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前知 关注生成
2014-05-26冯伟祥
冯伟祥
学生学习的效果受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同时,学习也是师生活生生互动的过程,师生又会生成一些新的疑问、新的想法,如教师能重视这些信息,科学利用,将会对课堂教学起到不可估量的效益。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它是学生生活的真实再现和理性提升,但是假如教师选取了不恰当的生活片段,或者学生很少经历过的事件作为活动的引子,学生接受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在指导学生开展“走进肥胖选题”过程中,为了引起学生对肥胖与健康的讨论,我设计了下列情节:
师语: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腰围也圆起来了。不过这可不是一件好事,大家一起来看大屏幕。PPT播放一段有关儿童过于肥胖接受医院治疗的新闻。
师语:如果新闻中的小叮当站在面前,请你对她说一句你现在最想说的话。
请2—3名学生回答
师语:肥胖带来了不少麻烦。据2011年苏州市国民素质监测报告:在6-16岁的青少年体质监测中,肥胖的人数与过去几年相比在快速上升。放眼我们的校园,每个班都有“小胖墩”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秘肥胖。开展活动的第一步是知道要开展什么活动。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选题。
设计意图:以小叮当这样肥胖人群就医的缩影引起大家对肥胖的关注,进而围绕肥胖开展讨论,学会提问,并在了解苏州市国民素质监测的情况中了解到肥胖人数的增加,进而关注我们身边的肥胖现象。
实际情况:学生对新闻中的小叮当说了很多:你太胖了、以后少吃点、他肯定喜欢吃油炸的…… 在说到苏州市国民素质监测数据时学生表情也很茫然,对每班的“小胖墩”现象并没有表现出认同感。
课后反思:学生对小叮当说了很多,但这些话适用的对象却是体态肥胖的人都能受用的,而且小叮当因肥胖去医院是极端的个例,在现实中此类事件不多,无法唤起学生的联想。其次,由于学生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学生对“素质监测”数据的触动性并不大,如改用学生身边的数据可能效果更佳。
新的教学设计修改成型为:
出示一张我校某班学生体育课跑步,一较胖学生被落下的照片和一胖学生大喊“我要减肥”口号的照片。
提问:图片1中的场景你碰到过吗?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小胖同学”被远远的落下这么一段距离?如果你遇到这位想要减肥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我们每年都会进行一次体质测试,其中就有测体重的,下表是我校五年级在三年间学生平均体重的变化。从表中你又看到了什么?你最关心肥胖的哪些问题?
修改意图:肥胖学生上体育课发生的状况体育课常遇到,自然会有很多真心实意的话说。时代的进步,爱美的节奏影响着学生,肥胖的学生对减肥的话题也时常能听到,让他们对着一个有意减肥的学生来说出自己的减肥观点是他们乐意的。
同时针对三年持续的的体质测试结果,特别是体重数据的变化更能直观地引起学生对肥胖人数增加的关注和思考。
实际情况:大家对肥胖学生跑步的思维打开了,关注到了肥胖对日常生活的不利方面;对于减肥,大家的话题集中在减肥的方式上;当大家看到三年间现五年级学生增的平均体重大于正常生长速度时大家惊呆了,对于肥胖的认识和思考也就更多了,所提的也广了。
反思提升:教学要重视和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前期知识对课堂教学达成度的双重作用,忽视了这些教学的隐性资源,教学很有可能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课堂“意外”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冲击,“课堂生成”是无法回避之一,教师要用敏锐眼光去抓住、用好这些意外,让“意外”为我所用,教学达成度必将会达到新的高度。
在“走进肥胖选题”中,同学们对“肥胖的标准”表现出兴奋的表情,我担心教时问题,将学生思绪拉回到了问题表述阶段。
设计意图:有了活动的问题后,就应进入“问题转化为课题”阶段
实际情况:学生还在“肥胖标准测试”的回味中,对于“问题转化为课题”阶段一直心不在焉。
课后反思:学生对于体重标准测试的关注恰是学生最真的表现,教师拉回学生的思维反制了课堂,何不顺学生所意,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然后寻找新环节的突破口。
修改后的教学思路调整为:
现在有了研究价值的问题,像这个话题是关于肥胖的标准。相信大家都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标准,下面用半分钟时间来测一下。
测下来觉得满意的举左手,觉得偏胖的举右手。
其实,“正确的减肥方式”对于大家更好的保持健康都有好处。
同时有必要了解“肥胖的诱因”、“肥胖的危险”、“肥胖的分类”等知识,不过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一般用“关于xxx的研究(调查)”表述。
下面请大家尝试着对其他的问题进行标准表述。
修改意图:兴趣是促进学习的有效途径,当教师意识到学生的兴趣与预设不符时不应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强硬推进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巧妙设计引导,同样也可以达到我们的目标。
实际情况: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学生仍为不管现在的体重如何都有必要了解肥胖的相关知识,教师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送到了正常教学的轨道。
反思提升:课堂是师生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意外的通道”,睿智教学,采取有效策略,使“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令人欣喜的精彩,课堂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态度,作为教师要顺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变化,重视学生的前期知识是展开教学的前期保障,而关注生成则是成就精彩课堂的有效举措。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