次走小路。”
师:这句话说得不错了……
学生在这样的想象补白中必须认真倾听,听同学的补白,听老师的评价,然后自己想象妻子到底该怎样说才合适。这样逐渐培养倾听习惯,提高倾听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重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创设平等、愉悦、真实的倾听情境,搭建倾听的训练平台,有利于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提高倾听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摄取知识,使“倾听”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