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4-05-25袁婧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信教宗教信仰政治

袁婧

(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袁婧

(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选择之一。近年来,在我国的高校大学生里出现了宗教升温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介绍,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的几类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宗教信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建议

宗教是人类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宗教始终居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顶端,它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选择之一。在我国,各大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在家庭、环境和媒体的影响下,会接触到一些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当前,在我国的部分高校里,出现了部分学生信仰宗教的现象,且人数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不仅冲击了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简述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各类宗教出现了升温现象,不少青年大学生也加入到信教的行列中。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为敏感的群体,一方面求知欲强,对外界充满好奇;另一方面,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各类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在塑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类宗教文化传播的影响,进而产生好奇,逐渐转向信教。因此,客观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也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大学生群体出现宗教信仰危机。随着近年来“宗教升温”现象在我国大学生群里中的不断出现,各大高校已经将之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调研。多项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很多高校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有宗教信仰,还有部分学生正趋向于信仰宗教,信仰危机宗教现象在大学生中确实普遍存在,信教学生数量占有一定比例,并且呈上升态势。

2.信仰多元化,以佛教、基督教为主。有调查显示,在我国,大学生信教以佛教和基督教居多,其中,信仰佛教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基督教,然后是天主教和伊斯兰教,还有少量人信仰其他宗教。大学生信仰比较多元化,但还是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释、道三家并存,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中世纪又陆续传入,但在中国佛教所倡导的思想始终是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和公认的道德标准。

3.宗教信仰的盲从性。在现在的部分高校中,相当一部分存在宗教信仰的学生并非绝对虔诚的信徒。一方面,他们对各类宗教文化了解甚少,缺乏基本的宗教常识;另一方面,较多大学生信徒并未参加正式的宗教团体,去宗教场所参加各类宗教活动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这些都可以说明多数大学信教者只是出于新奇和从众的心理,并非绝对虔诚的宗教信仰者。

4.感性认知多于理性思考。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宗教信徒,往往只是被宗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魅力、艺术韵味、宗教活动的神圣庄严以及宗教场所的特色建筑深深吸引,折服于各类宗教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对宗教的各类基本知识、教义教规却是一知半解,未遵从严格的宗教仪式,违背宗教教规,更有甚者经常更换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些都体现了现在很多大学生对于宗教的感性认知多于理性思考。

5.功利考虑多于内心信仰。在高校里,很多大学生选择信教的动机往往具有功利、非理性的特点。部分学生是在遭到挫折沮丧时才开始选择信教,其信教原因在于寻求心灵寄托。当前,中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剧变迁,这些不确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内心恐惧,因而想寻求一份精神上的寄托,于是便选择了宗教作为寄托对象,试图从宗教信仰中寻求心理安慰和内心解脱。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大学生更爱借助于宗教祈求以期顺利渡过难关,这也都只是出于功利性的考虑,具有多变性,容易产生动摇,而并非对某个宗教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足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

从高中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们最先面临的就是生存环境发生的改变,从原来的家庭生活到现在的集体生活,他们必须学会独立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比较容易因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这时如果找不到正当的解决和宣泄渠道,容易偏向宗教信仰。此外,受新鲜感、好奇心的驱使,部分大学生也会偏向宗教信仰。在此,我们主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

1.初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初等教育阶段,中小学对学生的宗教信仰教育的不到位,学习家庭和社会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而未真正将注意力转移到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而走进高校后学生们思想相对放松自由散漫,使得进入大学前学生们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和起到实质作用,教育引导不到位,这些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和挑战,使高校在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全面系统开展,这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

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带来教育工作难度。我国向来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即公民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宪法同时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大学生拥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定权利,对于有信仰宗教的大学生,高校要尊重其选择,这使得部分国内高校在处理该类问题上显得左右为难,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时而偏左时而偏右,过于干涉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显然违背了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放任不管又和当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不符,这都带来了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尺度的难以把握。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当前,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方式方法单一,内容空洞枯燥,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只注重理论灌输和文字宣传,内容、方法简单化,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学生建立牢固信仰的作用。一方面,在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是向大学生灌输“正面”理论,形式单一古板,内容空洞乏味,容易让学生们认为政治宣讲都是“假、大、空”,转而追求强调“至真至美至善”境界的宗教。

4.部分教学工作者对宗教错误认识。近些年来,宗教文化研究在学术界的不断升温,也在客观上为提升宗教社会影响力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在宗教研究和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向学生传播“亲宗教”的思想。此外,一些吹捧西方宗教自由的文章和报道也常常见诸于各类报刊、杂志,这些都对宗教影响力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扩大起到了社会推动作用,在校大学生群体更是不能幸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进行教育疏导

1.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念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是其在中国国情中的实际运用。针对当前中国高校内出现的大学生“宗教升温”现象,以及大学生宗教知识缺乏,宗教意识混乱等问题,高校可以展开一项关于宗教相关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及宗教基本知识,宣传我国宗教政策,并结合各类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促使大学生科学认识宗教问题,了解宗教本质,学习宗教政策,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做出是否信教的选择。

2.基本原则是依法管理、积极引导。我国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大学生拥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定权利,对于有信仰宗教的大学生,高校要尊重其选择。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建立健全高校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管理制度,团结尊重信教学生,避免人为造成信教学生与学校间以及信教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隔阂或对立。对于信教学生,学校要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统一集中到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日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目标上来,实现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与爱国主义相统一。

3.主要途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内心疏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在校园内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改变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模糊态度,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此同时,高校需要培养一支既了解宗教文化知识又具有深厚政治理论水平的教育工作人才队伍,对大学生群体在实际中出现的各类困惑进行解答,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行为问题予以矫正。培养大学生良好健全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以成熟正确的心态面对自己与社会,现实与未来。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改革传统的方式方法,避免枯燥的思想灌输和强迫性的行为纠正,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以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开展工作,比如采用多媒体、讲座、辩论赛和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

4.加强辅导员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高校宗教工作队伍应该兼具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精通宗教知识,集知识性、政治性、艺术性和责任感于一身,把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工作上升到国家利益和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首先,高校辅导员群体应加强自我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政治道德水平,树立自身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增强自我工作能力,可以通过交流经验等方式进行自我工作方式的创新,根据学生需要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此外,增强同伴教育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宗教观的一个有效方法,抓好对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的教育培养,对学生干部进行科学正确的宗教知识普及和宗教政策宣传,让他们充分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宗教观和我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同学传播知识理论,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5.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过程中要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客观理性地看待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宗教升温”现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采用多媒体、讨论会等丰富的教学方式进行科学的宗教知识普及,开展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此外,高校可以开设一门《宗教学》选修课,以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宗教,了解宗教,然后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6.抵制非法和境外宗教势力渗透。在一定时期,宗教渗透可能成为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非法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工具。当前,有部分非法宗教势力或境外宗教势力已经开始向高校渗透,这些渗透活动是部分西方反动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试图对我国进行颠覆活动。对此,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指导下,对宗教渗透的主要特征、惯用手法、演进历程以及危害性等做出科学的分析,正确区分非法宗教渗透与正常宗教交流,坚决抵御敌对宗教势力渗透,打击非法宗教入侵,粉碎“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维护国家安全。

7.加强高校和谐文化建设。在校园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正是因为平时无所事事,生活单调而选择把内心寄托在宗教信仰上,而选择了信教。为此,在反击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影响的过程中,高校应加强高校和谐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校园活动,促进大学生乐观积极人生态度的构建,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营造氛围轻松的和谐校园。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贺彦凤.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文化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侯志华.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如何[N].宗教周刊,2009,(3).

[4]金志霖.大学生与宗教信仰[J].当代宗教研究,2002,(3).

[5]赵斌.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J].东华大学学报,2001,1(2):13-15.

[6]杨显平.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心理成因分析[J].前沿,2007,3(3):98-100.

[7]张莹莹,钱亚芳.大学生宗教影响及高校德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2):114-115.

[8]刘荣杰,王晓波.大学生宗教信仰心态现状与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2012,35(4):19-22.

[9]陈东英.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J].学术论坛,2008,4(8):185-188.

[10]迟春丽,迟春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分析与辅导员工作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8(2):18-19.

G641

A

1674-9324(2014)20-0243-03

袁婧(1990-),女,湖北十堰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信教宗教信仰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