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恋爱新特征及教育引导

2014-05-25尉海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教育引导学业心理

尉海东

(临沂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大学生恋爱新特征及教育引导

尉海东

(临沂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高校大学生恋爱现象较为普遍。近几年,大学生恋爱又呈现出低年级化、公开化、普遍化、开放化、网络化和法制观念增强等新特征。本文从大学生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新特征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应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处理恋爱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切实有效的性教育、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净化大众传媒等方面对大学生恋爱加强教育引导。

大学生恋爱;新特征;教育引导

爱情是青少年进入社会、踏上人生之路的必修课,大学生的爱情较普通青少年的爱情又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后期,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决定了大学生恋爱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但其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也决定了大学生恋爱需要科学的引导[1,2]。在新形式下,大学生恋爱也呈现出新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大学生恋爱教育引导策略,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大学生恋爱新特征

1.低年级化。大学生恋爱呈现出低年级化的趋势,一年级大学生就开始谈恋爱,人数比例逐年上升。恋爱已成了一股风气,甚至部分学生将恋爱作为大学生活的主业,整天陶醉其中,将最为重要的学业问题束之高阁,甚至荒废了学业,浪费了人生最好的年华。

2.公开化。因种种原因,过去高校曾禁止在校大学生谈恋爱,少数大学生谈恋爱也基本处于一种秘密状态,不让外人所知。而现在,随着思想的开放和价值的多元,大学生谈恋爱已公开化,在校内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对别人的议论毫不在乎,甚至故意在同学面前炫耀。

3.普遍化。大学生恋爱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谈恋爱的人数明显增多。

4.开放化。现在大学生思想在恋爱方面表现的越来越开放,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搂抱等不文明行为时常发生,将文明的行为规范抛在一边;二是缩短了恋爱中相互考验的时间,恋爱不久就同居的现象极为普遍[3];第三,第一次性行为年龄提前。

5.网络化——网恋。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微博、微信、博客、QQ等网络工具让远在天涯的人们近在咫尺。网恋成为“e时代”校园里的时髦话题,形成了一种潮流和时尚[4,5]。

6.法制意识增强。大学生受到西方思潮的极大冲击,打破传统道德观念,对谈恋爱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以此为荣。一旦因恋爱问题受到学校的严厉处分,有的就会大胆地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二、大学生恋爱呈现新特征的原因

大学生恋爱的根本原因是由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决定的。

1.生理因素。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2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成熟期,大学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且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比较早熟。这个时期大学生性意识增强但又认识不够清楚,心理上容易躁动不安,对异性充满了渴望,恋爱欲望强烈[6]。

2.心理因素。大学生随着身体发育的日趋成熟,心理上也逐渐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心理需求。①空虚心理。大学生多为异地求学,远离父母、亲戚朋友,加上学业压力不大,学习较为轻松,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的目标和计划,极易产生空虚感和孤独感,在心理上渴求理解关心,为寻找温暖、消愁解闷,有的便谈起了恋爱。②浪漫心理。“90后”的大学生具有浪漫情怀,对爱情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出于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往往想体验一番。③攀比心理。大学生是一个联系极为密切的青年群体,心理上不成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极易滋生攀比心理,有的学生看见别人有了男女朋友,感觉自己好像没有本事,感到没面子,便急于找一个男女朋友。④寻求动力心理。有一部分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自律性差,把恋爱看作是一种外在的动力,谈恋爱的目的是寻求一种外在的动力,互相学习、互相督促鼓励、互帮互助,促进学习,圆满完成学业。

3.周围环境因素。大学生入学前后环境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进入大学前存在高考的压力,加上高中老师、家长盯得比较紧,学生没有时间精力去谈恋爱[7]。但进入大学以后,周围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学业压力,没有了家长的唠叨,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我时间和自由,涉及爱情的网络内容、书籍和影视片也促进了大学生爱情意识的迅速膨胀。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谈恋爱由反对到逐渐宽容以及部分家长的默许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持续升温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教育引导对策

1.多措并举进行教育,树立正确的恋爱观。①思想品德教育。高校应在学生一进校就加强思想品德课建设,尤其是恋爱观教育,解除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学会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恋爱中的各种关系、恋人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树立正确科学的恋爱观。②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在入校前往往一直在上学,没有接触社会,是一个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群体,心理方面还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把我们看作是自己的引路人、贴心人、值得亲近和信得过的人,从而主动地向我们倾诉关于恋爱问题的心里话,透露灵魂深处的秘密。③人生观教育。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看,谈恋爱确实无可非议,但高校必须通过正面的引导使大学生懂得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往往对一个人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8]。

2.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中遇到的问题。①教育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恋爱时机。据社会学研究,18至24岁是一个人恋爱的最佳时期,但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由于学业的压力、人生目标的追求,则应延后一段时间,到大学毕业后工作稳定了再恋爱较为适宜。②教育引导学生摆正学业和恋爱的关系。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人生观,用理想和目标来感召激发学习的激情动力,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上,把学业放在第一位,让爱情变为自身学业进步的动力和助推力[9]。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恋爱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现在,大学生恋爱受到许多外界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的苦难挫折,最终会分手失恋。面对这种结果,如果所受的挫折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而得不到合理的情绪疏导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事实上,高校里因为恋爱受到挫折而导致忧郁、绝望,甚至自杀或报复杀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高校和社会应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增设相关的心理疏导机构,提高大学生的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3.开展切实有效的性教育,解除大学生对性的迷惑。以往来看,高校甚至社会上都会存在“谈性色变”的现象,好像一提性就是无耻下流,结果就是将人类的本性压抑了。因此我们应该从性知识、性心理和性教育三个方面采取慎重开明的态度对大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性教育,解除大学生对性的迷惑。以正面教育和引导为主,确保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把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规教育结合起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心特点,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性问题。从思想上纠正学生在恋爱问题及性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婚前性行为对双方对学校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性[5,6]。

4.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做到文化育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而又潜移默化。利用雕塑、碑亭、宣传栏、墙报、板报、图书馆、阅览室及各种学生社团、社会公益活动、学者论坛、校报等创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和参与的热情。

[1]唐殿强,王素然.师范大学生恋爱现状调查统计分析及建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3):93-95.

[2]牛海花,付大安.大学生恋爱中的困惑及其引导[J].职业时空,2007,(2):55-56.

[3]朱永平、王亚南.大学生恋爱观念与恋爱心理探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8(4):40-43.

[4]刘志翔,毛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的新特点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42-144.

[5]赵洪伟,董玫玫,大学生恋爱心理及性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4):93-95.

[6]马福全.大学生恋爱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16-118.

[7]姚晓萍.大学生恋爱现象及其教育引导[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1):7-69.

[8]杨丽君.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唐山学院学报,2003,16(2):87-89.

[9]林澍峻.大学生恋爱中的心理困惑与调适[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3):14-15.

G642

A

1674-9324(2014)20-0160-02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学业心理
艰苦的学业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心理感受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