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
2014-05-26吴树生
吴树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这就是要求学生从事实、证据出发去探求结果。要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现科学的严谨性——大胆假设、谨慎求证。科学的本质是实证的,提高实证意识是最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教育价值。小学生科学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一、实证意识缺乏的现状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缺乏实证意识和行为是十分常见、相当普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盲目草率下结论,轻易建立科学概念
我们都知道科学真理科学概念是需要经过反复验证,经的起反复检验的。有很多问题表面看起来似乎和生活中学生所见的内容和想法是一致的,因此一旦达到的科学数据或者实验结果和学生的想法一致,他们就会很快得到结论。其实殊不知这种结论概念的建立是很片面和未经过反复验证的。
2、从众心理影响,质疑自己的数据
受到从众心理影响,造成很多时候学生不能把自己的真实观察表达出来,被掩埋在一部分学生或集体的回答交流之中。当班上有某位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提出正确的观点,数据或者结论的时候,特别是在这个数据得到老师的肯定之后,其他的学生马上就不会发表自己的数据,甚至把自己的数据改成优等生的数据或者说是老师肯定的数据。
3、数据和前概念矛盾,质疑实验不成功
通过实验所得到的证据与自己原来的想法相矛盾的时候,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只是简单地认为实验不成功。比如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多种材料的导电性时,部分实验小组的钥匙是导电的,两组的钥匙是不导电的,而该两组学生认为实验不成功,未进行具体的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二、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策略
(一)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实证意识
探究活动结束后,实验汇报阶段,当大部分同学对某一问题持相同的意见时,少数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常常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是盲从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这与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注重证据的科学素养是相违背的。经过调查表明,学生不愿提出不同的意见主要是缺乏信心,怕回答错了。老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蹲”下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告诉学生要敢于至于质疑,这是爱学习、思考的表现。在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时,你不要想回答错误后老师,同学会如何看你,而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对待其他同学的意见要持尊重的态度,如果回答错了也不要嘲讽别人;用赞赏的目光对待学生,对提出不同看法的学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要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在科学课上只有对看法的尊重,而没有对错误回答的指责。
(二)多做“证伪”实验,培养实证意识
小学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因此,科学的结论是可以被证实,证伪,重复检验的。然而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为了能够得到自己理想中的数据,往往用先入为主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实验操作。但是,我们的课堂中,做得最多的是“证实”实验。长期在这样的“证实”实验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其实证精神难有提升。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偶然出现几次“证伪”实验的出现,只有经历几次的证伪实验,学生对才能真正带着验证假设的思想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进行实验操作,也只有这样所谓的“反复验证”才能真正显现其真实的验证效果,否则充其量还只是一个假过程而已。
(三)正视意外数据,培养实证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在探究过程中出现意外数据是很正常的,引导学生明白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是对客观世界中人类未知领域的探究,是无法完全预知结果的。
当教学中出现意外数据的时候,教师要予以重视,可以提醒学生是否有新的发现。
如在教学中小车的运动速度和受到的拉力之间的关系时,如果不是所有的小组都支持拉动小车的力越大,小车行驶的速度就越快。我们就不能马上下定义说:拉动小车的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必须尊重事实!不下以偏概全的概念。
可以这样表述:“我们这节课的研究结果:7个小组的实验数据支持“拉动小车的力大,小车的运动速度快;拉动小车的力小,小车的运动速度慢。”1个小组的实验数据不支持这个说法。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继续实验研究。”当学生课外重新研究结束再把结论重新拿回班上公布分析。
总之,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既然科学是实证的,它就可以通过证实的、证伪的方法来得出结果,而且可以重复多次,是可检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小学生在做科学实验又不尊重事实现象发生。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让学生意识到在科学探究时不要唯师唯上而是要唯真,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
【作者单位:建德市明珠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