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教学的有效性
2014-05-26潘琦虹
潘琦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的每一篇课文都只有几幅图片资料和简单的云朵状的文字说明。针对这样的文本,我们该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从文本出发,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近感。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十分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陌生的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那么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就可以起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
我曾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中的第二主题《炎黄子孙的心愿》的第一部分《游子回家》。本课旨在通过帮助学生了解香港从被割让、被占领到回归的历史及一国两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香港历史离学生生活较遥远,只有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观看电视、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课上通过交流、合作,多媒体展示等途径,才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中,了解香港历史及回归盛况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不借助多媒体的演示是很难达到这课的教育目的的,多媒体的介入在我这一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例如,课堂上,在了解了香港被侵占的历史后,学生只有表面的认识,这时利用幻灯片放映出一张张历史的画面,灰蒙蒙的旧照片上显示着一个个历史的人物,那一张张浸染耻辱的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那一个个在殖民者统治下生活的中华儿女。看着这些图片,每个学生都沉默了,我知道这些图片已经烙入了学生的心中,他们感受到了祖国曾经的落后遭受到的打击、耻辱。
这个环节中形象、直观的图片展示,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得到巨大的视觉冲击,获得直观感受。
之后,通过视频把回归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许多同学激动了,有的发出长叹,有的鼓起掌笑了。接下去的亿万人民倒计时的开始:五、四、三、二、一……同学们也跟着喊了起来,当雄壮的国歌响彻天空,学生完全溶入在其中了,此时教育目的也达到了。
在了解回归的历史后,对于现在的香港,我同样又采用了最简单的幻灯片放映。景色怡人的维多利亚港湾,迷人的夜景,高耸的中银大厦,壮观的青马大桥……伴随着《东方之珠》音乐的再一次响起,学生再一次被征服了,面对着一幅幅如画的美景图,学生一声声赞叹,一次次鼓掌,一个个都情不自禁了。我想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如此直接简单地让学生获得此番感受。现在香港的繁荣昌盛已经不需要再用语言去描述了。
这一次教学,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把课堂展示的舞台还给学生,打造课堂生命的活力
在课外有了丰富的体验,回到课堂都急切地想展示自己的课前学习成果。通过课前引导学生根据收集材料的特点及小组成员的特长,落实汇报展示的任务,课堂上把展示的舞台还给学生,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我是小小主人翁》中的第二个活动主题《学做集体小主人》中的第六个课题《“法”在我身边》时, 我布置学生在课前进行了社区调查。
课堂教学时,我让学生利用课前社区调查的表格,交流汇报表格里的调查结果,当堂来了个“今日说法”。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当成今日说法的小主持人,先在小组里交流了表格内容,然后上台汇报。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他们对上台展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非常积极,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能对在社区调查中发现的法律问题或案例侃侃而谈,原本我所担心的法律法规的艰涩及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缺乏的特点在这样的展示中已不能再阻挡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在这样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能让学生充分表演、展示的舞台上,学生们对一些法律法规有了初步了解,对法律的认识更加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课前的调查与课堂上的交流汇报,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调查采访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次提升。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中,只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指导作用,学生们却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展示,无形中塑造了一个高效的课堂。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课堂展示的舞台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拓宽课程资源,从学校延伸到社会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那么,要引进什么样的生活资源,才能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呢?选择热点新闻、大家都关注的焦点话题显然是一条捷径。
还是以本人曾执教的《“法”在我身边》为例,设计之初,我本想以法律知识小竞赛导入,但几经研讨,我发现,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热点新闻、大家都关注的焦点话题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法”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课前活动中,我借助让学生观看《一“盐”难尽!》这个新闻视频引入课文,向学生提问:“课前视频中所看到的这股抢盐风潮也漫延到了石狮,听说一包盐的价格最高被炒到了20元。你身边的人有没有去抢盐?有没有买到高价盐?”这段视频中的新闻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是当时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学生的介入感非常强,再加上与他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的提问,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瞬间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马上变得活跃了。
在接下来的调查汇报环节设计中,我同样遵循着拓宽课程资源,从学校延伸到社会的设计思路,学生调查汇报的事件案例等绝大多数是发生在身边的热点新闻或焦点话题,说的兴致勃勃,听的全神贯注。
之后进入“现身说‘法”环节,课件再次出现视频,选取典型的例子(小学生上网吧、赌博等),再次抛出问题进行引导:“视频中出现了几种违法行为?你能说出他们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法规吗?”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在看、辩、思考人物做法的过程中认识身边的法,懂得在学校,在社会中守法的必要性与法律的强制性。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感情得到升华,不断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的法制观念也因此得到不断的强化。
可以说,拓宽课程资源,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件更具真实感,更能增强学生们的介入感,给他们营造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能更强烈地激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这也不失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石狮市凤里中心校宽仁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