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4-05-26侯美玲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子期钟子期伯牙

侯美玲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艺术的魅力”专题中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77字,5句话,语言凝炼典雅,内涵丰富,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艺术魅力,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说—讲—背”。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尽管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学生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但对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音乐和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解题质疑,导入课文

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它记载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生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伯牙绝弦》。(板书课题,齐读)

1.1明确学习目标,指名读

1.2师简述“绝”字的本意,追溯“绝”的小篆写法。

1.3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去追寻这段知音的传说。(师讲述故事背景)

【设计意图】从解“绝”的字义和介绍故事背景入手,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并以“伯牙为什么要绝弦”这一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故事的兴趣,也为下面的教学定下了一个诵读的基调。

2.朗读课文,体会韵味

2.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

2.2检查朗读:

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善哉”“峨峨兮”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哉”“兮”的意思,表示感叹的语气该怎么读呢?指导读好感叹语气。

3)指导读好其所在的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检查课文朗读:指名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5)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没有注释的三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6)齐读课文。

7)出示课件,播放音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古文学习的方法,先让全体学生读正确,从词到句,再自然过渡到篇。采用师生、生生合作读的形式,融有效的古文朗读指导于老师的范读之中,并以积极的评价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读懂读熟。

3.精读赏析,品味知音

3.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自己先练一练再指名说。

3.2体会知音的内涵,感受朋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艺术的魅力”专题中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77字,5句话,语言凝炼典雅,内涵丰富,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艺术魅力,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说—讲—背”。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尽管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学生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但对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學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音乐和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解题质疑,导入课文

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它记载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生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伯牙绝弦》。(板书课题,齐读)

1.1明确学习目标,指名读

1.2师简述“绝”字的本意,追溯“绝”的小篆写法。

1.3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去追寻这段知音的传说。(师讲述故事背景)

【设计意图】从解“绝”的字义和介绍故事背景入手,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并以“伯牙为什么要绝弦”这一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故事的兴趣,也为下面的教学定下了一个诵读的基调。

2.朗读课文,体会韵味

2.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

2.2检查朗读:

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善哉”“峨峨兮”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哉”“兮”的意思,表示感叹的语气该怎么读呢?指导读好感叹语气。

3)指导读好其所在的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检查课文朗读:指名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5)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没有注释的三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6)齐读课文。

7)出示课件,播放音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古文学习的方法,先让全体学生读正确,从词到句,再自然过渡到篇。采用师生、生生合作读的形式,融有效的古文朗读指导于老师的范读之中,并以积极的评价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读懂读熟。

3.精读赏析,品味知音

3.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自己先练一练再指名说。

3.2体会知音的内涵,感受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1)伯牙和子期之间那是怎样的一份深情厚谊啊!让我们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

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地赞叹——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导读。

2)理解这篇文章选取泰山、江河来写的真正用意。

同学们想一想,师:伯牙心里想的难道只是泰山的巍峨与江河的澎湃吗?视学情引导:诗人往往借物抒情,音乐家往往将自己的情怀倾注在琴声里,伯牙用琴声表达的是他——

出示:峨峨泰山般远大的—— ,洋洋江河般宽广的——。

3)拓展想象,师生角色对话,进行口头语言训练。出示“善哉, 兮若 ”的句式帮助学生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鼓琴,一个倾听”的情境,拓宽文本的思路。通过配乐,教师扮演伯牙,引导学生关注“善哉, 兮若 ”的形式,既深化了学生对“所念”与“必得”的理解,又巧妙地渗透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

5)写话训练: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你都生活在无边的寂寞和孤独中,没有人能听懂你的琴声,如今得遇钟子期这样懂你的朋友,此时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慨?学生练笔。指名说。

【设计意图】通过写话训练,激发了学生运用古文表达的欲望。既迁移运用了“善哉, 兮若 ”的语言表达形式,又巧妙地突破了“理解知音内涵”这一教学难点。

6)伯牙和子期就是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对伯牙来说,子期就是他的什么?(板书:知音)

3.3感悟失去知音之痛

1)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彼此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到汉阳江边再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就在相会之日,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出示: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导读句子。

3)古书中记载,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师生一起吟诵。

这真是人生何处觅知音,一曲肝肠断!

【设计意图】喜得知音,又痛失知音。前后两句形成强烈落差。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用煽情的语言,让学生反复读句子,沉浸于故事的“知音”文化中。后用资料拓展,伯牙绝弦谢知音的情意深深打动了学生。

4.熟读成诵,传唱知音

同学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短短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背诵古文,达成了本课“背诵课文”这一教学目标。曲终而意未尽,借一篇古文教学引导学生走向阅读经典文化之旅。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所念 必得

知 音

【設计意图】这一板书设计,内容简约,一目了然,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知音的难求,感受朋友间纯真的友谊。

友间的真挚情谊:

1)伯牙和子期之间那是怎样的一份深情厚谊啊!让我们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

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地赞叹——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导读。

2)理解这篇文章选取泰山、江河来写的真正用意。

同学们想一想,师:伯牙心里想的难道只是泰山的巍峨与江河的澎湃吗?视学情引导:诗人往往借物抒情,音乐家往往将自己的情怀倾注在琴声里,伯牙用琴声表达的是他——

出示:峨峨泰山般远大的—— ,洋洋江河般宽广的——。

3)拓展想象,师生角色对话,进行口头语言训练。出示“善哉, 兮若 ”的句式帮助学生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鼓琴,一个倾听”的情境,拓宽文本的思路。通过配乐,教师扮演伯牙,引导学生关注“善哉, 兮若 ”的形式,既深化了学生对“所念”与“必得”的理解,又巧妙地渗透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

5)写话训练: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你都生活在无边的寂寞和孤独中,没有人能听懂你的琴声,如今得遇钟子期这样懂你的朋友,此时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慨?学生练笔。指名说。

【设计意图】通过写话训练,激发了学生运用古文表达的欲望。既迁移运用了“善哉, 兮若 ”的语言表达形式,又巧妙地突破了“理解知音内涵”这一教学难点。

6)伯牙和子期就是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对伯牙来说,子期就是他的什么?(板书:知音)

3.3感悟失去知音之痛

1)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彼此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到汉阳江边再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就在相会之日,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出示: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导读句子。

3)古书中记载,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师生一起吟诵。

这真是人生何处觅知音,一曲肝肠断!

【设计意图】喜得知音,又痛失知音。前后两句形成强烈落差。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用煽情的语言,让学生反复读句子,沉浸于故事的“知音”文化中。后用资料拓展,伯牙绝弦谢知音的情意深深打动了学生。

4.熟读成诵,传唱知音

同学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短短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將这个故事传诵!(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背诵古文,达成了本课“背诵课文”这一教学目标。曲终而意未尽,借一篇古文教学引导学生走向阅读经典文化之旅。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所念 必得

知 音

【设计意图】这一板书设计,内容简约,一目了然,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知音的难求,感受朋友间纯真的友谊。

猜你喜欢

子期钟子期伯牙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知 音
何谓“知音”
转身①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伯牙子期
临街的窗
逝水无痕,爱情在零度激情中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