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1例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临床研究

2014-05-25钟樱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5期
关键词:配型血液病血小板

钟樱红

(广东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梅州 514031)

41例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临床研究

钟樱红

(广东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梅州 514031)

目的探讨41例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相互关系。方法41例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后进行血小板回收率(PPR)、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及体内血小板抗体水平分析。结果13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输注无效率为46.15%明显高于28例患者血小板为抗体阴性的输注无效率为14.29%,且通过两组分析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2例PTR输注患者发生率均在6次以上,随着输注频率及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发生的无效率明显升高(P<0.05)。同时研究也进一步表明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检出率有显明显关系,6次以上的输注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的检出率明显比6次以下的输注患者高(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如能及时被检出可有效预测并阻止PTR的发生。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的血小板输注了解适应证及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提高参考。

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输注;疗效

为了探究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笔者对我院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进行治疗的41例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后进行血小板回收率(PPR)、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及体内血小板抗体水平。现将研究结果归纳总结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1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6~75岁,平均年龄为(51.60±2.25)岁,体质量43~80 kg,平均体质量为(53.23±1.28)kg,男18例,女23例,其中患者中31例为急性白血病,3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2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淋巴瘤。所研究对象均经实验室检验及临床诊断。

1.2 临床方法

单采血小板来自我市中心,血小板每个治疗容量在250~300 mL,血小板含量为≥2.5×1011个,白细胞残余量≤5.0×108/个[1]。ABO同型输注者不用作血小板配型。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按照固相凝集法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检测[2]。

1.3 输注效果评价

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指标主要CCI值和PTR。CCI值计算方法, CCI=(输后血小板计数-输前血小板计数)×体表面积/输入的血小板总数;CCI≥10输注有效,CCI<10提示输注无效[3]。PPR值计算方法,PPR(%)=(输后血小板计数-输前血小板计数)/L×血容量(L)/(输入血小板总量×2/3);输注后应测定1 h和24 h的PPR,如果输注后1 h,PPR<30%,24 h PPR< 20%,则考虑输注无效[4]。血容量(mL)=70/65×体质量(kg),男性系数取70,女性系数取65[5]。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版本13.6)统计软件进行计算,以P<0.05表现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和输注效果评价

41例所研究患者共累计输注血小板达740例次,血小板输注患者效果分析,输注24 h后CCI和PPR分别为:(10.78±8.23)和(43.25 ±32.54),41例患者输注中有10例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无效率为24.39%。41例患者通过血小板抗体筛检,共筛检出13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其中发生输注无效的患者达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抗体阳性率为60.00%。13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输注无效率46.15%明显高于28例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的输注无效率14.29%,且二者分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和输注效果评价

2.2 输注次数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抗体阳性率分析

41例患者累计输注血小板740例次(输注频率为1次1例;2~6次15例;7~11次4例;12~16次6例;17次以上17例),12例PTR输注患者发生率均在6次以上,随着输注频率及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发生的无效率明显升高(P<0.05)。同时研究也进一步表明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检出率有显明显关系,6次以上的输注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的检出率明显比6次以下的输注患者高(P<0.05)。具体结果详见表2。

表2 输注次数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抗体阳性率分析

3 讨 论

血液病亦称为造血系统疾病,血液病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继发的[6]。目前,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很多,由于这些原因很多是近几十年现代工业的产物,从而使血液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7]。血液病的发病常见并发症即由血小板原因导致的出血,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造成极大的危害。血小板输注现已成为有效输血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尤其是血液病患者,针对疾病本身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血小板严重减少往往有很好的治疗效果[8]。但多次反复输注血小板会诱使机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失败[9]。

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的输注无效率为46.15%,明显比28例血小板抗体阴性的患者的输注无效率为14.29%数值高,同时也说明血小板抗体如能被及时检出来,可有效预防PTR的发生率。在目前临床应用上,医护人员针对反复输注血液成分的患者,为了有效减少血小板输注的无效结果,可预先对患者在进行输注前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如检测结果发现为抗体阳性者,应先及时进行血小板配型后根据结果进行输注相合的血小板,这对临床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具有积极作用[10]。本文针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发生的原因进行比对分析,并就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进行探讨,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的血小板输注了解适应证和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提高临床参考。

[1] 陈活强,蔡葵,容伯芬.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4):1704-1705.

[2] 夏兰,蔡兴权,吴丽妮,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与输注疗效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3): 274-276.

[3] 胡丽华.检验与临床诊断分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60-62.

[4] 马金平,杨和军.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和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9):906-911.

[5] 胡维,何巍巍,胡志坚.血小板抗体检测与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5):427-428.

[6] 张献清,穆士杰,夏爱军,等.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供者筛选策略及临床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11(2):126-128.

[7] 李志强,乐嘉宜,刘建军,等.人类血小板抗原1-16基因与血小板输注无效风险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5):346-349.

[8] 陈晓军,孙景春,段生宝,等.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2(1):143-144.

[9] 熊婷,周小玉,汪承亚.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3,13(1): 73-75.

[10] 李海宏,张凡非,张晓华,等.血小板抗体检测和相容性血小板输注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4):494-496.

R552

B

1671-8194(2014)25-0292-02

猜你喜欢

配型血液病血小板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组配型单列圆锥滚子轴承轴向游隙调整方法
儿童血液病和恶性肿瘤如何救治
儿童血液病和恶性肿瘤
重视儿童血液病和肿瘤的防治
说说《通知》中所列的四种血液病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基于分子管理的脱有机硫复配型溶剂的开发与应用
舞蹈艺术创作对音乐配型基本诉求之浅析
血小板与恶性肿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