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2014-05-26宋美玲陶雪梅
宋美玲,陶雪梅,邓 珍
《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基础,与职业岗位需求密切相关。此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应用计算机构建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处理信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Wi nd o w s操作系统、O f f i c e办公软件及计算机网路基础与应用等,各部分内容之间既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
《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核心课,是其他课程及职业岗位必不可少的应用技能课,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但是与此同时,各种教学问题也不断涌现而来:
(一)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层次不齐
由于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情况影响,根据获取知识的要求及掌握程度,大学新生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少数学生已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他们对学习计算机基础没有压力;二是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习了文档的简单编辑,计算机网络的初步应用即查找资料、购物和网上聊天等,计算机基础知识还未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但他们很容易满足现状,自认为学习计算机基础就是为了玩玩游戏、聊聊天、查查资料、收发邮件就可以了;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山区,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他们很少接触到计算机,仅仅会打几个字,开关机等。对学习计算机基础充满好奇,但又有畏惧心理和自卑感。表1为广西某高职院校2012级入学新生进行计算机相关情况的调查结果统计(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
(二)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结合不够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注重于计算机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普适性和通识性,忽略了计算机基础的职业性,即忽略了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况且学生只掌握课本知识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必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之一。
表1 新生计算机相关情况的调查统计表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入校成绩低,基本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低,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自律力较差。采用现有的教学模式,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没有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甚者厌学逃课,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工作任务。这样的教学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学自然也无法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职教育与中等教育内容存在重复
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大约71%的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接触计算机,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中等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之间缺少交流沟通,导致在高职教育中教学内容容易出现重复。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呈现,也不利于更好地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每个高校基本上都拥有较稳定地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基本可以满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导致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更新,因此造成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
另外,有些高职院校将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标准,这也给计算机教师和学生误导,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过分注重一级考试,忽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任务驱动”的课程改革模式的构建
基于工学结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主要是把学校教学与岗位需求,行业的产品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结合起来,从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构成的教学目标出发,在教学时间、空间和内容上进行统筹,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围,将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计算机等级考试、顶岗实习实训、行业工作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起开放的、灵活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基于上述理论,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五大模块任务:一是Windows xp基本操作;二是Word操作;三是Excel操作;四是PPT操作:五是计算机网络基本操作。引入“任务驱动”模式进行分块教学。
(一)“任务驱动”模式的特点及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任务驱动”授课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两者平等对话,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教师促进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凸显个性发展。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引导,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考虑几个方面:课程本身的要求,专业发展的需要,行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在充分考虑行业需求、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满足行业岗位工作的需求,做到“毕业即能就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
(二)“任务驱动”模式的构建原则
教学任务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教学目标等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收集具有明确主题和活动内容的典型案例、项目任务等相关材料。在教学任务的选取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取的任务要贴近职业岗位需求和专业特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任务要按照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即从初学者到成长为职业专家的规律进行序列化,任务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另外,对工作任务要进行细分,分解出独立的几个具体的小任务,并对与具体工作任务相关的工作过程、内容、方法、要求,以及与其他工作任务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找出核心的技术知识和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
3.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围绕学生的需求,考虑集体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采取灵活的方式,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采取小组授课、个体辅导、团队合作、角色互换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评价内容与形式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评价主体要开放,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行业专家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可以将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评价方法多样化,可以采用答辩法、调查问卷法、研究性学习法、探究法、表现法等。
(三)“任务驱动”模式的实施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一般可分为六步走:
第一,选择合适任务。学生在初学阶段,可以选较为简单的任务。逐次增加难度,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拓展任务。
第二,根据任务情境,分析任务,制定方案。学生要将任务细化,分析每一部分所需的的素材及完成的时间安排等。
第三,搜集素材。
第四,实施任务。学生按照方案按时完成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指导,但师生的角色要把握好,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观察者、协调者、引导者。
第五,任务验收。可以采用学生先自评,再互评,最后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
第六,修改完善。根据反馈的评价结果,学生再进行修改完善。最后教师从完善后的任务中选取优秀作品进行任务成果展示讲评,通过作品展示使学生体验成就感。
(四)“任务驱动”模式的现实意义
基于工学结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引入任务驱动的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模式是针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的教育,主要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理念。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学习的技能可以直接在行业企业实习时期灵活运用,甚至就业后的相关应用都不成问题。
三、“任务驱动”模式的Word模块实施案例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学生的任务是个人简历的设计与制作。
任务情境:即将毕业,学生要找工作,每个求职学生都要携带个人简历到招聘现场应聘,简历要求有个人的基本信息,学习社会经历,就业意向等。版面布局要合理、美观、大方,图片要清晰可见,字体字号格式排版合理,内容要真实可靠。
分析任务:首先确定使用的软件是Word。其次是明确个人简历应该包含四大部分:封皮、自荐书、个人信息详表、各种荣誉证明材料等。然后细化任务,比如封皮包括图片,个人的基本信息——姓名、专业、毕业院校、联系方式等;自荐书要符合一定的格式,内容包含自我介绍、着重介绍个人的学前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个人社会经历、个人荣誉等;个人信息详表包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政治面貌、学历、专业、毕业院校、照片、特长爱好、工作经历、学习经历、社会实践、获得荣誉、取得证书、联系方式、应聘职务期望等。最后需要明确基本操作,制定方案。如插入图片,设置艺术字,字体设置,段落设置,插入表格等,以及每一部分需要的时间分配。
搜集素材:根据设计的版式搜索图片,查询自荐书的格式要求,准备个人信息数据及证明材料等。
制作个人简历:按照细化任务,分块制作——封皮、自荐书、个人信息表、证明材料的扫描件。对具体的操作步骤教师可以适时指导,但是不干涉设计方案的实施。作品验收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提出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图片版式设置不合理;字色与背景图没有色差,达不到凸显内容的目的;封皮包含的文字不易过多;自荐书格式不符合要求,内容太空洞,不够具体化,无法体现个人的优势;个人信息表内容不全,表格格式不够美观。
修改完善:学生根据提议,修改自己的作品。学生按期交作品,教师选取优秀作品展示。
[1]郭晓姝.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大众科技,2009,(8).
[2]蔡磊.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法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6).
[3]闫锋,达文娇.浅谈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J].改革与开放,2009,(8).
[4]赵杨飏.关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几点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5]李梦卿,周艳.工学结合的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6).
[6]龙德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