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
2014-05-26闫朝晴
闫朝晴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学生的计算速度慢,计算的正确率低等现状。很多老师认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开放的教学与基础的扎实是一对矛盾——一旦实施了教学的开放,就会丢失基础的扎实。我们二年级数学学科组专门就如何发展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近两年的尝试与探索、我们认为传统教学方法所强调的东西应当有所淡化.但不能完全放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倡导与新目标、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观念与方法。
一、重视有意义的计算,持之以恒
以在“数与计算”的学习中,强调概念、公式,注重算理与技能训练。特别是学生要反复计算大量的“式题”,但为什么计算,其结果意味着什么学生全然不知、新课程提倡让学牛“经历将…此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把计算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明确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如:教学中可以把“7”的认识设计成套圈游戏、7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人两部分,各个小朋友在游戏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7”的各种组成情况。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的基本技能。还应把口算练习和笔算练习相结合、复杂的笔算是由一系列口算组成的,口算的熟练有助于笔算的正确迅速。在口算练习中,还要十分重视养成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细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因此,我采用了每节课前做10道口算题,坚持每天做5道计算题,使口算练习和笔算练习相结合,以口算为基础,以口算促笔算。发展良好的计算能力。
二、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
常常听到许多家长和老师批评孩子:“你怎么就那么马虎?”在大家看来,马虎是孩子的天性,是无法克服的。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吗?
从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来讲,解题出错大致可以分为视觉性错误和干扰性错误两类。视觉性错误可造成学生抄题错误、计算前面忘记后面等。而干扰性错误则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其一,定势性干扰、如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他们凭着已有经验和感觉去解决问题
1.预设错误,防患于未然。
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设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并设计这样的例题,在发生错误之前提示学生、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把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的“1”忘记加上,就特意设计了这样一道题:27+35。先让学生猜一猜和的十位上是几?有的学生回答,十位上2+3=5、再让学生计算,当他们发现竖式中十位上还要加上个位进的“1”,应该是2+3+l:6时,老师故意将正确的答案判错,理由是与猜想不符。再给机会让学生纠正.引导他们自己发现猜想和的十位是“5”,而计算和的十位上却是“6”,增加的这个“1”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的。这样,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改正后,认识更加深刻,作业中正确率明显提高。教师平时还可以多积累一些典型题,如学生容易上当的、容易混淆的计算题。并要不断补充,因为各个班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
2.对比分析,加深认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因为生活经验不足或考虑问题不全面,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能简单地告诉了之,应巧妙引导,通过种种方法,让他们辨析正误。例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把8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一种办法是每2颗分一份,另一种分法是每4颗分一份、因为学生才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里两种分法的结果都是每份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因此几乎一半的学生判断这两种办法都对。我们没有急于评价,而是让他们阐述自己的理由。在双方激烈的争论中,学生明白了,此题不仅仅让我们判断是否是平均分,还要求分给4个同学,即规定了平均分成的份数,只有同时满足“平均分”和“分成4份”这两个条件的分法才是正确的答案.这种错误的产生实际上就是前面提出的“经验性干扰”,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注意力集中,兴奋适度的良好习惯才能克服。
3.互批互改,以赛激趣
学生解题成功后,‘欣喜之余往往伴着一种冲动,导致自身干扰增强,陶醉于胜利之中,从而忽视必要的检查,极可能出错。此时,教师可让同桌两人交换作业,刺激学生再度兴奋,通过交叉批改,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还可以将一个小组设为一个“数学门诊部”,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值班医生”,专门为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个别辅导,订正错题。这两种形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三、加强估算,发展数感
新课程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数感、数感可以理解为“数学地”思考。数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培养估算技能。
例如: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有这样一个例题“一个花瓶38元,一束鲜花24元,大约一共需要多少元?”面对这样的题目,首先应引导学生明确,该题不必具体算出需要多少钱,只需要估算就可以了。因为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差异性,他们的解题策略也各不相同。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畅所欲言:
学生交流结束,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这也是学生形成数感的具体过程。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掌握运算技能的前提下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数感在估算中真正得到培养。
四、在游戏中做好“思维体操”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因此,在低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予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我们利用扑克牌A—K代表13个数,可以进行加减练习(包括连加)。同理,也可将小正方体六个面上贴上数字.用掷色子的方法进行口算练习。這些游戏不仅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数学的快乐,而且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课中,还应适当穿插一些巧算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感受数学计算的奥妙无穷。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尝试与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运用与新目标、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就能实现教学开放和基础扎实的双赢。我将把我的研究所得实践于课堂教学之中,并将继续钻研,不断反思,与学生建立“伙伴型”的新型关系,让他们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参与、经历、探究、体验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