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探讨
2014-05-26黄国环
黄国环
摘 要: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文章主要探讨了现阶段推进新一轮城镇化建设问题。
关键词:新一轮;城镇化;建设;问题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未来的城镇化将是扩大内需及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最大的原动力,也是解决城乡发展失衡及推进改革的关键问题。
一、新时期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城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城镇化是地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及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内需及拉动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已处于城镇化快速提升阶段,今后20年的目标是每年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每年把1600万左右的农民转化为市民、20年要增加3亿多市民的综合性工程。我国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新增8万亿左右的投资,居民消费率可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可以促进GDP增长4~5个百分点。因此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最大的潜力,形成发展方式由投资主导、出口驱动向消费主导转变的坚实基础。小城镇是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在城乡过渡带、工农连接点上。是城乡连接枢纽,产业集聚平台,就业转移蓄水池,城乡统筹结合点。新时期加大对小城镇的建设,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城镇化过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地方政府也注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积极扶持城镇化发展,城镇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进展迅速。但是,制约小城镇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仍然存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城镇建设缺乏融资渠道,资金缺口大,制约了市政设施建设。县城主街区人行道狭窄,没有公用停车场,公共卫生设施不健全等影响了城镇发展。镇区道路、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城镇的承载能力和吸聚能力差。城镇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城镇管理尚存在“一治就好、一停就乱”的现象,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管理难以监管到位,损毁严重;县城物业管理缺乏,影响城镇宜居环境形象和城镇品位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城镇风格特色不够鲜明。有的城镇规划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清晰、不明确,不少镇的发展规划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不能真正形成独特的经济特色和产业风格。三是部分城镇“形象差”。镇区管理仍是困扰小城镇党委、政府的一道难题。主要原因是:城镇建设管理队伍不健全,管理经费没保证,职责不清晰;城镇管理体制不完善,机制没形成,镇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四是政策措施配套不完善。中央、省、市各级都命名了一批重点镇、中心镇和示范镇,但是没有强有力的扶持政策、资金。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紧缺,许多项目无法正常实施,严重影响城镇可持续发展。
三、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对策
城镇化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是诸多因素共生演化发展的过程,是推进人口聚居、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型城镇化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1.用高起点规划引领小城镇发展。建议省规划要高起点定位,做好基层的指导和引领工作。把握好四个重点:一是突出小城镇自身特点,体现自然特色、产业特色以及历史文化底蕴等。二是搞好小城镇功能分区,尽快实现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实现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流畅便捷。三是架构好小城镇框架,膨胀城镇规模,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小城镇聚集能力。四是搞好建筑设计,重视外观设计和色彩设计,要充分挖掘运用传统、独特的建筑元素,体现不同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和强烈时代特色,通过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各自的人文气息。
2.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城镇发展活力。深化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动员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实现城镇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有关各方权益和应承担的义务。对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推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式,转变政府职能,集中精力加强对公用事业的数量、质量、价格和服务的宏观监管。充分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改革,以经营城镇的理念,努力破解城镇化建设中的难题。以项目为龙头,实施捆绑式开发,促进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3.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动力。抓住我国经济总体转型、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全面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努力扩大中心城镇和镇域经济的总量。要加强城镇战略规划研究,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区域发展政策指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县域经济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耗能、节水型工业。建制镇、中心乡镇要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在继续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同时,依托城镇,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积极发展循环生产、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城镇和社会。
总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水平,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探索的重大课题。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推进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