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指导策略

2014-05-26赵绪昌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纸片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赵绪昌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的确,“动手操作”犹如数学课堂的“强心剂”,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没有做好方法上的准备和操作中缺少有效地引导,并不是所有的动手操作都是有效的.其实,教师的组织、引导、调控是动手操作取得实效不可或缺的条件.如何在操作活动中加强引导,从而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案例谈谈看法.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操作的目的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质量,是影响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学生受年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等的限制,他们的学习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需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确立的.

首先,在操作活动中教师的主导表现在实践操作过程的设计上,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操作的步骤,设定操作的程序和规则,还要预设需要学生观察、思考的问题,切实增强操作的目的性.

其次,教师的主导还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上,应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与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媒体,让学生主动观察、讨论、探索知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口、脑、眼、手)参与教学,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案例1“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片断.

教师设计了以下操作:同学们的手中都有一把剪刀,请先剪一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个三角形纸片剪一刀,把它们拼成四边形,大家能做到吗?

生:能!

师:那么就请大家分小组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出哪些不同的四边形.

(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动手,不一会儿,各小组都有了结果.)

师:各小组都完成了吗?那好,我们一起来欣赏成果.

(各小组通过投影仪展示成果,发现所得到的都是一般的四边形.)

师:有没有拼出特殊四边形的?

生1:有!老师!

(生1展示出的是矩形,是沿着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剪了一刀而拼成的,但这并不是教师所“期望”的那种剪法.)

师:有没有同学拼出平行四边形?请举手!

(听到教师的提问,学生又开始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剪法.)

教师设计这个操作活动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将三角形纸片剪一刀后,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出三角中位线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结果由于操作目的不明确,学生并没有拼出平行四边形,而导致操作缺乏实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对于此案例,可以作如下修改,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

师:同学们的手中都有一把剪刀,请将三角形纸片剪一刀,把剪成的两张纸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课前发给各小组的一些三角形纸片是供大家不断尝试用的,剪之前可要先动动脑筋.

这样处理,可以节约剪三角形纸片的时间,同时缩小了所剪四边形的目标范围,从而减少了操作的盲目性,提高了操作的科学性.

2加强教师的引领意识,增强操作的规范性

尽管新课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倡导先试后讲,但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自主同样重要.没有引领,自主学习便会失去方向.相反,教师的适时点拨、启发,犹如画龙点睛,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超越发展.因此,学生操作时,教师必须有效的组织,在明确操作要求后,要合理安排活动,引导学生的操作有序地进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知道“为何做”、“做何事”、“怎么做”.

案例2“画三角形的高”的教学片断.

在学习“画三角形的高”时,如果三角形是常见的摆放,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画出它的高,但如果三角形的位置有变化,学生画高时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错误.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在教学“画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时,教师进行了以下设计.

首先,初步体验画高的方法.教师示范画高(如图1),让学生观察并明确画高的方法.教师问:哪一条是底边BC上的高?学生尝试画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形状与图1同).

师:很好!那么也就是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是两个全等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位置有关.

本例通过在操作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行探究,从而得到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这种问题设计形式体现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操作中生成结论”的教学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将数学知识和结论融于数学活动之中,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成了进行数学操作的过程,成了“做学问”的过程.在这里,教师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学生得到的数学知识是通过自己操作、观察、归纳得到的,因而掌握得更加牢固.

菱形判定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若让学生先记住结论,再生搬硬套地做题,肯定事倍功半.为此,教者设计了一个剪纸活动,让学生通过折、剪、拼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索新知,始终给学生以创造发挥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最终使学生能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并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动手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的确,“动手操作”犹如数学课堂的“强心剂”,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没有做好方法上的准备和操作中缺少有效地引导,并不是所有的动手操作都是有效的.其实,教师的组织、引导、调控是动手操作取得实效不可或缺的条件.如何在操作活动中加强引导,从而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案例谈谈看法.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操作的目的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质量,是影响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学生受年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等的限制,他们的学习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需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确立的.

首先,在操作活动中教师的主导表现在实践操作过程的设计上,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操作的步骤,设定操作的程序和规则,还要预设需要学生观察、思考的问题,切实增强操作的目的性.

其次,教师的主导还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上,应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与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媒体,让学生主动观察、讨论、探索知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口、脑、眼、手)参与教学,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案例1“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片断.

教师设计了以下操作:同学们的手中都有一把剪刀,请先剪一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个三角形纸片剪一刀,把它们拼成四边形,大家能做到吗?

生:能!

师:那么就请大家分小组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出哪些不同的四边形.

(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动手,不一会儿,各小组都有了结果.)

师:各小组都完成了吗?那好,我们一起来欣赏成果.

(各小组通过投影仪展示成果,发现所得到的都是一般的四边形.)

师:有没有拼出特殊四边形的?

生1:有!老师!

(生1展示出的是矩形,是沿着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剪了一刀而拼成的,但这并不是教师所“期望”的那种剪法.)

师:有没有同学拼出平行四边形?请举手!

(听到教师的提问,学生又开始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剪法.)

教师设计这个操作活动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将三角形纸片剪一刀后,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出三角中位线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结果由于操作目的不明确,学生并没有拼出平行四边形,而导致操作缺乏实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对于此案例,可以作如下修改,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

师:同学们的手中都有一把剪刀,请将三角形纸片剪一刀,把剪成的两张纸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课前发给各小组的一些三角形纸片是供大家不断尝试用的,剪之前可要先动动脑筋.

这样处理,可以节约剪三角形纸片的时间,同时缩小了所剪四边形的目标范围,从而减少了操作的盲目性,提高了操作的科学性.

2加强教师的引领意识,增强操作的规范性

尽管新课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倡导先试后讲,但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自主同样重要.没有引领,自主学习便会失去方向.相反,教师的适时点拨、启发,犹如画龙点睛,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超越发展.因此,学生操作时,教师必须有效的组织,在明确操作要求后,要合理安排活动,引导学生的操作有序地进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知道“为何做”、“做何事”、“怎么做”.

案例2“画三角形的高”的教学片断.

在学习“画三角形的高”时,如果三角形是常见的摆放,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画出它的高,但如果三角形的位置有变化,学生画高时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错误.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在教学“画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时,教师进行了以下设计.

首先,初步体验画高的方法.教师示范画高(如图1),让学生观察并明确画高的方法.教师问:哪一条是底边BC上的高?学生尝试画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形状与图1同).

师:很好!那么也就是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是两个全等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位置有关.

本例通过在操作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行探究,从而得到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这种问题设计形式体现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操作中生成结论”的教学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将数学知识和结论融于数学活动之中,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成了进行数学操作的过程,成了“做学问”的过程.在这里,教师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学生得到的数学知识是通过自己操作、观察、归纳得到的,因而掌握得更加牢固.

菱形判定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若让学生先记住结论,再生搬硬套地做题,肯定事倍功半.为此,教者设计了一个剪纸活动,让学生通过折、剪、拼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索新知,始终给学生以创造发挥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最终使学生能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并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动手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的确,“动手操作”犹如数学课堂的“强心剂”,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没有做好方法上的准备和操作中缺少有效地引导,并不是所有的动手操作都是有效的.其实,教师的组织、引导、调控是动手操作取得实效不可或缺的条件.如何在操作活动中加强引导,从而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案例谈谈看法.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操作的目的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质量,是影响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学生受年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等的限制,他们的学习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需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确立的.

首先,在操作活动中教师的主导表现在实践操作过程的设计上,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操作的步骤,设定操作的程序和规则,还要预设需要学生观察、思考的问题,切实增强操作的目的性.

其次,教师的主导还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上,应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与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媒体,让学生主动观察、讨论、探索知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口、脑、眼、手)参与教学,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案例1“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片断.

教师设计了以下操作:同学们的手中都有一把剪刀,请先剪一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个三角形纸片剪一刀,把它们拼成四边形,大家能做到吗?

生:能!

师:那么就请大家分小组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出哪些不同的四边形.

(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动手,不一会儿,各小组都有了结果.)

师:各小组都完成了吗?那好,我们一起来欣赏成果.

(各小组通过投影仪展示成果,发现所得到的都是一般的四边形.)

师:有没有拼出特殊四边形的?

生1:有!老师!

(生1展示出的是矩形,是沿着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剪了一刀而拼成的,但这并不是教师所“期望”的那种剪法.)

师:有没有同学拼出平行四边形?请举手!

(听到教师的提问,学生又开始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剪法.)

教师设计这个操作活动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将三角形纸片剪一刀后,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出三角中位线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结果由于操作目的不明确,学生并没有拼出平行四边形,而导致操作缺乏实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对于此案例,可以作如下修改,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

师:同学们的手中都有一把剪刀,请将三角形纸片剪一刀,把剪成的两张纸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课前发给各小组的一些三角形纸片是供大家不断尝试用的,剪之前可要先动动脑筋.

这样处理,可以节约剪三角形纸片的时间,同时缩小了所剪四边形的目标范围,从而减少了操作的盲目性,提高了操作的科学性.

2加强教师的引领意识,增强操作的规范性

尽管新课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倡导先试后讲,但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自主同样重要.没有引领,自主学习便会失去方向.相反,教师的适时点拨、启发,犹如画龙点睛,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超越发展.因此,学生操作时,教师必须有效的组织,在明确操作要求后,要合理安排活动,引导学生的操作有序地进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知道“为何做”、“做何事”、“怎么做”.

案例2“画三角形的高”的教学片断.

在学习“画三角形的高”时,如果三角形是常见的摆放,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画出它的高,但如果三角形的位置有变化,学生画高时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错误.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在教学“画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时,教师进行了以下设计.

首先,初步体验画高的方法.教师示范画高(如图1),让学生观察并明确画高的方法.教师问:哪一条是底边BC上的高?学生尝试画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形状与图1同).

师:很好!那么也就是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是两个全等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位置有关.

本例通过在操作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行探究,从而得到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这种问题设计形式体现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操作中生成结论”的教学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将数学知识和结论融于数学活动之中,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成了进行数学操作的过程,成了“做学问”的过程.在这里,教师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学生得到的数学知识是通过自己操作、观察、归纳得到的,因而掌握得更加牢固.

菱形判定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若让学生先记住结论,再生搬硬套地做题,肯定事倍功半.为此,教者设计了一个剪纸活动,让学生通过折、剪、拼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索新知,始终给学生以创造发挥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最终使学生能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并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动手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猜你喜欢

纸片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纸片也能托住水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四边形逆袭记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找图形
趣谈四边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