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统计学》课程重要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以毕节学院为例

2014-05-25张以忠邓琳琼陈坤浩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学时板书

张以忠,邓琳琼,张 春,陈坤浩

(毕节学院 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生物统计学》课程重要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以毕节学院为例

张以忠,邓琳琼,张 春,陈坤浩

(毕节学院 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以《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要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无记名的方式对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94.64%的学生认识到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71.43%学生认为该课程开设在第6学期为好。63.39%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为宜(理论课48学时,上机操作6学时)。81.25%学生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65.18%学生认为案例分析是其最喜欢的考试方式。反映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倾向于实用性。

生物科学;生物统计学;问卷调查

《生物统计学》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学、农学、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生物学等工作者必备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又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1-4]。但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三多(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和“四难(难教、难懂、难记、难用)”的特点[5-7]。因此教师应不断改进《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等,提高《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探索特色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等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急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作者通过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客观实际进行问卷调查,在力求客观、准确、全面反映《生物统计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为我校《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校2009级和2010级生物科学全日制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杜荣骞编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统计学》(第三版)教材为基础,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课程结束时随机发放问卷112份,回收112份,其中2009级生物科学全日制本科54份,2010级生物科学全日制本科58份,检查后均为有效卷。调查内容的设计是建立在作者具备近10年教学经验积累和学生学习该课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共13项内容(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内容

二、结果与分析

1.开课的必要性。从调查结果看,2009级和2010级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开课认识是一致的,认为设课必要和很必要的学生分别为94.44%、94.83%,反映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有着很强的学习愿望,也充分反映了《生物统计学》课程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为确立《生物统计学》的学科地位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教学的重点章节。教学重点章节的认同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方差分析(87.50%)、假设检验(86.61%)、实验设计(73.21%)、回归与相关(69.64%)、拟合优度检验(33.93%)、参数估计(28.57%)、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7.68%)、抽样分布(25.89%)、概率和概率分布(18.75%)、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16.07%)。以上问卷数据表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重点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①讲授内容方面。从讲授内容方面来看,侧重于方差分析(平均认同率87.50%)、假设检验(平均认同率86.61%)、实验设计(平均认同率73.21%)、回归与相关(平均认同率69.64%)。这四个章节是《生物统计学》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用最多的内容。而拟合优度检验(平均认同率33.93%)、参数估计(平均认同率28.57%)、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平均认同率27.68%)、抽样分布(平均认同率25.89%)、概率和概率分布(平均认同率18.75%)、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平均认同率16.07%)均较低。

②不同年级的学生方面。2009级和2010级两个本科班的学生对重点章节认同在排列顺序上是一致的,且对每一章节的认识上的差异都不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重点章节的认识是一致的,这为《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表2 不同年级学生对重点章节认同的卡方(x2)检验

3.课堂教学。

(1)开课时间安排。《生物统计学》课程在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开课时间为第3学期,这样安排可能存在较多不利因素。该门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毕业论文的设计以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开课时间在第3学期,而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6学期末,论文撰写在第7和第8学期。因此,学生学习了《生物统计学》课程后间隔3个学期才应用其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很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忘记,这样不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或者不利于学生将《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因此,第3学期开设该课程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有71.43%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应在第6学期开设。充分说明,调查的两个班的学生已认识到上述的不利因素,这为今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课时安排。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总学时为54,全部为理论课。这种安排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老师而言,只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部的理论授课,而没有相关统计软件实际例子的操作应用,即使有,也非常少。对学生而言,只学习统计原理的相关知识,只会利用传统的笔和纸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而无法跟上《生物统计学》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的步伐。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在复杂实验设计及较大数据面前所学的统计学知识显得无能为力,或者很难运算。本次调查结果表明63.39%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上机操作6学时。这说明,调查的两个班的学生已认识到《生物统计学》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为今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了有力依据。

(3)授课方式。①教学形式及提问。调查结果发现“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形式(平均认同率达81.25%),位于各教学形式之首,而“完全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及“统计软件教学”的认同率均很低,分别为4.46%、8.93%和5.36%。可能原因是“统计软件教学”由于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统计软件的操作应用知识及一定的统计学原理,学生可能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其认同率较低,“完全板书教学”可能不够直观,对一些较难、较复杂而又枯燥的知识点,利用板书不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板书时间过长,就容易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因此,认同率也较低。“多媒体教学”可能是由于缺少传统板书教学对课堂知识的规划性和整体性功能,而且由于其是分屏显示,相互关联的内容处于隔离状态,学生可能不容易掌握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得他们获取一些信息的心里受到阻碍,因此,多数学生也不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提问”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认为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平均认同率为83.04%),而对提问无所谓、不喜欢及反对的平均认同率均较低,分别为12.50%、4.46%和0.00%。表明学生对“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及课堂教学上“适当提问”的认同率都很高。这为《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参考。②讨论课的开设。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授课一直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因此,没有开设过讨论课。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开设讨论课的平均认同率为78.57%,而认为没必要和无所谓的只有21.43%。充分说明,调查的两个班的学生已认识到《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设讨论课的重要性,为今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4.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生物统计学》课程在我校为生物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且为考试课程,在期末考试中多为闭卷考试。但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闭卷考试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案例分析”是学生最喜欢的考试方式(平均认同率为65.18%),位于各考试方式之首,其次是“开卷考试”(平均认同率为22.32%),第三是“闭卷考试”(平均认同率为9.82%),而“抽题口试”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考试方式(平均认同率仅为2.68%)。成绩组成方面:“作业(10%)+课堂小测验(10%)+出勤(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50%)”是学生最喜欢的成绩组成(平均认同率为60.71%),其次为“作业(1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60%)”(平均认同率为25.00%),而“作业(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70%)”和“课堂小测验(10%)+作业(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60%)”这两种成绩组成的认同率均很低,只有7.14%。这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总成绩组成及教学大纲的制定奠定一定的基础。

5.《生物统计学》课程难易程度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比其他生物科学专业课程难(平均认同率为72.32%)、少数学生认为难易相当(平均认同率为25.89%)、极少数学生认为比较容易(平均认同率为1.79%)。在影响学习效果方面,56.25%的学生认为“课后复习少”是影响《生物统计学》课程学习效果的最主要的因素,其后依次为“数学基础差(平均认同率22.32%)”、“上课不专心听讲(平均认同率11.61%)”、“自己不感兴趣(平均认同率9.82%)”影响了学习效果。这说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难度以及影响学习其效果的因素,这为今后《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6.《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情况。调查发现,课程教学时间分配上,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所占时间合适(平均认同率为67.86%)、19.64%的学生认为老师还应该多讲一些,而12.50%的学生认为老师讲得太多。认同上的差别可能与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兴趣、理解力不一样所致。

三、讨论

1.本研究中生物科学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课的必要性、教学重点章节、开课时间、课程学时及其组成、授课形式、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等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均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但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讲授内容、课时安排及组成、授课方式、讨论课的开设、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等方面反映出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更倾向于实用性。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案例贯穿到教学中,以自身科研实例来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以及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2.《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授课形式、考试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倾向于综合性。因此,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统计学知识及丰富的科研经历。其次,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加强实践,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更能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目的。

3.有关学术机构应定期召开《生物统计学》课程相关的研讨会,从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制作《生物统计学》教学资源网,将一些优秀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成果放于该网站,实现最大范围的学习交流。教师在网络互动、交流学习中不断地思考、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和效果。

[1]陈庆富.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71-172,175.

[3]张颖.《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5):219-220.

[4]文静,郭小平,沈金雄,等.农业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谈[J].科教导刊,2012,(18):147-148.

[5]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4,61.

[6]陈春,叶子弘,叶素丹.生物计量专业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2):80-82.

[7]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等.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G642.0

B

1674-9324(2014)20-0168-04

毕节学院教改项目(JG201124)。

张以忠,男(1977-),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统计学及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张以忠。

猜你喜欢

生物统计学学时板书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Excel在《生物统计学》二项分布概率计算中的应用与探讨
Excel在《生物统计学》配对设计t检验中的应用与探讨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水产类生物统计学课程特色建设与教学改革
注重统计思维培养与应用为主导的生物统计学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