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院7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

2014-05-25应广荣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3期
关键词:喹诺酮基层医院抗菌

应广荣

(江苏省金湖县塔集中心卫生院,江苏 淮安 211600)

某院7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

应广荣

(江苏省金湖县塔集中心卫生院,江苏 淮安 211600)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基本药物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上报的73例抗菌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菌药物6大类15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素类引发的ADR比例最高,静脉给药方式为引发ADR的最主要途径,ADR临床表现多为各种皮疹、瘙痒、消化系统症状。结论基层医院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

2009年,国家新一轮医改实施,要求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有药品零差价销售。基本药物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随着医改的深入,患者的医疗费用明显下降,我院的就诊人次逐年上升,基层医院不合理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却令人担忧,近几年来我院抗菌药物ADR报告逐渐增多,笔者通过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的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基层医院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上报的73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表,对每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的名称、给药途径、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2.1 ADR与患者性别、年龄情况

73例ADR患者中,男46.6%(34/73),女53.4%(39/73),男女之比为0.87∶1。年龄5~81岁,其中ADR高发年龄段≥41岁(65.7%),ADR患者性别、年龄情况(表1)。

2.2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按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对ADR 报告涉及的抗菌药品进行分类[1]。73例ADR报告中共涉及6类15种药品。其中头孢菌素类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共34例(46.6%),其次为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分别13例(17.8%),11例(15.1%)。引发ADR抗菌药物及构成情况(表2)。

表1 ADR发生的年龄段与性别及病例数的构成情况

表2 引发ADR的抗菌药物种类、例数及比例数

2.3 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

73例ADR中,引发ADR药品的给药途径分布:静脉滴注61例(83.6%),肌内注射3例(4.1%),口服9例(12.3%)。

2.4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

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分类,皮肤与附件损害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涉及的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表3)。

表3 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3 讨 论

3.1 患者性别、年龄与ADR的关系

在73例ADR患者中,女性略高于男性,说明ADR与性别关系不大,从年龄分布来看,抗菌药物ADR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从表1可以看出,年龄≥61岁的患者发生率最高,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年人较多,基层医院老人就诊率相对较高,再加上老人体质较弱,基础疾病多,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减慢,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延长,容易引起药物的体内蓄积,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增加了老年患者发生ADR的风险,因此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尽量做到个体化给药,并重视老年患者ADR的监测,减少AD的发生。

3.2 ADR与药品类别的关系

在73例ADR药品中,头孢菌素类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为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这与我院这3类药物使用较多有关。头孢菌素类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安全性相对较好等优点,临床使用非常广泛,有报道,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降解产物都具有抗原性,导致其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抗菌药[2]。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使用方便、吸收良好等特点,也成为基层医院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重要药物,随着临床使用的增多,喹诺酮类ADR也日益增多。造成喹诺酮类药物ADR的原因可能是该类药物主要采用合成法制作工艺,容易带有大分子抗原或半抗原,另外,有些药物由于稳定性问题,也可能用到特殊溶剂,这些物质均易引起ADR[3]。硝基咪唑类对厌氧菌及原虫有独特的杀灭作用,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于临床的各个领域。代表药物有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少,也较轻,我院硝基咪唑类ADR报告较多,可能受经济利益驱动,奥硝唑在临床滥用有关。

3.3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

分析中发现,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静脉滴注给药比其他给药更易引发ADR,主要是该方式直接将药物输入血液,药物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4];其次,药液的pH、浓度、渗透压、不溶性微粒及输液器具的环氧乙烷残留物等因素都可能成为ADR的诱因[5]。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合适的给药方式,能口服或肌内注射给药达到目的的,原则上不要使用静脉给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3.4 ADR的临床表现

73例ADR报告中,临床症状涉及最多的器官/系统为皮肤及附件损害,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6],这与皮肤及附件的损害在临床上的表现较其他器官/系统的损害易于观察和诊断有关。皮肤损害以皮疹、瘙痒等多见,属于药物变态反应,其发生机制为抗菌药物作为外源性抗菌物质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为全抗原,使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引发。

基本药物是安全性相对较高的药物,但作为药物的根本属性,仍会发生ADR,要有效减少ADR的发生,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明确诊断,合理用药,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遵循“可口服勿注射、可单用勿联用”的原则,同时积极开展ADR监测工作,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ADR的发生。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162.

[2] 于静,张艳丽,王春波.抗菌药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11,26(6):506-507.

[3] 与凤玲.浅谈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3):85-86.

[4] 司继刚,赵群.我院5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与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2):58-59.

[5] 颜敏.《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特点[J].中国药师,2004,7(8):592-594.

[6] 习丹,张瑛,赵宝玲.我院33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3):167.

R969.3;R978.1

B

1671-8194(2014)23-0147-02

猜你喜欢

喹诺酮基层医院抗菌
什么是抗菌药物?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去除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对基层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
探索大医院帮扶基层医院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