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师问”为“生问”
——构建高效课堂的杠杆

2014-05-25考玉顺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化学思维课堂教学

考玉顺

(内蒙古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50)

变“师问”为“生问”
——构建高效课堂的杠杆

考玉顺

(内蒙古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50)

目前课堂教学中,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忽略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现状,探讨化学课堂变“师问”为“生问”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爱问、敢问、能问、会问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问题;来源;策略;解决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的提出,是实现创新的第一步,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关键,培养学生主动置疑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课堂教学是师生在“问”与“答”的多边活动中整合进行的。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课堂目标构建有效的“问号场”。在传统的课堂中,问题是教师的专利,只有老师向学生提问题,却少有学生向老师提问题,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教师预设的框框中。再加之片面追求课堂容量,专制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等等,使得学生没机会提问题,不敢提问题,不愿提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提问问题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尝试变“师问”为“生问”的做法,下面就此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学生提问题的来源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化学问题。虽然从总体上说,学生产生的化学问题都是学生在认识新事物时与他们原有的认知所发生的冲突,但化学问题的来源是不同的。

1.在阅读中可以产生化学问题。新课程教材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精练,没有冗杂的解释,一句话里面可能暗含着很多的问题。学生在预习和阅读教材时,会接触到许多化学新信息,学生往往以已有知识为基础,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所阅读的内容,当内容中表达的联想系统与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起的联想系统互相分离时,就会发生理解困难,此时问题的意识开始形成。

2.教科书栏目设计中提供了化学问题。新教材中设计了“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科学史话”等学习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问题素材,学生可以从中挖掘出很多新问题。

3.在练习中产生的化学问题。练习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源泉,不仅是因为练习中会出现一些新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练习过程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最容易产生新的化学问题。

4.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而生成新问题。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化学问题主要来源于对实验现象的困惑、对实验步骤的疑问和对理论与实验之间差异的思考等方面。

二、培养学生提问题的策略

1.教师本身必须有“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问题对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指导,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对这些知识有深刻的认识与把握,而且对教材所谓的权威知识要敢于挑战,要敢于有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要有预见,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有些老师在问题意识上淡薄,不能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看问题,总认为有些问题不是问题,把学生的水平估计的太高,其实多数学生的学科知识储备量和对问题的理解达不到较高的水平,学生的头脑里储存着大量的问题。技能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如此。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养成设疑的习惯,这样可以为学生有意识提问题作出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对问题产生疑问。

2.提供空间,让学生能爱问、敢问、能问。学习过程中问题无处不在,教师不要“一语道破天机”,应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让学生亲自做实验,给同学们展示,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问问题。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插话,鼓励学生讨论,赞美学生的质疑,宽容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敢问问题。通过实验、化学故事、常识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和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矛盾,提供科学的事实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能问问题。

3.保证时间,让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要因为怕耽误时间而避重就轻。学生现有的水平可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引导解决。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有足够的考虑,要有合理的时间予以保证。即便是一些“异想天开”的与课堂无关的“另类”问题,教师也要予以合理的保护,不可求全责备,更不要“一棍子”打死,可以巧妙处理或课后解决,要让学生感觉到“提问题”是不“丢脸的”而且还是光荣的。

三、巧妙处理问题,做到适时适度

问题过于简单,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问题过难,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一堂好课应该是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保持相对平衡的,因此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好问题的“度”,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受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提问题时很难把握好问题的“度”,难免会有超出课堂教学范围的问题和无效的问题。教师要做问题的把关者,对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既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又要对问题作出客观的评价,要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特别注意从规律、原理、方法以及对关键词的理解方面等去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有“底子”。

2.把握好处理问题的“适”,避免冲淡课堂主题。课堂的灵魂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这一核心,既不要将问题轻描淡写,也不要把问题过度深层次追究,处理问题要适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落实目标的效果,使问题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3.把握好点拨的“精”,避免问题重复啰嗦。学生的发问是落实学生主体的有效行为,课堂点拨则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教学之举。教师点拨时要做到“精确”、“精练”、“精彩”,利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一语道破天机,深入浅出的把问题解释清楚,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俗话说:不怕不懂,只怕不问。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师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并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良好途径。

G632.41

A

1674-9324(2014)20-0123-02

猜你喜欢

化学思维课堂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