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2014-05-25郑余忠陈新国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血脂康阿托类药物

郑余忠陈新国

1浙江省永嘉县永临中心卫生院内科 永嘉 325106 2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内科

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郑余忠1陈新国2

1浙江省永嘉县永临中心卫生院内科 永嘉 325106 2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内科

急性脑梗死;血脂康;阿托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症反应在斑块形成与脱落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而作为炎症递质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不仅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观察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5月浙江省永嘉县永临中心卫生院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男29例,女25例,年龄48~79岁,平均(67.9±6.5)岁;病程7h~3天,平均(1.6±0.7)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轻度(0~15分)21例,中度(16~30分)27例,重度(31~45分)6例。观察组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龄46~78岁,平均(65.8±7.1)岁;病程6h~3天,平均(1.5±0.6)天;其中轻度18例,中度30例,重度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发病3天内,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②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

1.3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及恶性肿瘤病史者;②治疗前2周应用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及降脂药物者;③近2周内有感染史者及入院有继发感染征象者;④近1年内患脑卒中、心肌梗死或进行过大手术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降颅内压(有颅内压增高或大面积脑梗者)、抗凝、改善脑循环及营养脑细胞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睡前30min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脂康胶囊,1次0.6g(规格:0.3g/粒),1天2次,口服,均连用8周。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DL-C),血浆hs-CRP水平测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两组治疗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若谷丙转氨酶(ALT)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肌酸激酶(CK)大于正常值5倍以上,则停药观察[3];如出现肌肉酸痛、心肌酶谱升高、横纹肌溶解现象,应立即退出治疗。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疗效判定标准[2],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2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或增加。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s) mmol/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s) m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例54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55 TC 5.72±1.48 3.56±1.02** 5.68±1.51 3.13±0.97*△TG 2.73±0.61 1.69±0.57** 2.69±0.74 1.48±0.46*△HDL-C 1.05±0.26 1.18±0.35** 1.08±0.37 1.34±0.45*△LDL-C 3.68±0.85 2.78±0.68* 3.72±0.91 2.36±0.59*△

3.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hs-CRP水平变化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hs-CRP水平变化(±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hs-CRP水平变化(±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n/例54观察组55 NIHSS/分20.33±8.32 11.97±6.73** 19.56±8.50 9.51±5.06**△hs-CRP/(mg/L)6.35±1.73 4.52±1.57** 6.41±1.65 3.82±1.45**△

3.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5 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肌酸激酶水平比较

见表4。

4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AS)是慢性炎症过程,从脂质条纹到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始终都有各种炎症细胞和大量的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伴随着AS病变发生、发展过程[4]。粥样硬化斑块的破溃脱落是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因素,在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和急性脑梗塞时往往出现时相性急性炎症反应,炎症在急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可以促进吞噬,主要由炎性因子诱导,激活补体,并具有免疫调控作用[5]。hs-CRP参与AS的机制主要包括:通过介导各种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参与AS的发生、发展;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参与AS形成;通过协同因子如炎症介质参与AS形成[4]。同时hs-CRP可使动脉的内皮细胞产生较高水平的纤溶酶抑制物,引起动脉内皮的损伤,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特性,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在急性脑梗死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6-7]。高建国等[8]研究发现血清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指标。王秀艳等[1]研究发现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hs-CRP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重。临床研究证明,hs-CR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他汀类药物可以不依赖血脂降低血浆CRP浓度,对高浓度CRP更有效[9]。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比较(±s)

注:两组治疗后肝肾功能、肌酸激酶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n/例54观察组55 ALT/(U/L)23.48±3.05 23.97±3.16 22.78±3.54 24.03±3.62 AST/(U/L)31.72±4.53 32.87±5.31 31.38±4.97 33.01±5.16总胆红素/(μmol/L)14.20±2.65 14.53±3.02 15.06±2.81 15.72±3.28尿素氮/(mmol/L)5.07±1.98 5.19±2.06 4.98±1.69 5.26±2.18肌酐/(μmol/L)82.83±17.32 83.21±18.91 83.06±16.81 83.96±18.02肌酸激酶/(U/L)89.18±20.32 90.15±21.48 90.89±19.75 92.07±20.53

血脂异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LDL-C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3],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AS)始动与进展的核心,已经成为共识,AS又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因此,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中LDL-C水平,从而发挥防治脑卒中作用[10]。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HMG-COA还原酶活性,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他汀类药物除有明确调脂作用外,还具有稳定动脉硬化斑块、抗炎、调节血管内皮组织细胞功能。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10]。郭顺华等[11]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阻止脂质在血管内皮层沉积,胶原酶受到抑制,活性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得以改善。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住院期间越早启用他汀类治疗,死亡风险越低,预后越好,且服用他汀>60mg/d,其死亡率相对于服用<60mg/d者,更进一步显著降低,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存在“剂量—效应”关系[12]。

血脂康胶囊由红曲发酵产生,含有洛伐他汀及多种有效调脂成份,每粒胶囊中洛伐他汀含量为2.5mg,其常规剂量(1200mg/d)降低TC及LDL-C的作用与阿托伐他汀5~10mg/d、辛伐他汀10~20mg/d、普伐他汀20mg/d、氟伐他汀20~40mg/d相似,具有降低TC、LDL-C、TG和升高HDL-C水平等作用,可综合调节脂质谱,并可能存在调脂外的保护作用[13]。

血脂康是富含他汀的中药调脂药,其与阿托伐他汀联用所产生的调脂效果临床报道并不多见。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8周后两组TC、TG和LDL-C水平明显下降(P<0.01),HDL-C水平有所上升(P<0.05),且观察组下降或上升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NIHSS、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68,P<0.05)。两组治疗中未出现肌病、药物皮疹等不良反应。且对肝肾功能、肌酸激酶无明显影响提示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无明显毒副反应。

[1]王秀艳,袁建新,王轶瑾,等.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3):210-212.

[2]中国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3]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组.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更新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0):873-875.

[4]童海,涂玉林.高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18(9):746-750.

[5]陆胜.厄贝沙坦佐治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和脑利钠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6)53-54.

[6]廉霞,廉超玲,范波胜.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2):51-73.

[7]金东旰.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66-67.

[8]高建国,周农,翟金霞.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1):43-44.

[9]谢良麒,王宪.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J].生理科学进展,2004,35(2):113-118.

[10]肖力,陈康宁.他汀类药物与卒中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11):1232-1235.

[11]郭顺华,李恒青,刘喜鸿,等.高脂血症患者动脉弹性和内皮功能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8):1128-1130.

[12]Flint AC,Kamel H,Navi BB,et al.Statin use during ischemic stroke hospitalization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poststroke survival[J].Stroke,2012,43(1):147-154.

[13]血脂康胶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组.血脂康胶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9,48(2):171-174.

修回日期:2014-05-29

2014-01-26

猜你喜欢

血脂康阿托类药物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从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看血脂康的临床应用
血脂康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