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教育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

2014-05-25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幼儿教师技能

任 萍

(绥化学院 教育学院,黑龙江 绥化152061)

一、问题的提出

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特殊教育需要教育大会”上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提出了融合教育的概念,之后受到世界范围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融合教育是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其基本含义是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1]37-42融合教育是教育民主化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潮,体现出全人类对教育公平和人权平等的追求。融合教育理念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培养人才和提高全民素质的根基工程,是融合教育的起点。如果不能在学前教育阶段很好的贯彻与实施融合教育,必将严重阻碍融合教育在义务教育及以后教育阶段的实施,极大地降低融合教育的效益,也将很难构建一个完善的融合教育体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学前融合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长期研究发现,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要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这样不仅对儿童的一生发展以及家庭有很大的好处,而且会对国家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益处。[2]35-37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展了对学前融合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学前融合教育的理念日渐传播,另一方面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却止步不前。纵观影响学前融合教育实施的诸多因素,幼儿教师素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是否拥有具备“融合教育素养”的幼儿教师队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承载着培养幼儿教师的重担,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是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为此,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以培养出符合学前融合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势在必行。

二、融合教育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对幼儿教师素养提出新要求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融合教育的研究与经验已表明所有儿童都能从融合教育中获益,但在我国只有北京和上海等少数发达城市开始了学前融合教育的试点工作。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推广与实施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教育理念的更新、政策法规的制定、资源的配置、课程的开发等。其中,幼儿教师素养的高低是决定学前融合教育能否顺利实施以及实施效果好坏的核心因素。学前融合教育的推行对幼儿教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幼儿教师应树立融合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的灵魂,直接指引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前融合教育的推行与实施要求幼儿教师应树立融合教育观念。融合教育观念,集中体现为教师具有接纳所有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尤其是有身心发展缺陷的儿童的意识与观念。融合教育观念是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中最核心的内容。

2.幼儿教师应掌握融合教育知识

实施学前融合教育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掌握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包括融合教育的内涵,融合教育的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以及有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需求等知识,这些是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基础和前提。

3.幼儿教师应具备融合教育技能与能力

作为学前融合教育的具体践行者,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融合教育的技能与能力,包括早期发现和诊断有特殊需要儿童的能力,能根据儿童的差异性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与特殊儿童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以及基本的音乐、舞蹈、器乐演奏等技能,这些技能与能力是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传统课程设置忽视特殊教育的诉求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教师学校,他们在职前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中,鲜有关于特殊教育课程的安排。汪海萍在对“普通师范院校特殊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中发现:137 所示范院校中已开设特殊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的仅有19 所,占调查总数的13.9%,至今尚未开设的118 所,占总数的86.1%。[3]13-17

融合教育理念下,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将面对“所有儿童”,既包括正常发展的儿童,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在融合教育理念下,个体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儿童都是特殊的,因而每个儿童都具有特殊教育需要[4]60-64。从此观点出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并不局限于“特殊儿童”、“残障儿童”。因此,融合型的幼儿教师除了具备普通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该掌握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与能力,这也是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前提。为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增设特殊教育相关课程,以满足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融合教育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

(一)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融合教育导向的课程结构

我国现行的特殊教育相关政策法规中对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有明确规定。《残疾人教育条例》(1994年)要求:“普通师范院校应当有计划地设置残疾人特殊教育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教育需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2011年)中提出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职前教师应具备“了解幼儿期常见疾病、发展障碍、学习障碍的基础知识和应对方法”,建议开设有关特殊教育的课程模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1年12月)中对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幼儿园教师应该具有“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设置特殊教育的相关课程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也是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学前融合教育实践的保障。由此可见,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应为特殊教育课程留有一席之地。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可分为三层结构,即在专业课和教育实践课中增设特殊教育的内容,如图1。

公共课:又称公共必修课,是大学里任何专业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包括:“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等课程。

教育基础课: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理论与技能,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各课程教法等课程。

专业课:又可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主要指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其毕业后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或是学前教育研究等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方向(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教师口语以及艺术素养类等)课程和特殊教育方向(特殊教育导论、学前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行为矫正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也包括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方向,其中特殊教育方向可开设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自闭症/智力障碍/多动症/视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聋儿康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以及特殊沟通技能课程,如手语和盲文等。为了避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程时只考虑学前教育方向的课程,应明确规定学生所获得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中必须有4 ~6 学分来自于特殊教育方向的选修课程。

图1 融合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图

教育实践课:包括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是具有师范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实践课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能帮助学生由职前教师向职后专业化教师过渡,以缩短学生入职后的适应期。教育实践课的教育对象、实践基地等不应只局限于普通的托幼机构,还可以拓展特殊教育方向。

(二)构建学前融合教育方向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前融合教育方向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框架的建立,又要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科发展的动态,积极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注重学生学前融合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前融合方向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课程教学模块

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学前融合方向的课程可以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知识掌握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同时,还可增加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内容的设计,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学时,帮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向实践经验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理论课程中实践性质活动可以不同形式开展,但要注重实践内容的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

2.见习和实习模块

见习和实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深入实际工作环境,了解工作特点及内容,增长实践经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融合理念下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和实习的内容和基地应该拓宽到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例如:特教选修课中的《中国手语》《中国盲文》等技能类课程,其课程的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学生深入特教学校,通过与特殊儿童进行真实地沟通交流,提高学生技能运用的熟练程度;又如,在学习《自闭症儿童心理与教育》课程时,安排学生进入自闭症康复中心,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真实情况,并实际地参与到自闭症儿童的个训中,将课上所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课外活动模块

课外活动是学生技能学习的基本途径。在学前融合方向的课程中,诸如“中国盲文”“中国手语”等一些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的课程,由于课程学时数的限制,极大地制约了学生技能的训练。课外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通过设置专项学分、组建学生社团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训练活动及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活动能力、检验教育技能技巧。[5]38-42

(三)加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管理

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取得更好效果,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管理是关键。其中包括: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方面的管理;拓展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方向的实习实训基地,并与托幼机构、特教机构、康复中心结成伙伴关系;促进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资源融合;突出专业理论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此同时,注意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研发,将课程整合成为一个连续和系统的整体,形成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而确保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断注入新血液。

[1]方俊明.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

[2]周念丽.中日幼儿园教师学前融合教育意识比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2).

[3]汪海萍.普通师范院校特殊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

[4]吴春艳.转变观念——实施全纳教育的前提[J].中国特殊教育,2005(9).

[5]李桂英.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科学,2012(3).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幼儿教师技能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