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宁畲族传统服饰艺术在现代的发展研究

2014-05-25陶雨恬

关键词:景宁彩带民族服饰

陶雨恬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51)

景宁畲族传统服饰艺术在现代的发展研究

陶雨恬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51)

景宁畲族传统服饰是畲族文化中最醒目的标志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一大亮点。梳理了景宁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及其艺术特点,对传统服饰当前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从现代装饰与染织设计的专业角度为畲族传统服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索分析,得出适合于景宁畲族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避开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现代服装市场,将畲族服饰艺术中提取的元素运用于现代装饰品、服饰品中,扩宽发展的思路,扩大产品市场。

畲族历史;畲族服饰;畲族文化;民族创新

浙江省内的畲族大都是明代初期从福建迁移过来的,景宁是畲族迁入浙江的最早落脚点,也是现在畲族聚居的主要区域。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目前自治县有畲族人口1.91万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11%[1]。畲族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大规模少数民族族群,其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受到了政府和相关学术界的关注。畲族传统服饰是畲族艺术文化中最醒目的标志之一,展现了该民族富有特色的物质文明、审美价值和文化追求,传载了千百年来的民族历史和精神。加强对景宁畲族传统服饰的梳理研究,对保护并传承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促进中国民族文化多元化,推动民族地区实现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景宁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及艺术特点

畲族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关于畲族服饰的记载和研究更是早在晋代唐朝就已经存在了,关于畲族服饰,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南北朝范晔的《后汉书·南蛮传》都有提及,其中《后汉书》中记载畲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果实,好五色衣服”[2]。在历史长河中,畲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在迁移过程中,畲族不断融入当地的文化、风俗,受地方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在民族服饰上体现为不同地区之间的服饰呈现出明显差异。与其他地方的畲族相比,景宁畲族的服饰有着自己的特点。1924年,沈作乾在《括苍畲民调查记》一文中,对浙江畲族服饰有这样的描述:“男子布衣短褐,色尚蓝,质极粗厚,仅夏季穿苎而已。妇女以径寸余、长约二寸之竹筒,斜截作菱形,裹以红布,复于头顶之前,下围以发,笄出脑后之右,约三寸,端缀红色丝条,垂于耳际。……衣大过膝,色或蓝或青,缘则以白色或月白色为之,间亦用红色,仅未嫁或新出阁之少女尚之。腰围蓝布带,亦有丝质者,裤甚大,无裙。富者着绣履,蓝布袜。贫者或草履,或竟跣足。其它耳环、指环,皆以铜质为之,所值不过铜元几枚而已。”(见沈作乾《括苍畲民调查记》)

总体看来,景宁畲族传统服饰基本格调尚青、蓝,多黑色,花纹图案喜鲜艳的暖色,在样式上追求实用、大方,色彩上追求强烈对比与和谐统一。从服装色彩风格中可以看出,畲族的民族艺术风格偏于朴素、清秀,衣物以蓝、青、黑三色为主,用颜色鲜艳的彩带加以点缀。畲族传统服饰的穿着比较讲究,不同的对象及在不同的场合,通常要穿戴不同的服饰。包括性别差异、平日与节假日的差异,以及未婚与已婚女子的差异等。其中男女服饰的区别在于,男子服饰比较简朴,用色简炼,纹饰粗犷大方,以体现男子的阳刚之美,具体由斗笠、上衣、下裤、腰带、草鞋、布鞋或赤脚等组成。妇女的服饰相对于男子服饰来说较为复杂,主要体现在了服装配饰上面,保留了比较浓厚的民族特色,由头帕、梳髻、戴头饰、上衣、下裤、围裙、腰带、草鞋、布鞋或赤脚等组成。而平时与特殊日子的服饰区别在于,男女平时所穿服装,一般都方便劳作,比如,男子大多是一种大襟无领的麻布短衣,女子常用彩色毛巾代替凤冠或斗笠;遇到节日、男婚女嫁或祭祖时,便穿盛装或特殊服饰。男子在结婚时头戴便帽(贫者戴布帽,富者戴缎帽),身着蓝色长衫,肩披缚腰大红彩带,脚穿布鞋;在祭祀时,头系莲花冠或戴仙帽,身着长袍。女子在结婚时头戴凤冠,上穿镶红边的蓝色大襟衣,下身围黑色素面长围裙,外面再用彩带扎短围裙,脚穿新娘草鞋或绣花布鞋;在祭祀时椎髻戴头饰,上身穿大襟衣,下穿长裤,脚穿布鞋。已婚妇女与未婚少女的服饰的区别在于,畲族已婚妇女有戴凤冠头饰的习俗,在景宁地区,这种头饰被称为“雄凤冠”。最早,凤冠只在女子结婚时戴,后来凡是已婚女子节日或外出做客时都戴,甚至死后戴着入棺作为陪葬品。而未婚的畲族姑娘的发式是两边分头路,中间编成一条辫子,从后面向前盘在头上。畲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从总体上看,风格较为简洁实用,展现了畲族人民勤劳朴素的特性。在特殊节日和祭祀活动中的服装则在平日的服装基础上,再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从节庆服饰品中,能看到属于畲族人民的特有的民族艺术,在大气简约的风格之下,从细节处体现民族纹样的精细和高超的手工技巧。

种类繁多的畲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当是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凤凰装”是畲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也是畲族文化标志性的象征符号。根据年龄的不同,“凤凰装”分大、小、老三种:新婚女子穿的是传统“大凤凰装”。未成年女子穿的是“小凤凰装”,样式和穿法同“大凤凰装”无异,只是相对简约,显得单纯、活泼、可爱。老年妇女穿的是“老凤凰装”,头髻较低,衣服和腰带的颜色、花纹也较为单一,体现出庄重、沉稳的风格。[3]。“凤凰装”主要体现在头饰和服装上,具体由凤冠、花边衫、拦腰、彩带、花鞋五件套组成,现分别予以介绍。

(一)凤冠

凤冠是畲族妇女的头饰,也就是笄,畲语音“gie”,分为头、身、尾三个部分(见图1)。具体装扮是:后脑盘发髻,发脚四周绕上黑色绉纱,头顶置银箔包的竹筒(直径约3.3 cm,长约33.3 cm,富者全部用银),包以红帕,竖两支银钗,形成钝角三角形,钉上八串瓷珠,瓷珠绕过绉纱以固定笄身,瓷珠垂过肩,每支末端栓小银牌,右耳上插一支银簪,两耳戴银耳垂,形如凤凰鸟头冠。这种传统凤冠制作精致,造价高且穿戴较繁琐,如今畲族妇女大多采用简化的凤冠。简化的凤冠以绒布头箍为主体,上有仿银质的凤身、绣花装饰和塑料珠饰,使用的时候戴在额头前面,在脑后系带固定便可。

畲族妇女“凤凰装”的这一名称就是由此得来,畲族民族文化中的凤凰崇拜,使得古时候的畲族人民将头饰的设计加入了凤凰的元素,形成了畲族服装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凤冠。

图1 凤冠

(二)花边衫

畲语称“兰观衫”,上衣是大襟衫,长度过膝,襟处镶有多种色布条或彩色花边,绣上凤凰图案;领口镶鼠牙式花边,领下四周镶繁多的花边;袖口、摆处镶有1~3种花边。衣领、衣边和袖口的花边分别象征凤凰的领脖、腰和翅膀。布质以往都为自织的麻布、棉布或生丝绸,布色只有青蓝两种。

(三)拦腰

拦腰即围裙、围兜,象征着凤凰的腹部,材质均是自织麻布,染青色或蓝色,长33.3 cm、宽50 cm,镶红布拦腰头,两角钉上彩带。

(四)彩带

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象征着美丽的凤尾。织彩带是畲族女子必学的传统手艺,编织的精致程度还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按照传统习俗,畲族男女定亲时,不论男方送什么礼物,姑娘回礼必需有自己织的彩带。彩带可作裤带、扎腰带、拦腰带、刀鞘带及纪念品等用,图案有文字、花草、鸟兽等。景宁彩带主要以织字带为主,在带芯上织起“福、禄、寿”等吉祥字;材质主要以棉为主,宽约3~5 cm,纹样1~2 cm,长度在1 m以内,经线用各种颜色,纬线为白色,如图2所示。

图2 畲族彩带

(五)花鞋

花鞋象征着凤凰的脚爪。厚布底,蓝布里,青布面,四周绣有花纹,前头钉上鼻梁系有红缨。旧时结婚、喜庆、访亲走友都穿花鞋。

纵观畲族服饰,其工艺多为编织,辅以刺绣。在畲族的传统服装上多通过花边点缀,袖口镶边的方式进行艺术加工,主体色调为沉稳的黑色、青色,搭配颜色较为鲜艳的手工花边。

二、景宁畲族传统服饰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畲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与畲族人民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畲族在与汉族长期交错杂居中,原先的民族服饰及文化特征正逐渐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一方面,目前畲民大部分时间都穿汉装,就是在重大节日或婚庆礼仪时,也只有少数人穿民族服饰,而且大多也比较随意。目前在浙闽地区的畲族村落中还偶尔可见穿大襟衣扎拦腰的老年畲族妇女,50岁以下的人群中日常穿着民族服饰的现象几乎消失[4]。另一方面,畲族服饰的创作者是土生土长、富于想象力的畲族妇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畲族妇女自己制作服饰的情况逐渐消失。比如,编织彩带曾是畲族妇女生活的一部分,但现在这种织带方式对她们的经济生活已没有实际意义,畲族姑娘织彩带用于订婚的传统习俗也不存在了,45岁以下的畲族妇女几乎都放弃了织带手工艺,畲族村里会织带的只有部分六七十岁的老人了[5]。之所以出现上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及生产生活环境要求传统服饰随之改变

景宁畲族人自称“山哈”,原意是住在山里的客人。长期以来,畲民主要居住在山里,过着相对封闭、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简单生活,畲族妇女制作服饰完全是为了自用,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虽然可以随心所欲、别出心裁,但一切也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畲民与外界的社会经济交往愈来愈多,汉族文化、现代文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现代科技等对畲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影响必然都会体现在服饰穿着上。比如,畲族妇女的传统手工制作被专门裁缝制作和购买成衣所替代,传统的自织土布、麻布被现代涤棉混纺面料所替代,刺绣和彩带的花边也变成了机制花边等。

(二)传统服饰的一些理念、款式已不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服饰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缩影,只有随着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及经济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不断演变,才会有生命力和适应性。目前总的来看,畲族服饰设计者及社会各界对民族服饰的改进创新工作,特别是如何把畲族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起来,重视的还不是很够,畲族服饰的理念和款式比较老套,没有很好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政府及有关单位的政策举措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宣传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服饰文化,景宁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近年来,景宁县委、县政府提出“畲族文化有形化、文化载体项目化、文化成果精品化”三项原则,要求有关人员分批次分阶段穿戴畲族服饰,发展畲族服饰、畲族彩带、畲族银饰等特色民族手工产业,发展以畲族风俗为卖点的旅游项目,打响“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品牌,举办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等。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措施办法,或者政策本身存在不足,或者这些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畲族传统服饰目前更多的是属于表演舞台上的,并没有实现生活化、艺术化、经济化、社会化的目标,也没有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比如,为保护彩带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曾在景宁双后降村设立了畲族彩带作坊,组织了一些年轻人进行学习,但由于看不到彩带的经济价值,仅凭兴趣难以坚持复杂细致的学习,彩带作坊也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而转为服装作坊。

三、对保护传承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思考及政策建议

畲族传统服饰承载着民族历史迁移、社会意识表达及畲族妇女个体艺术创造等人文资源,它代表了畲族这个民族千年来的文化审美发展,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一大亮点。景宁地区地处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受现代社会经济影响比较深,如何在发展现代经济的同时保护传承传统服饰文化,把传统服饰中的文化理念与现代生产生活更好地融合起来,是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而从现代装饰与染织艺术的方向来说,畲族的编织艺术,以及畲族的头饰制作技艺都是值得重点发展和关注的。从纺织品艺术的角度分析畲族服饰,畲族服饰在色彩上主要为暗色配以亮色的形式存在,但整体缺乏一种色彩的统一性,使得服饰的色彩特质较为零散,同时畲族服饰的造型在民族服饰中不具有特殊性,服装款式上类似瑶族、苗族、汉族,缺乏本民族特有的服饰款式,无法在款式和颜色上带来视觉冲击,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这不利于畲族服饰的推广和传承。发掘民族服饰的特色进而加以扩大设计翻新,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民族传统服饰艺术。在畲族民族服饰的发展上,应该着重发挥畲族民族服饰中最具有特色的方面——织带及头饰,将最具有代表性的畲族服饰产品中的元素提炼出来,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品。

事实上民族服饰的装饰性多于实用性的这一特点使得传统的民族服饰不适用于现代服装市场。传统服饰想要继续的传承下去在保留原有的服饰传统的同时,也应该通过提取传统元素,对民族服饰文化做一番新的设计,例如具有畲族特色的编织花边手链、简化设计过的畲族头饰等。若是对于畲族服饰的推广仅仅停留在固定不变的传统服饰状态中,将很难在现代服饰市场中取得成功,适应现代市场的设计产品,更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市场发展的规律,也更能够较为快速的传播宣传畲族文化。较为快捷的达到发展和传承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目的。

民族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艺术家们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好景宁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笔者结合当前景宁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支持力度

首先,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并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畲族服饰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其次,鼓励支持民间力量开办畲族服饰文化陈列馆、博物馆。再次,研究建立民族服饰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实行传承人认定和补贴制度,支持畲语教育,培养畲语人才。最后,鼓励支持畲族居民在工作中穿戴民族服饰。对在窗口服务行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畲族居民,倡议先行推开民族服饰,以此增加畲族服饰的氛围。

(二)加强对畲族民族服饰文化遗产的整理、发掘、保护和宣传展示

保护是传承的前提和条件。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着丰富的畲族服饰文化资源和遗产,但相当部分还散落在民间,应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的发掘、整理,建立扩充民族服饰资料库。对所保存的服饰遗存,还应进行必要的宣传展示,一方面让畲族人民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喜欢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另一方面也让世人增进对畲族服饰的认同感,能够接受甚至喜欢畲族文化元素。

(三)积极举办畲族服饰文化活动

适当恢复畲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和文化习惯,进一步打响“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品牌,在景宁当地或“走出去”举办畲族服饰设计大赛、畲族服饰时尚表演、畲族婚嫁表演,发展以畲族服饰文化为卖点的旅游项目,充分展示畲族服饰文化风采,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对畲族传统服饰进行创新转化设计

民族服饰不仅充当活化石的角色,也应该随着社会和民族的不断发展而进化[7]。整合设计资源和力量,加强与服装设计院校,服装设计研发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发适于当代生活具有时代美感的服饰,使得畲族民族服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中,促进传统服饰流行化、大众化。同时,注重把现代科技应用到服饰制作中,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可以用电脑绣图替代民族服饰中的手工绣制,以实现大批量的流水线生产。

(五)把畲族服饰特色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手工技艺,最佳的方式把这种手工技艺的经济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不仅给世人带来精神文化享受,还要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加快推进畲族服饰产业转型升级,打响景宁畲族服装品牌,抢占行业标准制高点,大力支持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畲族服饰制作龙头企业发展,努力使畲族服饰产业成为景宁新的经济增长点。

[1]《浙江概览》编委会.浙江概览:2013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15.

[2]刘 昭,李 贤.后汉书·南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雷敏霞,雷冰帆.畲族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探析[J].丽水学院学报,2012(6):44-47.

[4]陈敬玉.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畲族服饰调查研究[J].丝绸,2013(2):63-67.

[5]雷光振.景宁畲族彩带[J].东方博物,2008(4):69-74.

[6]邱慧灵.畲族服饰文化及其美术内涵[J].浙江工艺美术,2008(1):12-14.

[7]陈敬玉.景宁畲族服饰的现状与保护[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28(1):55-58.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ostume Art of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 in Jingning in Modern Times

TAOYu-tian
(Fashion·Art Design Institute,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1,China)

Traditional costume of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 in Jingning is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signs in the culture of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Its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value are bright spots of Chinese national costume culture.This paper sorts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of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 in Jingning and i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raditional costume,explore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ostume art of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 from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s of modern decoration,dyeing and weaving design and gain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suitable for national art of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Moreover,this paper avoids modern clothing market with certain limitations,applies the elements extracted from costume art of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 in modern decorations and furnishings,and expands development thought and product market.

history of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costume of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culture of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national innovation

J523.5

A

(责任编辑:杨一舟)

1673-3851(2014)06-0499-05

2014-04-16

陶雨恬(1990-)女,浙江嵊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装饰与染织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景宁彩带民族服饰
融合上下文的残差门卷积实体抽取
民族服装文化视角下民族服饰的国际化与品牌化
景宁县畲乡草鱼塘国家森林公园景宁木兰资源调查与保护
眼花缭乱彩带舞
需要多长的彩带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让句子变成彩带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秀美景宁 生态畲乡